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邵氏百年 传奇落幕

2014-01-08 01:05:16

被英国《卫报》誉为“亚洲娱乐产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爵士以107岁的高寿,于2014年1月7日早晨辞世。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TVB。被英国《卫报》誉为“亚洲娱乐产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00511,HK)荣誉主席邵逸夫爵士(英文名RunRunShaw)以107岁的高寿,于2014年1月7日早晨辞世。这位开辟了香港电影盛世的“六叔”用80年打造了一个价值超200亿港元的影视王国。他还慷慨助学,领跑华人慈善业,令形象深入人心,拥有了长寿而多彩的一生。当被问到他最喜欢的电影时,《纽约时报》写道:身为亿万富翁的邵先生回答说:“我最喜欢赚钱的那些部。”

娱乐之王邵逸夫辞世曾开创华语娱乐业“大时代”

每经记者 赵陈婷 区家彦发自北京、广州

一生拍了1000多部电影,开了200多家影院,建立最赚钱的“东方好莱坞”,创办全球最大的中文电视节目制作商……作为打造邵氏影业、无线电视两个影视王国的娱乐大亨,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的邵逸夫所经历的百年,似乎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

香港无线电视官网于昨日(1月7日)发布消息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00511,HK,以下简称无线电视)荣誉主席邵逸夫爵士7日晨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从电影到电视剧,邵逸夫可以说是把握到了媒体潮流的更替,并且在这两拨潮流中都是以领军人物的姿态出现。从他的一生,可以看到华语地区深刻影响了几代人大众娱乐的变迁。”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这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邵氏初战影坛

邵逸夫爵士,原名邵仁楞,号逸夫,是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来香港后也被尊称 “六叔”。邵逸夫在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他旗下的无线电视更成为香港电视行业的霸主,多年来在香港居收视领先地位。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对邵逸夫的离世表示哀悼。梁振英表示,邵爵士长期以来在香港大力推动演艺事业的发展,取得显赫成绩,他亦推动公益事业,包括在内地及香港的教育事业,并在全球推动科研发展,是大家十分尊重的一名长者。

邵逸夫的人生履历堪称是一部TVB的励志剧。

邵逸夫在美国人开办的“上海青年会英文中学”念书时,就已经加入长兄邵仁杰在1925年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助兄长开拓外埠发行。1938年,天一影业正式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但公司在香港的发展并不顺利,直至1957年,邵逸夫决定接掌香港的电影生意,回港以32万港元买下香港清水湾一宗土地,兴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此开展他的电影事业。

1964年,邵逸夫开办南国电影训练班,培养了黄霑、罗文等一批新人。1971年,邵氏公司股票上市,制片量亦进入顶峰期,在1974年拍片达到50部,单一公司有如此年产量,为香港影业史上所罕见。1977年邵逸夫获英女王册封,被赐予爵士衔头。

但到1970年代中后期起,随着嘉禾电影与新艺城的兴起,渐渐侵蚀邵氏的票房,邵氏电影业开始走入下坡,邵氏电影从此减产,租出或卖出院线,更将邵氏影城的地皮租予旗下无线电视。直至1987年,邵氏正式停产。至此,邵氏共推出逾1000部电影,最少获得三十个本地和国际电影奖项。

1967年底,邵逸夫决定转投新兴的电视行业。后来香港电影行业的逐渐衰退,证明了他独到的眼光。

无线电视开启“大时代”

1967年11月19日正式开业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见证了邵氏基业的“大时代”。

1965年,利孝和、邵逸夫、余经纬及英美资金投得香港的免费电视牌照,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于1967年正式启播,并由最大股东利孝和任主席,邵逸夫任常务董事。作为香港首个无线电视台,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亦常被称为 “无线电视”或“无线”,坊间又有 “TVB”、“三色台”之称。

1980年,无线电视首任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因心脏病逝世,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东身份接任董事局主席,接任后即逢对手丽的电视(亚洲电视的前身)发动两台间的第一次电视战。

无线电视在邵逸夫带领下好戏连台,《上海滩》、《射雕英雄传》、《大时代》、《创世纪》等风靡大江南北的经典剧集纷纷亮相,在香江和整个华语电视圈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视高潮,尽管亚洲电视曾多次发起反击,但屡屡铩羽而归,无线电视成为香港电视行业近三十年无可争议的霸主。

凭借香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香港电视集团于1984年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并于1985年入选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至今,无线电视市值超200亿港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华语电视台,以及最大的华语节目供应商之一。

在发妻黄美珍逝世后,邵逸夫的几个子女便陆续淡出邵氏管理层,对父亲的电视帝国无接手的兴趣。2010年1月,年届104岁的邵逸夫卸任TVB行政主席职务,只出任董事局非执行主席,其第二任妻子,79岁的方逸华出任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正式执掌这个电视帝国。

直至2011年3月31日,HTC董事长王雪红以个人名义与香港锦兴集团主席陈国强、ProvidenceEquityPartners私募公司联手买下邵氏兄弟(香港)手上的香港无线电视公司26%的股权,这也意味着TVB逾40年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结束。

造星工厂TVB

作为世界第一大华语商营电视台,TVB的发展轨迹抹上了邵逸夫浓重的个人色彩。

在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看来,TVB当时能够红极一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邵逸夫创建的无线艺人培训班。开办于1971年的无线艺员训练班和1973年的“香港小姐”竞选,是无线艺员阵容的两个主要来源,并已成为扩大电视台影响力的品牌。

公开资料显示,早期的艺员训练班是名副其实的香港娱乐圈 “黄埔军校”,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吴镇宇这些华语影坛的重量级人物,当年都曾经是训练班跑龙套的少年,而艺员训练班也是盛产导演和监制的地方,甘国亮、林岭东、杜琪峰、关锦鹏等也是由此开启银色梦想。

“当时几乎香港所有的明星都是从这个培训班里面出来的,TVB以这些明星为基础,去开拓其内容制作市场,包括电视剧、电影以及其他节目内容的制作。”彭侃解释。

有分析人士称,“由于当时TVB与艺人签约的年限比较长,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香港的演艺市场。”

除了大量的演艺资源,同样不可小觑的是TVB强大的幕后制作体系。据了解,TVB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剧集制作流水线,选题、编剧、拍摄、发行甚至配音一条龙,制作周期短、效率高、令行禁止、群策群力。

不过,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中投顾问研究员蔡灵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TVB的发展巅峰期已经过去,近两年处于青黄不接状态,不论是艺人培育还是电视剧制作,都有衰退迹象。

邵逸夫生平

1907年11月19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祖籍浙江宁波,原名邵仁楞。

1925年与大哥联手创立上海天一影片公司

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成立

1934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在港推出

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上千部华语电影。

1967年,与利孝和等合作创办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无线电视台)”。日后发展成为覆盖两岸四地的华语电视媒体。

1975年,成立香港邵氏基金,经常大额捐款给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或其他福利事业。

1977年,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头衔的第一人。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1993年,由香港TVB投资成立的台湾 “无线卫星台(TVBS)”开播,打破台湾“老三台”的电视格局,把香港电视管理和制作模式推广到台湾。

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2011年,退休。2014年1月7日,家中辞世,享年107岁。

娱乐大亨的遗产:后邵逸夫时代TVB如何稳中求变

每经记者 曾子建

1月7日,TVB官网最上方,一张邵逸夫爵士的黑白照片取代了平日彩色鲜艳的娱乐新闻。这位“创世纪”的传媒大亨的去世,意味着香港传媒业永远失去了一位精神领袖,但对TVB而言,其实早在2011年就已进入了后邵逸夫时代。

随着邵氏淡出TVB管理层,近年来TVB不断有负面新闻曝出,不仅节目被指毫无新意,剧集质量也在走下坡路。TVB将如何维持以往稳健经营的一贯作风,并迎接科技创新带来的挑战?

称霸香港影视界30年

香港媒体称,邵逸夫爵士是全球最长寿、任职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在执掌TVB超过30年后,邵逸夫却在2011年,以62亿港元出售了TVB26%的股权,如此,TVB基本结束了邵逸夫时代。

日渐高龄的邵逸夫也逐渐退出了在电视广播的日常工作,2009年放弃了管理职责,转而担任非执行主席,并让太太方逸华负责电视广播的日常运营工作。2011年之前,邵逸夫依然是公司最大股东。2011年4月,以陈国强为首的财团出价62亿港元收购邵逸夫通过邵氏兄弟持有TVB26%的股权,其余股权分别由已故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之女、台湾女首富王雪红,以及擅长投资电讯传媒业的私募基金PEP持有。合计下来,邵逸夫所持的26%TVB控股股权,连同新界清水湾地皮一起共售得港币86亿港元。股权的变动,标志着TVB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结束。

2011年股权转让之后,邵逸夫转而担任公司荣誉主席,董事局主席由梁乃鹏担任,方逸华则任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2012年4月,方逸华也从一线退下,调任非执行董事。

TVB稳健依旧

自从TVB结束邵逸夫时代之后,人们更关注的是,陈国强的入主将对TVB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毕竟,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稳定增长,才是公众投资者最关心的事情。2011年,公司依旧取得了不俗业绩。当年,公司营业额高达创纪录的52亿港元,较2010年的46.75亿港元增长了11%。在2012年,TVB业绩继续稳健增长,营业额达54.48亿港元。

2013年上半年,TVB的营业额继续保持同比6%的稳定增长,达25.92亿港元。但由于营业成本的上升,公司股东应占溢利却下降了9%,仅为770万港元,每股收益也从2012年同期的1.94港元下降到了1.76港元。

实际上TVB经营业绩的低谷,并非出现在陈国强入主公司之后,而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自2007年后,股东应占溢利金额开始下滑,当年数据为12.64亿港元,2008年下滑到10.55亿港元,2009年仅9亿港元。2008年,电视广播股价最低跌至谷底的19.02港元之后,2009年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太好的表现,直到2013年5月,股价达到62.9港元,创下了多年的新高。

香港汇业证券分析师岑智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在后邵逸夫时代,电视广播的业绩一直都在上升,基本传承了邵氏稳健的经营风格。但近年来市场环境开始转变,而且娱乐活动种类逐渐增加,年轻人又很少看电视,因此多少会对TVB的前景有所影响。尽管现阶段香港电视行业依旧还是TVB一家独大,竞争不算太激烈,但随着新电视牌照的发出,以及互联网娱乐逐渐兴起,竞争也开始加剧。因此,TVB仍然需要在节目制作方面多加资源,才能提高竞争力,以维持稳定增长的经营趋势。

邵氏慈善:6000“逸夫楼”遍布全国学校

每经记者 金喆 发自广州

除了“影视大亨”的头衔,邵逸夫爵士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慈善家。

在中国内地的慈善事业,邵逸夫主要是通过名下基金会与教育部合作,资助各地办学。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向内地捐款1亿港元;25年以来,邵逸夫基金已为内地教育事业捐赠47.5亿港元,捐建学校项目6013个,“逸夫楼”遍布全国各地。

对内地教育贡献突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邵逸夫基金会通过与教育部合作的方式,将捐赠款项下发到符合条件的院校。在2012年“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项目25周年庆祝活动”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曾表示,邵逸夫基金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教育部捐款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为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新华网报道,邵逸夫基金运作25年以来,已连续为内地教育事业捐赠达47.5亿港元,捐建学校项目6013个。

原暨南大学校长周耀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暨南大学邵逸夫体育馆正是在邵逸夫基金会的资助下才得以顺利竣工。“上世纪80年代末,邵逸夫先生通过基金会在内地资助了很多学校,我们学校的邵逸夫体育馆是第三批资助对象。”据了解,暨南大学邵逸夫体育馆于1989年动工,1991年5月竣工,当时由邵逸夫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400万元兴建而成。

“当时暨南大学办学环境较差,完全自筹资金有困难,邵先生的1000万元资助相当珍贵,项目竣工时他们有代表过来验收。”周耀明回忆称,按照规定流程,学校向教育部申请资金,由教育部统筹后向邵逸夫基金会申请,再由邵逸夫基金会拨款。中山大学宣传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中山大学逸夫文化艺术中心通过向教育部申请得到了邵逸夫基金会400万元款项捐赠,目前作为学校教学楼使用。

而在香港,邵逸夫同样用捐款的方式资助本地教育设施建设,如今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都有邵逸夫捐建的建筑。香港中文大学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来的一份新闻稿中提到,从1967年起,邵逸夫多次资助香港中文大学,促成多项发展。1986年,邵逸夫出资1.1亿港元资助逸夫书院建设。2011年4月,邵逸夫及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赠予香港中文大学价值1亿港元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普通股股票,并为逸夫书院设立奖助学金。2012年底,邵逸夫再次通过基金会捐巨资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发展。

慈善机构主要有三个

邵逸夫名下的慈善机构主要有三个:邵氏基金会、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和邵逸夫奖基金会。

邵逸夫于1973年成立邵逸夫基金,每年拨款给各大慈善机构,长期致力于文化、教育、慈善事业,其后每年对外捐赠巨额款项。1987年,他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1亿港元,帮助内地10所大学新建了图书馆、科技馆,此后连续19年为学校大笔捐款。同时,他还设立了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

2002年,邵逸夫基金创立邵逸夫奖,以表彰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上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科学家,原则是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性别和宗教信仰,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有人称之为“东方诺贝尔奖”。为表彰邵逸夫的杰出贡献,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此外,发生自然灾害时,邵逸夫也会慷慨解囊。在汶川大地震、雅安芦山地震时,邵逸夫分别捐款1亿港元重建学校。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TVB。被英国《卫报》誉为“亚洲娱乐产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00511,HK)荣誉主席邵逸夫爵士(英文名RunRunShaw)以107岁的高寿,于2014年1月7日早晨辞世。这位开辟了香港电影盛世的“六叔”用80年打造了一个价值超200亿港元的影视王国。他还慷慨助学,领跑华人慈善业,令形象深入人心,拥有了长寿而多彩的一生。当被问到他最喜欢的电影时,《纽约时报》写道:身为亿万富翁的邵先生回答说:“我最喜欢赚钱的那些部。” 娱乐之王邵逸夫辞世曾开创华语娱乐业“大时代” 每经记者赵陈婷区家彦发自北京、广州 一生拍了1000多部电影,开了200多家影院,建立最赚钱的“东方好莱坞”,创办全球最大的中文电视节目制作商……作为打造邵氏影业、无线电视两个影视王国的娱乐大亨,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的邵逸夫所经历的百年,似乎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 香港无线电视官网于昨日(1月7日)发布消息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00511,HK,以下简称无线电视)荣誉主席邵逸夫爵士7日晨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从电影到电视剧,邵逸夫可以说是把握到了媒体潮流的更替,并且在这两拨潮流中都是以领军人物的姿态出现。从他的一生,可以看到华语地区深刻影响了几代人大众娱乐的变迁。”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这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邵氏初战影坛 邵逸夫爵士,原名邵仁楞,号逸夫,是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来香港后也被尊称“六叔”。邵逸夫在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他旗下的无线电视更成为香港电视行业的霸主,多年来在香港居收视领先地位。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对邵逸夫的离世表示哀悼。梁振英表示,邵爵士长期以来在香港大力推动演艺事业的发展,取得显赫成绩,他亦推动公益事业,包括在内地及香港的教育事业,并在全球推动科研发展,是大家十分尊重的一名长者。 邵逸夫的人生履历堪称是一部TVB的励志剧。 邵逸夫在美国人开办的“上海青年会英文中学”念书时,就已经加入长兄邵仁杰在1925年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助兄长开拓外埠发行。1938年,天一影业正式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但公司在香港的发展并不顺利,直至1957年,邵逸夫决定接掌香港的电影生意,回港以32万港元买下香港清水湾一宗土地,兴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此开展他的电影事业。 1964年,邵逸夫开办南国电影训练班,培养了黄霑、罗文等一批新人。1971年,邵氏公司股票上市,制片量亦进入顶峰期,在1974年拍片达到50部,单一公司有如此年产量,为香港影业史上所罕见。1977年邵逸夫获英女王册封,被赐予爵士衔头。 但到1970年代中后期起,随着嘉禾电影与新艺城的兴起,渐渐侵蚀邵氏的票房,邵氏电影业开始走入下坡,邵氏电影从此减产,租出或卖出院线,更将邵氏影城的地皮租予旗下无线电视。直至1987年,邵氏正式停产。至此,邵氏共推出逾1000部电影,最少获得三十个本地和国际电影奖项。 1967年底,邵逸夫决定转投新兴的电视行业。后来香港电影行业的逐渐衰退,证明了他独到的眼光。 无线电视开启“大时代” 1967年11月19日正式开业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见证了邵氏基业的“大时代”。 1965年,利孝和、邵逸夫、余经纬及英美资金投得香港的免费电视牌照,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于1967年正式启播,并由最大股东利孝和任主席,邵逸夫任常务董事。作为香港首个无线电视台,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亦常被称为“无线电视”或“无线”,坊间又有“TVB”、“三色台”之称。 1980年,无线电视首任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因心脏病逝世,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东身份接任董事局主席,接任后即逢对手丽的电视(亚洲电视的前身)发动两台间的第一次电视战。 无线电视在邵逸夫带领下好戏连台,《上海滩》、《射雕英雄传》、《大时代》、《创世纪》等风靡大江南北的经典剧集纷纷亮相,在香江和整个华语电视圈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视高潮,尽管亚洲电视曾多次发起反击,但屡屡铩羽而归,无线电视成为香港电视行业近三十年无可争议的霸主。 凭借香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香港电视集团于1984年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并于1985年入选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至今,无线电视市值超200亿港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华语电视台,以及最大的华语节目供应商之一。 在发妻黄美珍逝世后,邵逸夫的几个子女便陆续淡出邵氏管理层,对父亲的电视帝国无接手的兴趣。2010年1月,年届104岁的邵逸夫卸任TVB行政主席职务,只出任董事局非执行主席,其第二任妻子,79岁的方逸华出任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正式执掌这个电视帝国。 直至2011年3月31日,HTC董事长王雪红以个人名义与香港锦兴集团主席陈国强、ProvidenceEquityPartners私募公司联手买下邵氏兄弟(香港)手上的香港无线电视公司26%的股权,这也意味着TVB逾40年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结束。 造星工厂TVB 作为世界第一大华语商营电视台,TVB的发展轨迹抹上了邵逸夫浓重的个人色彩。 在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看来,TVB当时能够红极一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邵逸夫创建的无线艺人培训班。开办于1971年的无线艺员训练班和1973年的“香港小姐”竞选,是无线艺员阵容的两个主要来源,并已成为扩大电视台影响力的品牌。 公开资料显示,早期的艺员训练班是名副其实的香港娱乐圈“黄埔军校”,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吴镇宇这些华语影坛的重量级人物,当年都曾经是训练班跑龙套的少年,而艺员训练班也是盛产导演和监制的地方,甘国亮、林岭东、杜琪峰、关锦鹏等也是由此开启银色梦想。 “当时几乎香港所有的明星都是从这个培训班里面出来的,TVB以这些明星为基础,去开拓其内容制作市场,包括电视剧、电影以及其他节目内容的制作。”彭侃解释。 有分析人士称,“由于当时TVB与艺人签约的年限比较长,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香港的演艺市场。” 除了大量的演艺资源,同样不可小觑的是TVB强大的幕后制作体系。据了解,TVB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剧集制作流水线,选题、编剧、拍摄、发行甚至配音一条龙,制作周期短、效率高、令行禁止、群策群力。 不过,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中投顾问研究员蔡灵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TVB的发展巅峰期已经过去,近两年处于青黄不接状态,不论是艺人培育还是电视剧制作,都有衰退迹象。 邵逸夫生平 1907年11月19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祖籍浙江宁波,原名邵仁楞。 1925年与大哥联手创立上海天一影片公司 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成立 1934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在港推出 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上千部华语电影。 1967年,与利孝和等合作创办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无线电视台)”。日后发展成为覆盖两岸四地的华语电视媒体。 1975年,成立香港邵氏基金,经常大额捐款给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或其他福利事业。 1977年,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头衔的第一人。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1993年,由香港TVB投资成立的台湾“无线卫星台(TVBS)”开播,打破台湾“老三台”的电视格局,把香港电视管理和制作模式推广到台湾。 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2011年,退休。2014年1月7日,家中辞世,享年107岁。 娱乐大亨的遗产:后邵逸夫时代TVB如何稳中求变 每经记者曾子建 1月7日,TVB官网最上方,一张邵逸夫爵士的黑白照片取代了平日彩色鲜艳的娱乐新闻。这位“创世纪”的传媒大亨的去世,意味着香港传媒业永远失去了一位精神领袖,但对TVB而言,其实早在2011年就已进入了后邵逸夫时代。 随着邵氏淡出TVB管理层,近年来TVB不断有负面新闻曝出,不仅节目被指毫无新意,剧集质量也在走下坡路。TVB将如何维持以往稳健经营的一贯作风,并迎接科技创新带来的挑战? 称霸香港影视界30年 香港媒体称,邵逸夫爵士是全球最长寿、任职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在执掌TVB超过30年后,邵逸夫却在2011年,以62亿港元出售了TVB26%的股权,如此,TVB基本结束了邵逸夫时代。 日渐高龄的邵逸夫也逐渐退出了在电视广播的日常工作,2009年放弃了管理职责,转而担任非执行主席,并让太太方逸华负责电视广播的日常运营工作。2011年之前,邵逸夫依然是公司最大股东。2011年4月,以陈国强为首的财团出价62亿港元收购邵逸夫通过邵氏兄弟持有TVB26%的股权,其余股权分别由已故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之女、台湾女首富王雪红,以及擅长投资电讯传媒业的私募基金PEP持有。合计下来,邵逸夫所持的26%TVB控股股权,连同新界清水湾地皮一起共售得港币86亿港元。股权的变动,标志着TVB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结束。 2011年股权转让之后,邵逸夫转而担任公司荣誉主席,董事局主席由梁乃鹏担任,方逸华则任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2012年4月,方逸华也从一线退下,调任非执行董事。 TVB稳健依旧 自从TVB结束邵逸夫时代之后,人们更关注的是,陈国强的入主将对TVB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毕竟,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稳定增长,才是公众投资者最关心的事情。2011年,公司依旧取得了不俗业绩。当年,公司营业额高达创纪录的52亿港元,较2010年的46.75亿港元增长了11%。在2012年,TVB业绩继续稳健增长,营业额达54.48亿港元。 2013年上半年,TVB的营业额继续保持同比6%的稳定增长,达25.92亿港元。但由于营业成本的上升,公司股东应占溢利却下降了9%,仅为770万港元,每股收益也从2012年同期的1.94港元下降到了1.76港元。 实际上TVB经营业绩的低谷,并非出现在陈国强入主公司之后,而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自2007年后,股东应占溢利金额开始下滑,当年数据为12.64亿港元,2008年下滑到10.55亿港元,2009年仅9亿港元。2008年,电视广播股价最低跌至谷底的19.02港元之后,2009年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太好的表现,直到2013年5月,股价达到62.9港元,创下了多年的新高。 香港汇业证券分析师岑智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在后邵逸夫时代,电视广播的业绩一直都在上升,基本传承了邵氏稳健的经营风格。但近年来市场环境开始转变,而且娱乐活动种类逐渐增加,年轻人又很少看电视,因此多少会对TVB的前景有所影响。尽管现阶段香港电视行业依旧还是TVB一家独大,竞争不算太激烈,但随着新电视牌照的发出,以及互联网娱乐逐渐兴起,竞争也开始加剧。因此,TVB仍然需要在节目制作方面多加资源,才能提高竞争力,以维持稳定增长的经营趋势。 邵氏慈善:6000“逸夫楼”遍布全国学校 每经记者金喆发自广州 除了“影视大亨”的头衔,邵逸夫爵士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慈善家。 在中国内地的慈善事业,邵逸夫主要是通过名下基金会与教育部合作,资助各地办学。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向内地捐款1亿港元;25年以来,邵逸夫基金已为内地教育事业捐赠47.5亿港元,捐建学校项目6013个,“逸夫楼”遍布全国各地。 对内地教育贡献突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邵逸夫基金会通过与教育部合作的方式,将捐赠款项下发到符合条件的院校。在2012年“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项目25周年庆祝活动”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曾表示,邵逸夫基金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教育部捐款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为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新华网报道,邵逸夫基金运作25年以来,已连续为内地教育事业捐赠达47.5亿港元,捐建学校项目6013个。 原暨南大学校长周耀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暨南大学邵逸夫体育馆正是在邵逸夫基金会的资助下才得以顺利竣工。“上世纪80年代末,邵逸夫先生通过基金会在内地资助了很多学校,我们学校的邵逸夫体育馆是第三批资助对象。”据了解,暨南大学邵逸夫体育馆于1989年动工,1991年5月竣工,当时由邵逸夫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400万元兴建而成。 “当时暨南大学办学环境较差,完全自筹资金有困难,邵先生的1000万元资助相当珍贵,项目竣工时他们有代表过来验收。”周耀明回忆称,按照规定流程,学校向教育部申请资金,由教育部统筹后向邵逸夫基金会申请,再由邵逸夫基金会拨款。中山大学宣传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中山大学逸夫文化艺术中心通过向教育部申请得到了邵逸夫基金会400万元款项捐赠,目前作为学校教学楼使用。 而在香港,邵逸夫同样用捐款的方式资助本地教育设施建设,如今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都有邵逸夫捐建的建筑。香港中文大学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来的一份新闻稿中提到,从1967年起,邵逸夫多次资助香港中文大学,促成多项发展。1986年,邵逸夫出资1.1亿港元资助逸夫书院建设。2011年4月,邵逸夫及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赠予香港中文大学价值1亿港元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普通股股票,并为逸夫书院设立奖助学金。2012年底,邵逸夫再次通过基金会捐巨资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发展。 慈善机构主要有三个 邵逸夫名下的慈善机构主要有三个:邵氏基金会、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和邵逸夫奖基金会。 邵逸夫于1973年成立邵逸夫基金,每年拨款给各大慈善机构,长期致力于文化、教育、慈善事业,其后每年对外捐赠巨额款项。1987年,他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1亿港元,帮助内地10所大学新建了图书馆、科技馆,此后连续19年为学校大笔捐款。同时,他还设立了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 2002年,邵逸夫基金创立邵逸夫奖,以表彰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上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科学家,原则是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性别和宗教信仰,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有人称之为“东方诺贝尔奖”。为表彰邵逸夫的杰出贡献,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此外,发生自然灾害时,邵逸夫也会慷慨解囊。在汶川大地震、雅安芦山地震时,邵逸夫分别捐款1亿港元重建学校。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