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书会

每经网首页 > 每经书会 > 正文

徐安琪·十五岁上北大:燕园岁月 用青春寻找答案

每日经济新闻 2013-11-13 16:31:42

寻寻觅觅好几年,一些问题的答案,我在书本中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我在实践中找到了;更多问题的答案,我要用人生来寻找!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燕园岁月:用青春寻找答案

如果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到底高在哪里?读大学能改变命运吗?

如果说考上好大学是我们从小的梦想,费尽千辛万苦,迈入大学的那刻,到底是奋斗的终结还是更大格局里梦想的重生?

大学是文凭的流水线,还是英才的训练场?

专业的学习,是日后“干一行,恨一行”的开始,还是“明道,取势,优术”的积极探索?

社团的实践,是凑热闹、拉关系的俗套敷衍,还是带着兴趣发现人生价值的另一次远航?职场的实习,是为了填简历而走的形式,还是实现从象牙塔到社会“惊人一跃”的重要砺炼?

一方面是日益完善的师资、设备、图书馆和交流机会,另一方面是浮躁的人心、复杂的社会现实和艰难的就业环境。我们的青春,到底有多少可能性?

在此,谨以我的北大四年为一个例子,向读者朋友们解读大学的一种读法,仅供大家参考。

诚然,不是每所大学都叫“北大”,但是,人心与人心有什么不同?探索的道理有什么两样?青春与青春有什么高下?失去了追求,身处燕园又怎样?带着一腔热血、一颗慧心、一种担当,哪里不是未名湖,哪里不是博雅塔?又何必是未名湖,何必是博雅塔?

1000个为什么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竟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这是名为《燕园情》的北大校歌。这一次,校歌不再是每周一升旗仪式后干吼出的机械曲调。它融入了血液,点染了精魂。多年后,如果我们梦回燕园,或许耳边依旧会响起这熟悉的旋律。它是不泯的志、不老的心,是不能重来,却又不停地被更多陌生面孔传承延续着的青春。

且不说,春日未名湖畔的柳暗花明、夏日博雅塔旁的清风鸟语、秋日31楼前的翩翩银杏叶、冬日燕南园里的一猫卧雪中的景致是多么令人沉醉;且不说,名师云集,课堂上,妙语启迪智慧,警句震撼心灵;且不说,强手如林,校园里,状元随处可见,人人都有秘籍;且不说,文化丰富,学习外,社团两百多家,各国学生参与;且不说,思想开放,论坛中,各派观点开言,交锋不足为奇。就单是吃饭这一问题,九个食堂,每天上千种饭,该吃哪种,就常让我自由到拿不定主意。

然而,我要写的,并不是这些。如果大学仅仅是这些,它不过就是一个乐园而已。大学之所以是大学,是因为,从进入它的那一天开始,我的心就不再平静。我惊奇,我怀疑,我痛苦,我批判,我纠结,我沉吟,我更有一千个为什么,要去寻找答案!

走进自习室,看到半数的北大学生手拿“托福”红宝书。为什么全国的学子向这里看齐,这里的人却争先恐后向大洋彼岸看齐?一个素未谋面的地方,仿佛成了奋斗的终极。强势的美国,汹涌的出国潮,让我如此被动、焦虑,心中又泛起不安的涟漪!

国内的学者常说,外国的制度好。但成功华裔回国演讲时,却总是大力称赞中国发展快,浓浓思乡情不能自已。出国,是为了镀金,还是为了寻找事业的桃花源?是人性的“围城”,还是成功的通路?人人都想成功,到底什么是成功的定义?

为什么我才上大一,很多长辈却不约而同地劝我以后要读研究生?平素没有来往的他们怎么此时突然成了专家,有了主意?学历与人生到底是什么关系?李嘉诚说:“读大学是我的梦想。”但大学又何曾培养出几个李嘉诚?为什么校园里的本科生都那么张扬,而研究生却常谦虚地说:“我不行!”如果我为了躲避金融危机而读研,万一研究生毕业危机还没消退,又该怎么办?

人们都说:“到了大学,要学会做人。”但是,什么是“做人”?是李宗吾的《厚黑学》,还是《潜伏》里的办公室斗争法则?是逢人就说好话、不指出他人的问题,还是确保自己的最大利益?为什么校园外那么多人都把自己包装得玲珑、华丽,以各方面压过别人为目的,很多北大教授们却如此朴素、谦逊!

人们都说我是“读书人”,可我到底读了什么书?古代的,浅尝辄止,没学够!西方的,乱乱哄哄,没学懂!马列的,学了几年,没学透!人们因为我是“北大人”而高看我,可这份尊敬,分明是拜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先哲所赐。我无非是比别人多考了几分而已。如今,先哲们已经远去,我们这些“北大人”又该如何继续这个故事,做到名至实归?

见了各国的留学生,韩国人爱扎堆儿、爱打扮,美国人开朗、健谈,欧洲人讲礼貌而有距离感,非洲人热情、奔放,谁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中国人的特点是什么?让我说说,我却哑口无言!全球化的时代,都说要“走向世界”,然而中国何尝不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是否认清了自己?我们的文化又该怎么传承,还是只应改造,不需要传承?

为什么校园里学习好的大都是女生,社会上有成就的大都是男人?人们常劝我说:“既然是女孩,以后找份稳当点、坐办公室的工作就行了。”为什么女孩就要坐办公室?这么多年求学,我都在力争上游,为什么找工作时却要急流勇退?在很多人口中,大学的职称,在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外,还多了一个“女教授”,突出一个“女”字,是何居心?做学问,难道还分男女?

人们告诉我,上了大学,要显得成熟。但成熟的人,分明又在羡慕婴儿的纯洁、幼儿的天真、少年的勇气!打扮年轻了,人们说我不成熟;打扮老气了,人们仍然说我不成熟。到底什么是成熟?成熟是学会应酬的套话、奉承的章法,还是韬光养晦、不露声色地做人?评判他人成熟与否的人自己是否成熟?

为什么毕业仅仅两三年,分别投身官场、商海、学界的师兄师姐回来交流,他们的气质、谈吐乃至价值观会彻底不同?人与人分野的产生为何如此迅速,令人不知不觉?短短几年,我又会形成什么样的人格?

文科、理科、工科,几十个专业,到底该怎么选择?两百多家社团,到底该如何参与?几千名学子,都是全国最优秀的,谁不勤奋?我又该如何勤奋,如何设定自己的目标,如何看待他人的优秀?我想学政治,政治又离不开经济!想学经济,经济又离不开法学!想学法学,法学又离不开社会学!想学社会学,社会学又离不开历史!想学历史,历史又离不开哲学!到底该学什么?图书馆里,那么多书,怎么读得过来?

上了大学,还该听父母的话吗?按理说,没上北大的父母,何尝有能力指导上北大的我?但为什么自以为了不起的我却时常碰壁,父母凭几句老话却总能制胜于先机?既然主导世界的不一定是有知识的人,为什么人们还要崇拜知识?为什么“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自由恋爱不包括不恋爱的自由吗?恋爱与婚姻是什么关系?

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获得理性,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人性的回归,到底是什么?奋斗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还是遵循世界的原本规律?我看着校园里的猫儿,觉得它身为猫儿懒惰得可怜。但谁又知道,也许猫儿觉得我身为人忙碌得可笑!

为什么教授言语睿智、令人钦佩,而校园里叫卖包子的大叔随便白乎几句,也那么有道理?为什么初中文化的企业家判断起事情,常十分准确,而我们满腹经纶,却往往拿不定主意!到底谁是我的老师?

为什么人们总说校园是纯洁的,社会是混浊的?校园里的人与社会上的人有什么差异?校园难道不是社会的一部分吗?难道社会上的人不渴望纯洁,校园里的人不懂得利益?

有人说:“有能力者没平台,有平台者没能力。”是这样的吗?为什么富人以曾经的穷为荣,穷人以曾经的富为荣呢?到底穷光荣还是富光荣?

读书人是该不谈钱,还是该比社会人更懂得谈钱呢?我们说“读书人谈钱俗气”时,对“俗”嗤之以鼻,但谈到“通俗歌曲”时,又对其“俗”喜闻乐见。到底“俗”好还是不好?学习是为了追求“雅”,还是为了适应“俗”呢?

……

我心中的问题,实在太多。别说其他,就是成天苦思冥想这些问题,便已够让我烦恼。但是,让我回到大学以前的状态,我又一万个不乐意!可以说,我“享受”这种烦恼,因为我有了思考的时间,思考的权利!上了大学,我发现自己眼中的世界,是个万花筒,它光怪陆离,又充满魅力。要回答这么多问题,实在不容易。但是,离开了寻找,大学又有什么意义!

寻找,寻找,寻找!

“文章千古意为高”,我们寻找人生的立意!我们寻找为人处世的法则!我们寻找真理与真相!我们寻找自己的定位!我们寻找人生的出路!我们寻找心中的光明!我们寻找以上的问题和千千万万问题的答案!

回顾我的大学,延伸到毕业后的一两年,似乎可以想起这些事:先后学习国关与法学,涉猎多个专业的课程,担任北大新闻网记者、记者团副团长,担任《大学生周刊》头版评论员,成为北大团委理论研究室的得力干将,成为元培实验班新生辅导员,赴香港大学交流,两周为公司创造100万营业额,参与为贫弱妇女维权的工作,赴多个西方国家及“危险”的巴基斯坦考察,与社会各界人士接触,投身教育培训,演讲受众二十几万人……

这似乎是份让人看得上眼的简历。然而,仅拿这些来概括我的大学,却又狭隘了。所有这些,无非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悟到,自己应该做一个真人,做一个勇敢的人,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

寻寻觅觅好几年,一些问题的答案,我在书本中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我在实践中找到了;更多问题的答案,我要用人生来寻找!

因为寻找,我们才没有虚度年华。因为寻找,青春万岁!

责编 邬晓丹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