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平安健康董事长陆敏专访:政策红利隐现健康险发展遇新机遇

2013-10-30 00:54:56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涂颖浩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涂颖浩 发自上海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近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多项鼓励支持意见,将给裹足不前的商业健康保险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10月28日下午,平安健康董事长兼CEO陆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指出,平安健康险定位于高端医疗保险,专注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服务平台三个方面,未来还将在此基础上把整个健康管理串联起来,发展方向与政策目标相一致。

国家鼓励做大市场蛋糕

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健康险较寿险发展严重滞后。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健康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57.5亿元,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7589.4亿元,占比仅为11.3%。

“在健康险中,纯粹的商业医疗保险只有10亿~12亿元的规模。”陆敏直言,“比照发达国家健康险占到寿险30%的一般规模,国内寿险规模如能达到1万亿元,健康险也有3000亿元规模。”

此次《意见》明确提出“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陆敏感慨,“面对这样一个市场规模,未来肯定有几家主要的保险提供商去做,但目前真正做这一块的太少。”

今年初传出消息,中国第三大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将与德国安联集团合资成立“太保安联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取得批复之后,将成为四大保险集团旗下第三家健康保险公司。目前专门的健康险公司共有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和谐健康四家。另有消息称,复星集团也有意向成立专门的健康保险公司。

对此,陆敏认为:“多一些保险同业进来相当于一起来教育市场,效果会更好。”

“意见”利好呼吁政策跟进

此次意见提出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

陆敏称:“鼓励民营资本的进入是符合发展趋势的。未来若能给予民营医疗机构国民待遇,能够更好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同时,这些公司更多需要通过商业保险提供服务和保障,这对商业健康保险来讲更是一个利好举措。”

意见中提到的“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也为业界一直希冀。陆敏指出,“由于对于疾病的发病率缺乏足够经验和数据,对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能力较弱,使健康险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因病返穷,因病致穷’的现象也从反面印证了商业健康险风险控制的必要性。而通过与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则能实现服务上的对接,甚至还有数据上的对接。”

陆敏呼吁,政府应推行数据的标准化,还呼吁针对个人的商业健康保险税收优惠政策。

从健康险发展的战略角度来讲,陆敏称,“平安健康的发展方向与政策目标相一致。”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