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IPO

每经网首页 > IPO > 正文

扩张太快风控不严 基金子公司业务遭强制叫停

中国证券报 2013-09-26 09:06:58

基金子公司业务狂飙即将遭遇政策“紧箍咒”的强力约束。

继此前有针对性地对基金子公司进行摸底调查后,监管层一些监管措施或已悄然实施。有关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由于扩张速度太快且风险控制不严,深圳某基金子公司旗下包括票据业务在内的部分业务被监管层强制叫停,而上海某小型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子公司或遭遇同样的处理。业内人士称,随着监管层的日益重视,风险控制已经成为基金子公司未来发展绕不过去的门槛,这意味着目前基金子公司的扩张步伐将显著放缓。

实际上,对于政策“紧箍咒”的行将祭出,基金子公司早有预料。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基金子公司负责人预计,今年年底监管层有可能出台约束基金子公司业务的政策指引,届时基金子公司所谓的政策“优势”将不复存在。这种预期进一步推动基金子公司在政策出台前的疯狂扩张,令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

“跑马圈地”狂飙 漠视风控成“心腹大患”

从无至有,再狂飙至数千亿元的业务规模,基金子公司所用时间不到一年。更有基金子公司负责人雄心勃勃放言,到今年年底基金子公司业务规模整体将冲高到万亿元大关。但在这场激情四射的“大跃进”中,风险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于基金子公司头顶。

“除了少数比较规范的,大多数基金子公司的风险控制形同虚设。倒不是基金子公司没有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只是目前处于‘跑马圈地’阶段,要想在行业中站住脚,基金子公司首要任务是扩张业务规模,风险控制暂时处在第二位。”某基金子公司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坦言,“基金子公司目前的业务五花八门,而人力配备和行业经验都比较有限,其实还不具备完善风险控制的条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基金子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中,业务人员占比较高,对外招聘时也常潜藏“带项目”的要求,有些子公司甚而上至高管,下至普通员工,都会参与到开拓业务之中。在这种“一切为发展让步”的指导思想下,风险控制常常被有意识地忽略,一些明显带有较高风险的项目则涌进来,为基金子公司的未来埋下重大隐患。

银行(行情 专区)业人士向记者透露,有不少基金子公司现在所从事的项目,此前曾找过信托或银行谋求合作,但由于潜藏风险过高被信托公司和银行拒绝。“比如,有些所谓的高收益项目是经过层层包裹的,复杂的权益设计会让我们最后都弄不明白资产的真实情况、实际持有人以及权益分配方式,这就像一层漂亮的糖果纸里面可能藏有‘毒丸’,有着无法控制的风险。”该银行业人士说,“如果基金子公司放任这种风险的涌入,我觉得,未来基金子公司的发展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分析人士认为,在目前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基金子公司从事类信托业务并无太大优势,项目经验和专项人才普遍缺乏,风控流程和制度也尚待时间检验。事实上,监管层对基金子公司这些情况,尤其是风险控制不严情况的关注正在提高。8月份,监管部门便通过调查表的形式开始摸底基金子公司的产品情况和风险控制情况,所填内容十分详细,并引发了业内对监管层行将出台针对性措施的浓厚预期。而记者获悉,针对部分业务扩张过快的基金子公司,监管层近期已经打出“重拳”,如深圳某基金子公司部分业务便被强制叫停,而上海某基金子公司或将接到同样的处理意见。

“重赏”诱惑 灰色地带争抢“最后的盛宴”

除了风险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外,在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发展中,还存在着“灰色地带”消失的隐忧。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基金子公司业务规模能迅速扩张至数千亿元,很重要的因素来自于其所谓的政策“相对优势”——出于风险的考虑,各监管部门对信托、券商资管的相关业务进行了限制,但基金子公司作为新生事物并未纳入限制范围,完全可以承接这些被限制的业务。正是这种政策上的“相对优势”,令众多被政策限制却又体量庞大的项目,纷纷从信托、券商资管中流入到基金子公司,成就了基金子公司今年以来业务的极度繁荣,但也同时带来了另一重深深的忧虑:如果此类政策的“灰色地带”消失,基金子公司将如何生存?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风险相对较高的项目需求量其实更大,而基金子公司由于没有政策障碍,运营这些项目的速度更快,而且对风险的容忍程度更高,自然会受到项目方的青睐。不过,这种项目的转移,其实也是风险的转移,换句话说,就是将以前本由信托、券商资管承担的业务风险转移到了基金子公司身上。”从信托公司跳槽至基金子公司的某项目经理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不过,从监管部门的政策意图来看,控制并降低风险是最终方向,因此,这种风险转移的‘红利’并不会持续很久,业内大多预计到年底就会结束,所以,现在反而是抢项目最激烈的时候。”

值得关注的是,为扩张业务规模,许多基金子公司实施了极为诱人的项目奖励制度,有些项目经理甚至能拿到项目利润的近五成。这种远高于信托、券商资管的利益分配,极大地刺激了更多“灰色地带”项目的涌入,使得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发展呈现“一边倒”的格局,加重了基金子公司对政策“红利”的依赖。业内人士强调,目前基金子公司的很多项目都是“一锤子”买卖,并不具有持续性,如果政策“红利”迅速消失,基金子公司的监管力度与信托、券商资管相同,现有的基金子公司无论是从行业经验、人力资源还是渠道营销上都很难和他们抗衡,因此,极度繁荣的扩张期过后,很有可能迅速陷入发展的低潮。

“洗牌季”来袭 “蜜月期”或提前结束

急速扩张背后的重重风险,或伴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而逐渐暴露。这不仅会使基金子公司业务扩张速度放缓,还有可能在明年乃至更长时间引起基金子公司出现洗牌。

某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许多基金子公司并无明确的业务发展方向,项目涉猎领域五花八门,因而公司内部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管理架构,这使得基金子公司目前的规模扩张有些杂乱无章。“在政策红利依然存在的时候,业务扩张会掩盖基金子公司管理上的种种缺陷,一旦政策红利消失,这些缺陷就会暴露甚至被放大,一些管理不力、风控缺失的基金子公司,将不得不直面种种风险的考验,行业洗牌会悄然开始。”该负责人说,“综观各个行业的发展历程,起跑最快的企业未必是笑到最后的,有效的管理和足够的风控才能保障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责编 何剑岭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