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商讯

每经网首页 > 商讯 > 正文

化肥超两成不合格 有效养分“偷斤减两”

每经网 2013-05-02 21:58:23

分析师韩健认为,除了有效成分“偷斤减两”,还有部分化肥企业存在产品不合格,甚至是贸易商贴牌仿冒造假的现象。

每经记者 王雅洁 发自北京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的化肥质量,却显得良莠不齐。

今天(5月2日)据国家质检总局官方网站消息,截至4月22日,今年共执法抽查化肥2783批次,检出不合格化肥621批次,抽查不合格率为22.3%。其中,偷减有效养分和标志欺诈违法行为突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3月11日,11个省、自治区质监部门对涉嫌违法化肥生产企业开展全面突击检查,重点打击了化肥偷减有效养分和标志欺诈等违法行为,共查获假劣化肥6798吨,涉案货值1415万元,查获假冒化肥包装袋5180条,移送公安机关案件5起。

卓创资讯尿素行业分析师韩健认为,除了有效成分“偷斤减两”,还有部分化肥企业存在产品不合格,甚至是贸易商贴牌仿冒造假的现象。他举例表示,例如个别企业所生产的复合肥标明45%的养分含量,实测含量仅为42%。

卓创资讯化肥行业分析师王庆飞指出,有效成分“偷斤减两”的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肥料缺少含量,甚至是没有规定含量。这种违法行为以期降低成本,在复合肥产品生产中屡见不鲜,且在尿素、钾肥等其他肥料生产过程中也有一些类似行为。另外,还有一些非法企业以次充好,或者捏造概念,以普通肥料充当缓控释肥、硝基肥料等新型肥料。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目前化肥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除了受降低成本、牟取利益、增强竞争力的心理驱动外,有些区域监控不严及复合肥行业入门门槛过低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相关企业违法生产。

除了违法生产,国内化肥产业面临的另一窘境是产能过剩愈加严重,从区域分布看,氮肥最重要的主产区主要是华北,华中。磷肥主要是西南、湖北,钾肥主产区是西北,复合肥主产区是华北、华中、华东。“以氮肥、磷肥、复合肥为例,都是严重过剩的,而且制假贩假很严重。”韩健说。

为规避化肥生产过程中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王庆飞建议,相关部门须提高行业的入门门槛。

他直言,目前行业中一些小型企业缺乏监管,所生产的肥料也难以达到标准。随着后期行业的发展,产能整合的速度加快,很多缺乏竞争力的小型企业将会被兼并甚至被淘汰。目前部分新型产品缺乏相关行业标准,例如近年行业已经出台了缓控释肥料国家标准,有机肥标准等,对部分企业确实起到了监管作用。

“国家应加强监管,对市场上流通的一些所谓的新型肥料进行检验,从根源上防止对农民和农业的危害。” 王庆飞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国家质检总局表示,下一步,各地质监部门将强化案件线索摸排、案件曝光、案件评析、技术执法等举措,把查办大案要案作为主攻方向,严厉打击带有“潜规则”的质量违法行为。

责编 卢祥勇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