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国际能源转型学会副秘书长王珂英: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建设要协同推进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5-31 22:43:11

作为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可以缓解困扰各国的“城市病”,还能和低碳城市建设“同频共振”。

每经记者 刘旭强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已成为城市领域的重要话题。5月3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城市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论坛上,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副院长、国际能源转型学会副秘书长王珂英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建设内容在多领域相互重合,两者的建设进程可以协同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助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如果不强调持续减碳,那么将来适应气候变化所需的成本会非常非常大。”王珂英认为,“双碳”目标下,城市建设需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两手抓。

其中,推动城市能源转型迫在眉睫。腾讯发布的《2023城市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全球城市所产生与能源相关的碳排量已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1%到76%。

王珂英注意到,作为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可以缓解困扰各国的“城市病”,还能和低碳城市建设“同频共振”。

她进一步解释,智慧城市建设在绿色建设、绿色交通、可持续能源发展等具体场景中,发挥了非常大的减排效能。同时,在城市公共管理方面,智慧城市通过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包括土地、能源、交通、水资源等,也起到了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能效提高的作用。不难看出,智慧城市建设能有效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此外,由于人口、经济、产业、基础设施集聚,城市经受的气候变化风险更高。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也相应发生变化,集中体现在数字技术的运用上,不仅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要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一种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建设在诸多领域有所重合,两者协同推进的建设效果会更好。

相比城市,农村人口在气候变化中更脆弱

王珂英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各地区由于地形地貌、气候、人群的差异,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各不相同。

由于中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暴露在气候变化风险下的脆弱人群和社会财富也大幅增加。在城市内涝等问题面前,他们就成了环境上、生态上的脆弱人群。

相较城市,农村地区的人口集聚度、产值、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住宅等固定资源规模远远落后,并非气候变化风险中的重点区域,但这不意味着农村的气候变化问题可以被忽略。

在王珂英看来,农村人群一旦面对气候变化风险,所受影响的严重程度往往比城市人群更大。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村人口更属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人群。

而随着数字化建设进程,城乡间产生的“数字鸿沟”或将增强这一差距。当城市防灾应灾能力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大幅提升,农村的数字化建设仍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农业智慧化转型、气候适应化转型、减少贫困和恢复生计等方面的数字化体系设计仍然不够。

王珂英提到,要清楚认识到气候变化中城乡人群脆弱程度的差异。她建议,应加快农村数字化转型和乡村振兴进程,最大程度地发挥数字经济潜力,弥补城乡“数字鸿沟”,使所有人公平共享数字经济带来的繁荣。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332686910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