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国务院力推带薪休假制:2020年基本落实

2013-02-19 01:34:53

《纲要》推动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的初衷绝对值得肯定,但时间表过于宽泛,而制度推出的时机最好交由市场来抉择。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雅洁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王雅洁 发自北京

春节黄金周刚刚结束,还没有从休假状态中完全恢复过来的上班族就不得不面对首周连续7个工作日的“残酷”现实,不少网友从第一天就开始强烈地憧憬着自己今年的年假计划。

而就在昨天(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要基本得到落实。《纲要》还表示,未来我国将加大旅游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让相关的政策优惠在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也能得以落实。

不过,意图推动带薪休假尽快落实的《纲要》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受到热烈的支持。“今年就算让休我也不愿意休啊,绩效工资肯定会受影响。”昨天,一名IT行业的白领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此国内知名旅游学者裴钰认为,《纲要》推动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的初衷绝对值得肯定,但时间表过于宽泛,而制度推出的时机最好交由市场来抉择。

景点逐步实行低票价/

除了力推2020年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外,国家还将逐步增加旅游休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旅游休闲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休闲线路和优质旅游休闲产品,并将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

《纲要》强调,要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稳步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城市休闲公园应限时免费开放。稳定城市休闲公园等游览景区、景点门票价格,并逐步实行低票价。落实对未成年人、高校学生、教师、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实行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鼓励设立公众免费开放日。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将鼓励和支持私人博物馆、书画院、展览馆、体育健身场所、音乐室、手工技艺等民间休闲设施和业态发展。

薛胜文认为,当前我国旅游休闲产业仍未形成体系,旅游开发和运营机构职责交叉的情况较为严重,旅游项目、产品相对单一,旅游景点生态保护意识和能力建设较为薄弱,导致本应该是绿色经济的旅游经济演变成了无序发展的产业。在二级市场上积极引入各种行业的资本,可刺激旅游资金活力,使旅游经济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接下来,相关部门将推进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集中区等公共场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的旅游交通服务功能,提升旅游交通服务保障水平。《纲要》表示,将加强旅游休闲的安全、卫生等保障工作,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健全旅游安全救援体系。加强培训,提高景区等场所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和志愿者无障碍服务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休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质量,加快旅游休闲各类紧缺人才培养。

裴钰认为,在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积极推动消费者中心化,即政府只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把市场监管好,坚守自己的服务定位和角色,而不要成为市场的利益主体,否则将不利于旅游产业的长久发展。

2020年落实带薪休假制/

《纲要》提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且必须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要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完善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的休假保障措施。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及职工休息权益方面的法律援助。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直言,2013年,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中,出口、投资增长速度受限,消费成为主力军。国家出台带薪休假制度的主要原因是希望通过上班族假日出游拉动旅游经济,从而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如交通运输等发展。当前,企业在带薪休假政策的落实程度不高,由于受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短期难以根本转变,诸多涉及劳动法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薛胜文认为,落实国务院的上述目标需联合企业、工会、劳动保障部门以及司法单位等形成统一的处理和监管系统,此外,还需出台相应的配套细则,如未休年假工资报酬时效的确定、相关劳动纠纷的上诉规范等,才能使带薪休假不仅停留在有法可依的阶段。

裴钰则认为,以上述IT行业不愿休年假的白领人士为例,表明现在推动带薪休假的时机恐怕还不够成熟。目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形势严峻,通胀预期日益增大,此时如果强力推动带薪休假的落实,则有损于实体经济恢复的努力。

“带薪休假制度的推出时机应由市场来抉择,根据经济发展和消费能力来适时调整,不必一味依赖政策杠杆。”裴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