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

每经网首页 > 评论 > 正文

张茉楠:中长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外挑战

每日经济新闻 2012-12-26 01:07:24

展望2013年以及随后几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既要着力扩大内需,又要压缩过剩产能,调整压力明显加大。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始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波周期从繁荣走向衰退和萧条的大拐点,全球仍处于危机后的大调整时期。复苏乏力,增长中枢下移,经济增长低于趋势增长率将成为“新常态”,中国自然也不例外。

站在2012的年终岁尾,回顾即将走过的一年。可以说,今年又可以称得上是 “不平凡”的一年:首先,从增长态势上看,是经济增长从高位逐季回落,三年多来首次季度增长“破8”的一年;其次,从宏观调控和政策调控看,是调控异常胶着和政策平衡难度加大的一年;再次,从特点和影响范围上看,是周期性放缓与结构性放缓,以及外需萎缩和内需收缩双重叠加的一年。最后,从国际环境看,是外部形势更加复杂的一年。欧债危机继续深度恶化,美国经济复苏乏力,财政悬崖风险步步紧逼,新兴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世界经济在经历了普遍“失速”后,在三季度重启“二次宽松”,由此引发新一轮货币升值而展开的全球性货币宽松竞赛,导致人民币汇率在年内大落大起,国际资本大出大进,这使得本轮中国经济回调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得异常严峻和复杂。

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口驱动型增长的 “停摆”。今年以来,我国出口与进口双双萎缩,对外贸易整体回调,增幅跌至个位数,特别是由于欧债危机导致全球市场需求锐减,钓鱼岛纷争使中日经贸急剧降温,中国对欧洲和日本出口出现加速下滑。尽管目前中国与东盟以及金砖国家的贸易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继续活跃,但因为所占份额较小尚难以弥补发达国家下滑导致的“缺口”。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对GDP贡献率为负5.5%,这与近五年出口对GDP增速贡献平均26%,年均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可谓相去甚远。

随着出口循环受阻,投资、消费也同步回落,供给端与需求端同步趋紧。企业利润率、财政收入、工业生产、出口订单等全面下滑,这使得“保增长”目标优先级再次提升。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持续刺激下,三季度以来,中国出口数据开始回暖,新增生产需求出现增长,特别是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中国制造业PMI在10月创下四个月新高,三个月来首次重回50%荣枯线上方,而作为宏观经济滞后指标的工业企业利润也出现年内首次转正,进一步印证经济“筑底回升”势头,使宏观经济得以躲过“硬着陆”风险。

然而,长期性难题依旧摆在中国面前。“去杠杆化”是每一轮危机后的必由之路,伴随着全球经济由衰退走向复苏,主要经济体都会经历3至5年的去杠杆化过程,全球经济的潜在总产出和潜在需求将对中国构成长期负面影响,与美欧等国漫长的 “去杠杆化”、“去债务化”过程相对应的,必然是中国漫长的“去产能化”过程。此外,随着低成本、人口红利等比较优势的渐渐失去,如何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将是中国经济更大的挑战。

展望2013年以及随后几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既要着力扩大内需,又要压缩过剩产能,调整压力明显加大。由于国内原有竞争优势、增长动力逐渐削弱,但新优势尚未形成,短期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难以替代投资,经济运行处于比较艰难的寻求再平衡过程中,7.5%上下将是增长的目标区间,这也和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相一致。

从全球范围看,在全球经济逐渐恢复过程中,最稀缺的资源是国际市场空间。未来国与国之间的博弈由红利的增长转向红利的争夺与红利的分配上,特别是作为世界上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现在,中美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2011年双方贸易额已经突破4000亿美元。然而,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跟中美贸易额的上升是成正比的,随着中国产业的升级,中美贸易摩擦正从原来的中低端制造领域,上升到中高端制造领域。未来随着两国新政治周期的开启,以及美国加紧“重返亚太”和“重归制造”的战略步伐,围绕全球市场资源和产业博弈展开的新竞争已不可避免。

“订悦2013”—— 《每日经济新闻》大征订活动,订报有礼。http://www.nbd.com.cn/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