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人潮过后垃圾成吨 旅游大国软实力提升路途遥远

2012-10-09 01:02:50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泽民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李泽民 发自北京

今年中秋国庆“黄金周”长假,俨然成为社会公德的一面镜子。

照射在这面镜子中的,不仅是出现在大小景点密密麻麻的游客,更多的是尽情玩耍之后留在 “到此一游”之处的遍地刺眼垃圾。这“镜子”,绝非一面哈哈镜。

这些不文明现象,在这个史上最长假期里信手拈来——乱扔垃圾、随时插队、随地便溺、高声喧哗、乱刻乱划等等,不一而足。

早在2006年8月,中央文明委、国家旅游局就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实施 “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称这是增强中国软实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求。然而,两部门当年公布的中国公民旅游十大不文明行为,时过六年之后并无多大改观,伴随长假的景区陋习,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游客道德体系重构仍然路途遥遥。

破坏式旅游之忧

除了遭遇高速公路“大堵”之外,各地景区的垃圾,让高品质的休假成为一种奢侈。

一个被普遍提及的数据来自天安门广场。就在“十一”当天,天安门广场共清理出生活垃圾7900多公斤,比去年同期清理出的6300多公斤增加了四分之一。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10月3日走访发现,北京的一些重要景区,相较天安门广场产生的垃圾,有过之而无不及,随处可见垃圾遍地。

而在有着“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海南三亚,在这个长假同样没能离开的关键词是:垃圾。据三亚环卫部门统计,仅在中秋夜后,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3公里海滩共清理出50吨游人赏月留下的生活垃圾,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

这些景区对外公布的垃圾数量并非全部来自垃圾箱。据记者了解,这些垃圾主要是随地丢弃之后的回收量,有网友称:抬首花团锦簇,低头垃圾遍地。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内游客的素质问题不是一天就形成的,目前产生的种种问题,与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在他看来,“过节期间是个特殊情况,因为各个景区人流量比较大,尤其是堵车的时候,人们不文明的行为比平常发生的频率更高一些。”

有假期去东南亚海边旅游的游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他在洁净的沙滩上休闲时,却在网上看到国内三亚海滩成为恶心的垃圾场时,自己和家人的心只感觉痛:为什么国内的公众和游客,不能把垃圾放入垃圾箱?为什么不能把垃圾装入袋子带回宾馆丢入垃圾桶?

翻检近些年来见诸报端的信息,中国游客素质亟待提升业已成共识。

自觉和管理并行

公众的旅游素质,是事关旅游发展的大事。然而每逢长假,种种不文明行为都成为“礼仪之邦”的痛。

为此,张广瑞为这些不文明行为开出的“药方”是,“加强教育是最为主要的,通过增设一些醒目的标语,要对游客多做一些宣传,更多提倡一些东西,慢慢养成良好习惯。”

他认为,“我国目前各大景区在垃圾放置的设施上面,还需加大建设,给予游客放置垃圾提供更多便利,在合适的地方摆放垃圾箱。”

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所长李仲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首先还是要通过倡议书、行业宣传、社区宣传和媒体宣传,提升游客素养;同时要在散客、团队游客和出境游客出游前的咨询、培训中,纳入文明出游的内容。再有就是要充分发挥导游、领队和片区管理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最后是要将各种管理规定明确下来,为游客管理提供法律规章依据。

他山之石或可借鉴

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郭小聪认为,“这是一个必经的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内在文化的基因所决定的。”

郭小聪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产生种种不文明行为最根深蒂固的原因是:持续的匮乏感和紧张感。另外,当下礼仪之邦显得“无礼”的原因在于,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的冲突,自由流动使得落后的生活习惯进入城市,但是短时期内,这些习惯还很难变得符合城市的秩序和规则。

在向文明行为方向渐进的过程之中,亦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可取,比如为了规范游客的行为,美国旅行商协会制定了《生态旅游十戒》、加州制定了《旅游者伦理规范》等。

历史悠久的世界水城威尼斯,虽然面积不足8平方公里,但每年接待的游客有上千万之多,巨大的客流量威胁着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保持威尼斯的持续吸引力,当地管理部门采取了“软硬兼施”的办法,即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环保意识,同时制定了“您不能”的行为规范手册。

张广瑞向记者表示,相较国内而言,国外对于不文明行为的惩罚力度更强。比如,新加坡政府规定,凡在大街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只要被巡警发现,都要受到严厉处罚。一般情况下,第一次罚款1000新元(约合人民币6500元);第二次加倍;第三次除处以罚款外,还要穿号衣上街扫马路。

相关统计显示,刚刚结束的这个黄金周,我国有4.25亿人出行旅游,而出境游人数也在增长,在拥有着庞大购买力的同时,游客的素质也受到了更严格的考验。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