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更多

每经网首页 > 更多 > 正文

上海“转”出一个新天地——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

人民日报 2012-09-11 10:07:45

创新驱动敢攻坚 转型发展立潮头

——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

“中央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提出‘四个率先’要求和建设‘四个中心’目标,即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这是一项融合国家发展战略与上海自身要求的重大阶段使命,是上海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的历史定位。”

上海这些年,面对挑战攻坚克难,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屡屡令人刮目。

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日子里,上海在怎样谋划建设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经济起飞

记者:上海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都提出上海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该如何理解现代化?

俞正声:现代化是人类适应时代变化、追求文明进步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经济起飞。就我国而言,目前正在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上海而言,我们提出要努力建设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里,我想强调几点: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现代化。要从上海人多地少、环境资源约束接近极限的实际出发,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紧紧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一条科技支撑作用明显、体制机制保障有力、服务经济比较发达、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转型之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执政方式的现代化。时代的变化不仅要求我们提高执政能力,也要求我们改进执政方式。当前,我们有些执政方式不适应科学民主的环境和市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现状。比如,如何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使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如何更好地“有法必依”,严格依法办事;如何用更规范的制度约束和监督公务人员;如何适应新情况改进宣传工作,从而更好地做好群众工作等。所以,我们按照中央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求,提出以法治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监督和扩大公开为着力点,积极推进执政方式现代化。

三是城市文明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目的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了“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

这里,我想特别提一下“包容”。上海的优势在于人才,聚集人才要靠“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胸怀。同时,在6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聚集的2300多万人,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和谐共赢,共享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决定上海人民幸福安康

记者:您说过,上海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上海如何平衡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

俞正声:目前,无论是外部严峻环境的倒逼,还是自身发展瓶颈的约束,都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更加重视发展质量。我们提出要把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为长期目标和首要任务:一方面,不能片面追求速度,上海连续4年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提高GDP并不难,比如在航运条件好的崇明实施重化工工业和高强度开发,几千万吨钢铁和几千万吨石化工业不难形成,但代价却是留下难以恢复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坚持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努力稳增长,一定的增长速度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推动发展转型、保障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只有稳增长才能稳就业、稳财政,才能稳民生、稳社会。

因此,不攀比发展速度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上海实际的需要。我们要优化结构,努力形成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上海全面布局,推出徐汇滨江、浦东前滩、世博园区、临港地区、虹桥商务区、迪士尼园区等六大重点开发区域,这些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平台,也是上海未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记者:您如何评价上海在民生领域的创新转型?

俞正声:过去5年,上海经济结构、需求结构不断变化,三产快于二产,领跑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大于出口、投资需求,引领经济增长。无论怎么变,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未动摇。

过去5年,上海持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基本形成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5年来累计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房5500万平方米;有效整合了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将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言而有信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

责编 刘小英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