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汽车

每经网首页 > 汽车 > 正文

比亚迪戴姆勒发布电动车合资品牌 生产资质及渠道待解

2012-04-07 01:25:15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伍雨石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伍雨石 发自北京

吉利收购沃尔沃,奇瑞联姻捷豹路虎,比亚迪与戴姆勒技术合作,眼下国内的自主企业正在集体性向全球高端汽车品牌靠拢。

日前,比亚迪戴姆勒联合发布了其在电动车领域的合资品牌——腾势(DENZA)。

为了规避政策风险,比亚迪戴姆勒注册的只是一家技术合资公司,并不具备整车生产资质。因此对于明年即将正式上市的新车型将用哪家公司的生产资质来生产?目前尚无定论。

戴姆勒试水新能源

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华立新在发布会现场表示:“中国是极具潜力的电动汽车市场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合资这种深层次合作模式,聚合比亚迪和戴姆勒双方的优势力量。”

华立新介绍,在比亚迪和戴姆勒的合作中,比亚迪提供电池、电机和电控等电动汽车核心技术,以及大规模路试经验;而戴姆勒方面则将提供全车的外观设计与安全控制系统。

在腾势发布会现场,华立新表示,“‘腾势’品牌诞生于中国,服务于中国。”对于此番说法,业内人士解读为,“腾势”品牌产品目前将只在中国生产,并只在中国市场销售,而暂时不会被纳入戴姆勒的全球体系。

此外,根据我国当前汽车产业政策,戴姆勒集团在中国已经拥有了两家合资公司,即北京奔驰和福建奔驰,如果这两家企业之间不进行兼并重组,那么戴姆勒集团在中国将无法拥有新的整车生产资质。

为了规避政策风险,比亚迪戴姆勒注册的只是一家技术合资公司,不具备整车生产资质。因此对于明年即将正式上市的新车型将用哪家公司的生产资质来生产,目前尚无定论。对此廉玉波表示,“关于在哪里生产的问题,双方正在商讨之中。”

但是《每日经济新闻》从比亚迪人士处获悉,“‘腾势’品牌的产品将于明年正式上市,应该是由比亚迪方面负责生产。”

通过与比亚迪的合作,借助其核心技术生产产品在电动车市场尚未完善的中国市场销售,并发布仅针对中国市场的全新品牌规避风险,戴姆勒对新兴市场的策略越发激进。知名品牌专家顾环宇指出,如果“腾势”品牌品牌没有获得市场认可,那戴姆勒并不会伤害到自身品牌。

品牌溢价受制于市场环境

比亚迪方面人士表示,在与戴姆勒的合作环境中,比亚迪拥有的电池、电控、电机技术将会毫无保留向戴姆勒开放。“为了保护专利技术,比亚迪与戴姆勒签订了一系列技术保密协议。”该人士称。

事实上,在“腾势”品牌产品还没有正式发布时,国内尚未成熟的电动车市场就已经给比亚迪和戴姆勒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营销层面将“腾势”产品与比亚迪品牌电动车产品进行区分,并让含有更高品牌溢价的“腾势”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腾势”品牌首款产品或将采用与比亚迪此前发布的纯电动车E6同样的动力总成及电池,并且从目前比亚迪戴姆勒方面“泄露”出的新车谍照来看,“腾势”的首款产品在车型级别上也与比亚迪E6类似。

由于国内电动车市场尚未成熟,相关鼓励政策还处于试行阶段,而纯电动车由于受成本限制售价偏高,比亚迪E6在国内的市场表现目前并不是很好。据比亚迪方面相关内部人士透露,E6在零售市场现在还没有打开局面。目前可供查询的数据仅为2011年比亚迪年报中披露的,截至2011年年底共有约300台E6出租车于深圳运营的数据。另据统计,2011年,比亚迪共销售包括F3DM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1222辆。

定价36.98万元的比亚迪E6已经超过了部分入门级豪华车的售价,虽然国家和深圳市政府针对个人购买提供高达12万元的补贴,但是比亚迪E6在深圳的实际售价仍然超过了24万元。就连比亚迪公司内部的人士也都认为,从定价上来看,比亚迪E6目前主要面向的还是集团采购业务。

新渠道待解

最先试水电动车市场的比亚迪E6,因为售价过高和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而难以打开市场,而拥有更高品牌溢价的“腾势”将如何应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这成为比亚迪和戴姆勒高层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腾势”品牌发布会现场,当被问及对 “腾势”品牌的市场预期时,华立新避而不答。

比亚迪方面相关内部人士则坦言,“腾势的定价肯定要比E6高不少,毕竟戴姆勒的品牌在高端。”

对此,廉玉波也证实,“腾势品牌下的第一款电动汽车定位高于比亚迪品牌的E6纯电动车。”

至于未来的销售渠道,上述比亚迪方面人士则表示,“现在还不清楚。听说是要建立独立的销售渠道,但不排除原有比亚迪的经销商加盟。”

但是对于比亚迪来说,近两年来的市场困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受到渠道扩张过快的原因所致。当意识到这一症结后,比亚迪正在推动销售渠道的变革,目前比亚迪的经销商已比此前减少了近200家,并在原则上不再增加新的经销商。

如今,随着与戴姆勒合作新品牌的诞生,在渠道推广上也需要再次调用比亚迪的更多资金。这对于正处于调整期的比亚迪,如何调配资源、吸引经销商加盟一个前景未知的全新品牌,可能并非易事。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