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券商“拐点论”5年超九成脱靶

2011-08-28 23:10:53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2006~2010年5年间共计290份涉及“拐点论”的研报进行统计整理后发现,虽然这些报告覆盖近40个行业,但真正比较精准预测的仅有19份,占比不足一成。

每经记者  赵阳戈  唐强

 

  拐点,即凸曲线与凹曲线的连接点。原本一个普通的高数概念,时下俨然成了券商口中最热门的词语之一。

 

    对于生活在股票交易系统买卖间的投资者来说,把握拐点,意味着能精准抄底,或是成功逃顶,诱惑是难以抵挡的;对于竞争激烈的各券商来说,能掐准市场七寸,洞悉行业拐点先机,意味着能获得投资者甚至同行的鲜花与掌声。

    但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2006~2010年5年间共计290份涉及“拐点论”的研报进行统计整理后发现,虽然这些报告覆盖近40个行业,但真正比较精准预测的仅有19份,占比不足一成。

  PE仅5倍多、股价如同白菜价的民生银行(600016,收盘价6.09元)如今成了市场的香饽饽。在市场被震撼的同时,中信建投、安信证券等券商也纷纷于近期上调此前对银行股的评级,“拐点”一说再度被呈上了台面。但“拐点”是说来就来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将2006~2010年间券商提出的290份涉及行业“拐点”的研报进行了全面梳理后发现,真正能够精准言中“拐点”的研报不足一成,事实令人大跌眼镜。

5年轮回成试金石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选择2006~2010年作为观察时段,是因这期间见证过2006~2007年大牛市中的狂欢盛景,领略过2008年超级熊市的悲惨低迷,经历过2009年的反弹后,又陷入2009年末至今焦灼调整的煎熬,这俨然是一个完整的股市轮回。在这个图谱下,券商们的“拐点论”伴随其间,与市场的喜怒哀乐相生相应。

    时间回溯到2006年下半年,当时市场正酝酿着2007年的大行情。但记者统计发现,在当年的行业报告中,仅国信证券、招商证券等出具的7份报告指出了行情或将出现向上拐点,其余绝大部分券商或处于沉默中,或还在左顾右盼。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2008年之殇,让多少人还犹有余悸,多少人仍痛彻心扉。然而本该在2007年末至2008年初警示风险的“拐点论”却极其难见。

    时钟再拨到那击碎万点美梦,股指从6124点一路暴跌至1664点的初期。在这段时期中,涉及“拐点”言论的报告仅出现了7份,其中如中信证券、安信证券、银河证券等券商当时仍选择持续看好各自的房地产、电信、啤酒行业,仅有华泰证券、信达证券认为顶点已至,并成功预测了电力和汽车行业拐点出现。

    转而到了2008年底,在熬过了全球金融危机最艰难的时期后,A股于1664点准备展开绝地反击前,同样关键的时间点,同样  “金口难开”。当时只有16份行业“拐点”报告发布在这一底点附近。而这其中,大多的券商选择汲取教训而出言谨慎,给行业“中性”评级的报告有7份之多,也仅有中信证券、东方证券等6家券商选择了对各自坚守的行业给予增持评级,并指明向上的拐点。

    而在随后的反弹和调整市中,券商们狂推176份行业  “拐点论”,说中的却仅有3份。

中信证券成绩最优

 

    对于上述数据,券商们似乎也有自己的苦水。

    广东某券商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般一份报告的出炉,在团队小组内部讨论后就可对外发布,但涉及到“拐点”这一敏感字眼的报告就慎之又慎了。除了行业分析师本身对行业成本水平、盈利能力、市场竞争、供需关系等有一个深入理解之外,还要同宏观的分析师,涉及到的上下游行业的分析师做反复论证才行,如果在趋势都不明确的情况下,“拐点”这种字眼是不会轻易出现的。

    不过,这一说法似乎得不到市场的认同。在这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时代,谁能够给出最准确的判断,最及时的信号,谁才能得到投资者不吝的鲜花,而在这次统计中,中信证券算是暂拔头筹。

    为什么说“算是暂拔头筹”呢?常言道  “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其实,在此次统计中可以看到,只要发布“拐点论”较多的券商,“言中”虽不见得,但“看错”却都榜上有名,中信证券也不例外。但如果将19份精确报告和52份跟随类型的报告合起来看的话,至少中信证券占到了其中的12份,占比16.9%,这一数字也远高于以7份报告排名第二的招商证券,券商的实力也可见一斑。

    从行业来看,中信证券的优势兵力主要集中在钢铁、医药、航空机场、家电当中,其在上述行业的“拐点论”中均表现不俗;而其他如国信证券更善战于造纸行业;长江证券、国海证券则在石化化工行业有过出彩表现;对房地产行业的评判,中投证券、浙商证券等的敏锐算是佼佼者;至于信达证券和安信证券,则分别为汽车和保险行业“拐点论”的首批讨论者。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