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货币紧缩进入尾声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2011-07-08 01:10:22

每经记者  印峥嵘  发自上海

    本周三央行毫无征兆的加息动作继续考验市场承受能力,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前行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负面因素,这种紧缩的货币政策还将持续吗?

    日前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政府货币紧缩调控政策已经进入尾声,从三季度起从紧的货币政策将持续,四季度将转为相对稳定或中性的货币政策。”

    屈宏斌指出,“到第三、四季度,中国GDP增长可能放缓到9%以下,但仍会保持在8.5%以上。这种放缓是温和的,也是我们为了控制通胀所必须的放缓,但不会放缓至8.5%以下,不会硬着陆。”

    基于上述对基本面的判断,屈宏斌认为,对金融市场来说,股市下半年将迎来利好,汇丰认为在下半年中国股市至少有20%以上的上升空间。

紧缩政策已进入尾声

    NBD:本周三央行宣布加息,您对未来的货币政策作何判断?

    屈宏斌:我认为现在紧缩政策已经进入尾声。三季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将持续,四季度将转为相对稳定或中性的货币政策,但不会反转至放松的态势。

    这一轮通胀调整过程中,利率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主要是用来管理通胀预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今年7、8月通胀见顶回落,动用利率工具的压力会减轻。

房地产调控将持续

    NBD:如果CPI通胀率回调,从紧的政策在三季度末结束,房价会不会重回上涨区间?

    屈宏斌:不会。政策紧缩结束并不意味着反转,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经济8%以上的增速,刺激政策是多余的。

    不出意外,通胀会在今年6~7月见顶在6%到6.5%之间,此后会逐渐回落,到2011年底月度CPI会回落到4%左右,不过全年平均4%的目标不可能实现。

    CPI通胀率回落,并不意味着房地产政策的终结,因为房地产政策有特定的目标,和CPI没有任何关系。

    房地产调控是一个逐步加码的过程。今年整体的信贷政策从紧,和国十条等调控政策叠加,到后期叠加的效果会越来越明显,这是整体趋势。

经济增长温和放缓

    NBD:如果年内货币政策不放松,是否会影响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有多大?

    屈宏斌:随着去年10月以来的密集性的紧缩政策效果显现,再加上外需放缓、减库存的持续,经济增长会持续放缓,不过放缓的速度可控。

    具体来讲,预计中国GDP增长将从今年第一季度的9.7%,放缓到第二季度的9%左右,到三、四季度可能放缓到9%以下,但仍会保持在8.5%以上。

    汇丰认为这种放缓是温和的,而且是为控制通胀所必须的放缓,但不会放缓至8.5%以下,甚至导致硬着陆。

    尽管信贷收紧,新开工项目数量减少,不过4万亿拉动下的大量“铁公基”项目仍在开工,在建项目的后续投资会给投资放缓垫个底,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投资不会大幅回落。

    有了在建项目的后续投资,以及加工资、加息拉动的消费,中国完全有能力支持8%到9%的增长。

    8%到9%的增长,对应3%到4%的通胀,未来是比较理想的组合。如果能成为常态,那将是中国经济最好的一个状况。

警惕地方债演化为系统风险

    NBD:近日随着云南、上海某些城投公司贷款违约的猜测见诸报端,使地方政府债务平台的风险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您认为相关风险是被低估还是高估了?

    屈宏斌:6月底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揭示了若干值得注意的细节,从宏观方面,10.7万亿总债务中有80%来自银行,也就是说地方债和银行紧密相关。未来最迫切的任务,就是防止地方债问题演化成银行体系的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非常严峻,因为在10.7万亿地方债里,逾5万亿的贷款在未来30个月到期要还本付息,对银行体系所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

    汇丰的调查显示,平台贷、地方贷举债主要投资于市政建设和  “铁公基”项目,即便是中长期看最好的项目,投资回报期也很长。债务期限和回报期的错配,意味着短期项目本身的现金流不足以还本付息。

    解决上述问题一种可行的方法是,立即启动市政债和地方政府发债方案。发债不是简单的债务延期,它的好处是将债务透明化,把“暗债”转为“明债”,有助于通过市场机制约束地方政府融资的规模及用途。

    另一个方案就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或资产变现盘活资产,这正好符合政府转型的要求,退出盈利的商业资产,更好地从事社会服务工作。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