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房产

每经网首页 > 房产 > 正文

刘满平:不能以“滞胀”为由放松房地产调控

2011-05-22 06:54:35

刘满平

    4月份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出炉,有两个趋势值得关注:一是前期紧缩政策效果显现,经济增速回调的迹象;二是CPI和PPI同比增速虽双双回落,但通胀压力依然高企。至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宏观经济将“硬着陆”、陷入滞胀还是开启新周期的辩论,市场观点不一。

    有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高通胀、高库存、经济减速并存,货币政策继续紧缩的余地越来越小,若高库存遇到高利率,紧缩遇到企业周转困境,处理不好,不仅企业受不了,经济很可能失控。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面临价格下降的拐点。因此,在经济增速呈现拐点的时候,抗通胀已经到了货币政策慎用的阶段,打压房价的举措也要“柔一点”,避免暴跌引发滞胀。对此观点,笔者不甚赞同。

    第一,未来我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不会停止增长,不具备“滞”的基础,所以,当前不必担心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风险。前期我国经济增速回调,不是由于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缺乏所致,而是经济结构转型和政府政策主动调整所致。过去30年,我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由排名第十一位提高到现在的第二位,长期和高速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其他国家很少见到。但是,这种以出口、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此外,虽然GDP增速自2010年第二季度起连续4个季度在下降,但今年一季度增速仍然达到9.7%,与经济过热时超高速增长相比,目前只是呈现一个小周期下降,表明经济从过热趋于正常,不是“硬着陆”。

    第二,未来一段时间价格上行压力仍然较大,但总体上价格涨幅可控,不能以“高通胀”称之。虽然2011年内我国价格上行压力依然较大,但我国充裕的粮食库存、工业品领域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边际消费倾向弱化、社保机制不健全以及政府对通胀的高度重视将促使全年物价涨幅在可控范围之内,初步预计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约5.0%~5.2%,全年CPI同比上涨4.5%左右。而这个通胀水平,从横向比较,在新兴市场国家中,越南、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分别为13.9%、9.3%、12.91%、9.5%。纵向比较,1991年~2000年,年均通胀率为7.2%,最高通胀率为1994年的24.1%;2001年~2010年,年均通胀率只有2.8%,最高通胀率为2008年的5.9%。因此,无论横向看还是纵向看,目前的通胀水平仍属于“温和通胀”阶段。

    第三,目前房地产市场处于“量缩价滞”相持状态,房价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5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4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9个,持平的城市有5个,即4月份有56个城市新建住宅价格呈现上涨态势;而在3月份,只有49个城市新建住宅价格呈现上涨态势。这份数据在释放调控取得了一些积极信号的同时,也呈现出部分一线城市房价反弹、三四线城市房价依然上涨较快等现象,这表明调控依然不能松动。

    第四,即使经济增长  “硬着陆”,需要采取措施拉动,也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如果仍旧将房地产当作经济增长的支柱,放松调控,重新制造的泡沫的危害性比任何时候都大。早在2004年,社科院金融专家易宪容就提出“警惕房地产要挟中国经济的观点”,认为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房价增长过快会带来一系列矛盾,如抑制居民其他消费,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剧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影响社会稳定等。遗憾的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并没有引起重视,在“唯GDP”政绩观的指导下,房地产被当成国民经济事实上的支柱产业发展。以至于中央对房地产的调控变成空调,房价越调越高,积累的泡沫越来越大。

    2009年末,由于房价再度失控,迫使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更严厉的调控政策。在这些调控政策影响下,目前房地产市场确实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并未达到政府和老百姓共同期望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同时加强住房制度建设,切实加快保障房建设。如果制度改革不能跟上,不能从体制机制上改变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模式,一旦限购令等调控政策放松,房价很可能重现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报复性反弹。

    此外,有专家认为近期房地产市场数据表明,中国住宅最大的需求已经不是投资性需求,更不是投机需求,而是改善性需求和刚性需求。对此,笔者也不认同。因为从理论上讲,只要人口总规模增长相对稳定,每年的住房改善性需求和刚性需求增长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没有投机需求在里面兴风作浪,房价不可能每年上涨幅度都这么快,而且波动那么大。更何况,近年来我国已经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国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以每套住4个人计算,将能解决1.44亿人的住房问题。如果没有投机需求,在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面前,房价能出现大幅度上涨吗?最近,各地保障房市场“骗购”现象不断出现,说明即使是监管相对较严的保障房市场都有投机行为出现,更何况商品房市场的投机行为。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应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前车之鉴,不能以经济增速下滑可能出现  “滞胀”为借口而放松房地产调控。

(作者系中国经济学会理事,宏观经济评论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