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栏

每经网首页 > 专栏 > 正文

罗天昊:粮食危机源于全球经济结构失衡

2011-03-11 02:49:30

罗天昊

    最近,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记录肉类、奶制品、谷物、油等大宗农产品的世界粮食价格指数2月份创20年来新高;而世界银行则称,去年10月份到今年1月份,该行粮价指数上升15%,去年一年,累计涨价达到50%以上。粮价猛涨导致发展中国家4400万人陷入赤贫,世界性粮食价格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关于本次粮食危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或曰气候变化引起减产,或曰油价攀升引起粮价飙升。而在笔者看来,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其最核心根源是全球经济结构的失衡。

    全球经济的一大失衡,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没有形成产业互补,相反,却造成了错位。全球第一大农业国是哪个国家?答案出人意料,不是中国、印度等传统的农业大国,而是当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美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出口所占份额更是高达60%,而排第二位的澳大利亚,也是发达国家。

    几十年前,众多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农业产业的主力,发达国家的工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形成了产业互补。而在目前,粮食产业的主力转移到发达国家之后,这种产业互补的格局被打破,甚至无论从工业还是农业上,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处于从属地位。而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和贸易壁垒压低了农产品价格,也打击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

    更为严重的是,失去制衡的全球经济体系,很难对产业转移中的倾斜进行纠正。“生物原料”被联合国相关机构指称为“用粮食当原料是一种反人类的犯罪”,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既处于经济体系的顶端,在粮食产业领域又无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制约,使“生物原料”大行其道。同时,也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拉入到其产业体系中。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改变数以百万公顷计的农耕地,以便改种甘蔗、油棕及其他能生产“生物燃料”的农作物,从而荒废了“粮食”这个主业。

    全球经济结构的另一失衡,在于后起国家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模式,造成其内部普遍性的产业结构失衡。

    印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农业出口大国,但是随着经济起飞,逐步漠视农业。在过去几年里,印度经济连续维持了8%以上的年增长速度,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每年只维持在3%左右的增长,甚至有很多农民因而生活贫困。印度也由以前的粮食“出口国”,衰落为“进口国”。

    亚洲的另一粮食消费大国——菲律宾亦颇为典型。在上世纪70年代,菲律宾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仅占全部出口额的7%,而到了本世纪,该国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达到了90%。与此同时,该国也由粮食出口国变为世界第一大米进口国。这样该国将本属于自身的粮食生产任务推卸到其他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在日渐薄弱的农业基础之上。

    不光是菲律宾和印度,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从以前的农业大国沦落到农业弱国。不久前局势动荡的埃及、苏丹等,以前都是世界的“面包房”。

    追究其原因,在后发展国家“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普遍以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中国的农业与工业之间,也存在着数十年的剪刀差。伴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大量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成为老弱病残的留守之地。一直到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之前,中国也曾出现过大片农田被抛荒的景象。在取消农业税、不断加大种粮补贴等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农业才逐步恢复元气,因而有了最近7年的连年丰收。

    在东南亚,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工业化历程,也造成了农业的巨大牺牲。2005年,大米主要出口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农业占GDP总量下降到不足10%。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还带来了耕地面积的缩小。农业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此消彼长,更增加了粮食危机。

    对于很多后发达国家来说,曾经落后挨打的经历,使其内心深处存在“以农为耻”的思想;同时,作为后发达国家,致力于快速崛起的急迫心理,必然造成对农业等“见效慢”的产业的牺牲。

    粮食危机的解决之道在于造血,而非粮食从此口袋流动到彼口袋。在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形成工业与农业的产业互补;后发达国家则应该抛弃轻视农业的思想,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或可为长远之计。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