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港股

每经网首页 > 港股 > 正文

叶檀:谁说中国人不爱消费

2009-12-11 04:40:29

每经评论员:叶檀

  12月11日,宏观经济数据将出炉。数据不会有什么意外,因此,市场也不会有什么转折。从目前的数据上看,明年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好年景,但从农产品到钢铁,价格都会上涨。宏观数据再好,不能拉动消费也枉然,扩内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

        数据发布前一天,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介绍,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政府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超过总量的50%,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和移民安置,以及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明年中央投资安排要继续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

        说政府不关心民生、不关心消费不是现实,问题的关键是,转移支付不可能拉动消费,就像扶贫不可能让贫困乡富裕一样。必须给民众造富的环境,必须让民众分享城市化过程中的红利。

        一个流传久远的谬误是,中国人不会消费,实在是大错特错。短短几年,中国已经成为奢侈品第二消费大国,已经超过美国只落在日本之后;据初步统计,今年1~11月国产汽车产销双超1200万辆,预计全年将突破1300万辆,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新车消费国;在2009年头三个季度,我国整体零售额按实值计算增长了16.5%,比去年危机爆发之前还高出两个百分点。

        中国人消费率低吗?让数据说话。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比1978年扩大了11倍,年均增长8.8%,虽然比不上GDP增速,但并不低。要注意的是,我国的消费可能被低估,最明显的是在住房、教育、医疗消费方面。既然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这三方面的支出都属于刚性支出部分,与吃穿住行等相同,为什么不能建立完整的统计指标将三部分纳入消费支出?

        即便如此,我国的消费率依然要低于印度。按照某些官员的中国消费率过低是因为民众过于节俭、社保制度不健全的逻辑,提高消费的办法有二: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是银行数十年来实行零利率把居民存款赶入消费市场。不料,没有赶入消费市场,而赶入了股市、楼市。

        中国储蓄率很高,但主要是政府与企业尤其是企业增长快。根据周小川先生的权威数据,从1992年到2007年,中国居民储蓄占GDP的比例基本稳定在20%左右,因此居民储蓄变化肯定不是总体储蓄率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反观同时期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则发现两者都有大幅度攀升。比如企业储蓄占GDP的比例在1992年是11.3%,2007年这一比例达到了22.9%,占比增长超过一倍;政府储蓄在1992年占GDP的4.4%,2007年该比例提升为8.1%。

        机构储蓄的增加,意味着管理机构掌握资源增加,意味着资金通过企业向投资转化。是的,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最大的钢铁制造基地、最大的铝制造基地等收入囊中,背后支撑的是全球市值最大银行的前几名。换言之,中国居民用低工资与零存款利率支持了中国的高投资,才使中国的基建短短十几年全面改观。

        政府掌握资源增加,意味着建立基本的保障体系、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消费能力主要依靠政府的转移支付。前者是政府的责任,后者偏离了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低效使用资金。政府需要做的是给民众公平的财富增值与创业环境。

        发改委主任张平表述民生投资时,认为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大有起色,但增加的房价将大批可以购买商品房的人赶入夹心层的行列;政府给农民养老保险每月55元,试问如何能够培育有效的消费群体,而一旦让农民享有土地财产性收益,则消费自然跟上;一方面进行转移支付,另一方面个体户数量大幅减少,行业玻璃天花板决定了民间财富生成艰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让政府掌握所有的资金不断进行转移支付,还不如在建立基本保障制度的同时,建立良性机制让民众有创富之途。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