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商业精选

每经网首页 > 商业精选 > 正文

电影票房走红院线:没沾金融危机多少光

2009-03-26 01:48:01

每经记者  王文嫣  发自上海

        口红作为一种廉价非必需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因能带给女士们及时的安慰,销售火爆,这种有意思的经济现象被称为“口红效应”,它在电影等娱乐休闲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

        去年我国票房收入突飞猛进,究竟因为“口红效应”,还是其他原因?一些院线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票房高涨并非完全因为金融危机,其实另有原因。

票房高涨  金融危机立功?

        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3.41亿元,同比增长10.14亿元,增幅达30.48%。加上海外销售收入以及全国各电影频道插播广告的收入,2008年中国首次跻身全球票房前十名。

        《每日经济新闻》证实到,走中高端路线的UME在全国的8家院线去年票房收入为1亿多元,其中,新天地UME单家的票房为1600多万元,较2007年增长了200多万元。走平价路线的上海地中海影城去年的票房也有1100多万元。

        “3月上映的影片有15部,以往同期只有七八部左右,票房较去年同期也有所上升。”新天地UME公关宣传部门的吴小姐认为,电影市场确实在走高。

        追溯世界电影发展史可看到,上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八大电影公司迅速崛起,制作出了许多至今被奉为经典的佳作。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成就了韩国的影视产业。因此有报道分析称,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与去年下半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

        那么,电影产业是否真成了“口红效应”产业?这种想法会不会只是一场误会呢?对此,一些院线人士表示,国内票房高涨,其实另有原因。

反驳:价格和质量才是关键

        浙江时代院线旗下的上海地中海影城及上海庆春影城的总经理向利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吸引大众走进电影院,价格是一个关键因素。

        向利祥介绍,浙江时代院线最初就是以15~20元的低价,连续3年成为全国院线的票房冠军。现在,在上海投资的两家影院都在居民聚集区,部分时段保留了15~20元的传统价,另一时段跟着市场价格走,但最高票价也仅60元封顶。根据他们推出的各项优惠措施,80%的观众能享受到15~30元的票价。

        向利祥说,在打低价牌的同时,他们的院线硬件设施投入也均比照一线影院,竞争得是“性价比高”。

        目前,在上海实行半价优惠的大牌影院不在少数。新天地UME方面表示,影院一周中有半周均实施价格优惠,除了原先的中高端客户,还吸引了大量的工薪族观众。

        向利祥表示,根据电影市场的消费习惯,一部热门影片可以带动大众了解最近的电影上映信息。去年电影市场最明显的特点是优质国产大片连续不断,比如  《集结号》、《大灌篮》、《功夫之王》、《非诚勿扰》等,几乎一部接着一部上映。连传统的淡季也有大片上映,票房旺销自然不足为奇了。

        “3月上映的片子虽然不少,感觉上缺少了主导市场的标志性影片。”向利祥担忧市场会冷下来,他表示,若想再度好起来,就必须依赖下一部大片的上档。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的国内引进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或许是想在电影市场掀起一股新的浪潮。

        新天地UME公关宣传部门的吴小姐也认为,去年影片质量普遍较高,这决定了去年国内票房的增长。

观点:美国经验不能照搬

        国内票房高涨,究竟与“口红效应”有多大关系,目前看来仍有争议。作为国内电影大腕的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他们又是怎么看的呢?

        “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成就了八大电影公司,电影业迅速崛起,有人认为中国电影业也会因为这次金融危机受益。我们认为,美国的经验不一定能在我们的土壤上完全复制,我们还是要靠自己摸索出发展之路。”华谊兄弟营销宣传部总监朱墨表示。

        朱墨透露,目前,华谊兄弟的电影投资项目都按原有计划进行,并无大的变化。据介绍,华谊兄弟今年将要上映的3部电影分别是  《拉贝日记》、《追影》、《风声》,还会有两部电影开机,分别是徐克导演的《狄仁杰》和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预计在明年上映。《唐山大地震》的投资应该是冯小刚的电影中最大的一笔,将会有大量特技效果的呈现。《风声》则和《集结号》一样,是华谊兄弟又一部“野心”之作,不但是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也是丰富商业片类型的又一次新尝试。可见,目前华谊兄弟在电影投资的数量并未急速增加。

        不过,朱墨表示,华谊的投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从联合制片路线走向独立投资或者在投资中占主导地位。在接下的几年里,华谊兄弟要形成销售规模,届时,影片数量应该可以做到每年10部左右。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  010-65072776

上海:  021-61213899

深圳:  0755-33203568

成都:  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