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乡亲外迁,村子越来越空了

2015-02-25 00:43:14

这是一个不能算做山村的小村庄,几个小山坡围起来,按地形只能是丘陵。村子不大,户籍登记的只有几百人,通常谁家孩子跑出去玩,到了饭点,在门口大呼一声,整个村子都能听到。但是今年,在羊年春节的清晨,村里放鞭炮的只有寥寥几户。

◎赵春燕

“村子确实越来越空了。”近几年春节回到家乡河南巩义里河村,此番感觉愈发强烈。

这是一个不能算做山村的小村庄,几个小山坡围起来,按地形只能是丘陵。村子不大,户籍登记的只有几百人,通常谁家孩子跑出去玩,到了饭点,在门口大呼一声,整个村子都能听到。但是今年,在羊年春节的清晨,村里放鞭炮的只有寥寥几户。

村子经济不算发达,两三个小卖部,外加煤矿上一两家饭店,一年到头也没个集,逛集市要坐车或者开车到十里外的镇上。

小村庄里有我挚爱的一面,比如清凉的泉水,美丽的小河,永远清晰可见的星空以及新鲜的空气。我在这里度过了自由快乐的童年,春季满眼的桃红柳绿,夏日夜间的阵阵蛙鸣和点点萤火,这是我梦回故乡时清晰可见的场景。

村里参天的皂荚树下有一口泉眼,泉水带着一丝甘甜。就是这样一口小小的泉眼,活水长流,汇成了下游的小河——我童年最喜爱的地方。

回家须从河坝上经过,原来的小学门口已经挂起了文化大院的标志。村里人说,由于学生越来越少,几年前就把几个村的小学整合成一所。我所在的村只保留一二三年级,合校的学生就只能住校。但是,近两年原本只有几个学生的小学校也没了。

学生少的背后是村里越来越空了,仅有的几个适龄孩子,家长也都想办法转到临村或镇上上学。

为何村子越来越空,这要从小河另一头的煤矿说起。

村里有两个小煤矿,这曾是村里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上中学时,村里多数人靠煤车或挖煤为生,镇上回村的路上长长的拉煤车队是很常见的。车队走过之后都会扬起呛人的灰尘,透过夹杂着煤灰的扬尘能依稀看清煤车司机脸上憨憨的微笑。

那时候,村里男人下煤窑拉煤,女人看孩子照顾家,日子过得祥和安稳。

对于煤矿不好的记忆,来自于它破坏了我挚爱的小河。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煤矿中的硫磺水排到了河里,把绿莹莹的河水染成了黄色,鱼全死了。河边也难见到玩耍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女人。

大概在2012年前后,村里的煤矿停了。一个煤矿的老矿长因年迈无力经营,把煤矿卖给了某国企煤业集团。另一个矿是外村人经营的煤矿,至于停产的原因,据村里人说是和关闭小煤矿有关系。

煤矿关闭后,大多靠煤矿过活的村民便另谋生路,比如原来拉煤的男人到镇上改开货车,媳妇跟着在镇上经营理发店,或者筹钱搞养猪场等。日子看似并不比原来差,但还有一部分人因无事可做而发愁。

除了煤矿关停外,相当一部分的耕地也变成了林地。记不清是哪一年,一项鼓励山区村民种树的政策出台,村民发现,种树比种庄稼划算,这一政策加速了村民走出村庄。

家乡村民外迁的大背景是中央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但情形各不相同。

比如,儿子在郑州落户的老两口搬去郑州跟着儿子住进大城市,或者原本在镇上工作的,后来到市里上班就直接迁过去,再或者有的为了做生意方便,就干脆搬到了离村不远的鲁镇或者郭镇。

与外迁的乡亲们一样,我家也要外迁。由于前几年的大规模建设,市区出现了烂尾楼,房价几乎跌至谷底。这时候父母拿出积蓄在市区购置了一套复式楼房。

对于家乡,我内心里还是非常喜爱的,面对村里仅剩的几户人家,我不想说家乡衰落了。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终会有一些地方够不上拆迁资格,也成不了人口聚集的主体,这样的地方无法避免人口外迁移的命运,我家的村子应属于此吧!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