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24-12-09 03:51:36
每经记者|丁舟洋 王紫薇 每经编辑 梁枭 每经编辑|于健
几十年改革难以突破的户籍制度改革有了新的曙光。
近期,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其中明确将“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作为重点任务,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户籍关乎于人,户籍制度改革是‘人的问题’。强调‘以人为本’是新的取向,也是未来五年的改革方向。”在谈到户籍制度改革时,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表示。
户籍制度改革也是这位经济学家当前关注的重点。对这项颇为棘手又势在必行的改革,姚洋教授不惜倾注理想与热情,并在线上线下反复阐释。以下是他的讲述,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采写。
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户籍制度”仍改动较小
“全面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本质上是放开对人口向城市流动。这是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户籍改革后,再次重申这个话题。当时确定了一个时间表,即到2020年之前我们的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完成。目前看来,我们的户籍制度改革尚未完成,如果完成了,我们就无须再提出并需要接下来的五年时间。
这表明,大家都意识到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然而改动起来非常困难。我们的难点在哪里?我们在谈论户籍制度时仍然需要回顾其历史。
我们进行经济改革已经40多年,有一个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且改动相对较小的制度,就是1958年确立的户籍制度。从1958年到20世纪80年代,人口流动完全由国家决定。如果你出生在一个村子里,那么大概率一生就在这个村子里了,户籍制度是严格管控的。
我出生在西安,童年在老家江西新干县乡下度过,那时候农民“吃上商品粮”,也就说能在城市里有一份工作,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末期,沿海地区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外出的农村户籍工人就有了一个非常不好听的名字,叫作“盲流”。1993年,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盲流”这个词成为历史。
但你知道那时候到大城市打工需要多少证件吗?进城务工证,甚至计划生育证,你要没有这个证,对不起,去不了。
1996年,我在美国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我做的毕业论文题目就是关于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我在农村生活过,博士毕业后坚决想要回国。我的想法就是,我知道中国农民有多苦,我要为中国农民鼓与呼,不能老让农村成为默默无闻的、吃亏的那一方。
就拿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称呼来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用“农民工”这个词。我曾在北大东南边天桥上遇到一位四十多岁的人,扛着个大包上天桥楼梯非常费劲,一个学生想上前帮忙。那人回头说:“同学,你不要帮我,我是农民工。”这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我认为“农民工”这个词儿就不对,具有一定争议性。
谈积分落户:学历衡量条件在融冰
直到今天,户籍制度仍然和20多项人的权利有关。住房限购、积分落户、摇号买车、子女入学等这些“北漂”“沪漂”熟悉的词汇,都与户籍制度紧密相关。
前段时间我参加一场青年创业大会,我发现,年轻人反响非常激烈之处,便是积分落户政策。
比如子女的入学难题,几乎是所有无法取得北京户口的“北漂人”心中之痛。随父母工作来到北京的子女,在北京的入学、升学中面临重重难关,私立学校的高昂学费又让绝大多数家庭望而却步。
此前,有城市将“双一流”(985、211)名校的全日制硕士作为落户条件。这意思是,我们需要人才,考上985名校是人才的标志,985高校以下则说明你不行。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毕业于青岛一高校的许仰天无法落户了,他创立的企业Shein(希音),预估市值为500亿英镑。如果它上市,那么许仰天至少是当地首富了,这样的人难道“不配”落户?
我们不清楚哪里有人才,我们应该想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今天我们谈论户籍问题,我非常想与大家交流,我们不相信每个人都有同等的价值,我们相信选拔。在很多领域,确实需要选贤任能,这是我们做得很好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将“选贤任能”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