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竞争力”微信公众号 2024-11-06 10:35:19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
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经济强。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等为代表的产业园区作为地方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成都市召开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将强化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并提出优化整合构建由3个国家级园区、22个省级园区、N个市级园区组成的“3+22+N”园区发展体系;大会召开仅4天后,英特尔宣布将扩容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封装测试基地,对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增加3亿美元的注册资本。
一边是成都自上而下对“抓经济必须抓园区”导向的明确,一边是世界500强企业对成都体量最大的园区持续增资加码,园区经济热度攀高之下,走好这步“棋”,对成都各区(市)县来说意味着什么,又将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培育“镇园之宝”。作为最早进入成都的跨国公司,英特尔是成都高新区名副其实的“镇园之宝”。
早在2003年,英特尔便首次签约落户成都,投资3.75亿美元在成都高新区建立一座芯片封装测试厂。如今,在多次增资之后,英特尔成都工厂已成为英特尔全球重要的生产引擎和移动设备新产品首发试制基地。有报道指出,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是“成都芯”。
不止是英特尔,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作为四川省首批“5+1”重点特色园区,已聚集富士康、西门子、德州仪器、华为、京东方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形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集群。2023年,园区283家电子信息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289亿元,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值3930亿元。
同样是在这个10月,锂电池行业龙头亿纬锂能位于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的第33工厂正式投产,标志着总投资100亿元的亿纬锂能动力储能电池项目正式进入产品交付阶段。
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定不移做强以开发区为主体的产业园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经开区是成都市绿色低碳服务产业的主要承载地。目前,全区已聚集了10余家汽车整车头部企业、500余家零部件企业,包括2家国内锂电头部企业。2023年,全区整车产量82.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8万辆,实现翻倍增长。
数据显示,2023年,不算其他各级各类园区,仅179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30个国家级经开区的GDP占全国比重就已超过四分之一。产业园区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的作用不言而喻。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园区在成都先后设立并快速发展,时至今日已支撑成都形成2个万亿级、1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助推全市经济总量突破2.2万亿元,也成为了各区(市)县聚力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
产业园区为何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如此显著的支撑力?关键在于其发挥着平台、引领、集聚的重要作用。更聚焦一点来说,园区往往和经济运行体系中的最小单元——县域具有直接关联,这意味着园区经济很大程度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叶振宇曾在文章中指出,从空间布局看,在技术条件改善的同时,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表现为产业向园区集中和享受更加便利的产业配套和服务,产业布局更加集聚,产业空间组织呈现明显的集群化趋势;此外,产业园区具有强大的产城融合功能,既能为从业者提供宜居宜业的环境,又能够为企业的污水集中治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等提供更具有经济性的解决方案。
叶振宇同时总结了我国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其中,“把动态升级的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载体”是重要“法宝”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产业强县先后经历了乡村工业“满天星”式分布、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产城融合发展、产业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协同发展等阶段,产业布局形态变化客观反映了这些地方产业园区动态升级的过程,也符合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的基本规律,是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空间表现。
广义上,县域的概念也包括市辖区。在这样的语境下,产业园区实际上在成都各个区(市)县的产业经济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天府新区的成都科学城、青羊区的青羊航空新城、温江区的成都医学城、新津区的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这些园区无不承载着各区(市)县最具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有力支撑起区域产业生态的构建。
以青羊区为例,去年青羊航空新城企业总营业收入1749.47亿元,其中航空产业营业收入880亿元、同比增长15.79%,集聚航空重点配套企业181家,航空产业营收规模占成都市六成以上,占四川省航空与燃机产业规模三成以上。优势产业在园区中的集聚壮大,助力青羊区成为成都市航空产业的核心区和国内重要的防务整机研发制造基地。
抓园区,本质是要实现企业成长、产业提升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了五大重点攻坚任务,其中强调“实施尊商重商优环境攻坚”,将深入开展园区“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对于各区(市)县来说,走好园区这步“棋”,无疑是更好引育企业、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的应有之义。
产业园区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践开放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先导区,这意味着园区经济背后是大量的发展机遇。
尤其对于区(市)县来说,这样的机遇可能是十分巨大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深圳南山区的蛇口工业区。
1979年,中国最早的产业园区——蛇口工业区诞生于广东省宝安县(今深圳市)。由于成立时间比深圳经济特区还早,蛇口工业区也被视为“特区中的特区”,为特区建设提供先行先试的改革经验。1990年,深圳市南山区成立,蛇口工业区划入南山。此后数十年,南山区成为全国知名的经济大区,至今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百强区榜首,经济总量连续11年居广东省区(县)第一,2023年南山GDP达8566亿元,每平方公里创造经济总量超40亿元。
如今,成都“剑指”园区,也是各区(市)县“大展身手”的好时机。
“不能站在园区看园区。”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晓利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产业园区应深入研究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包括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等,确保园区的发展方向与区域发展目标保持一致,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事实上,发展至今,成都目前各级各类园区已经超过90个,园区空间布局存在交叉重叠、部分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园区产业发展不够聚焦等问题逐渐显现。同时,相较于深圳、苏州等东部沿海城市,成都工业增长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亟需产业园区带来新动能。
为此,成都提出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最近的一个目标是,到2025年,全面完成全市园区优化整合和产业定位优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和扩权赋能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重点突出、错位协同的产业布局。
在此过程中,不同区(市)县的主要发力方向也有所不同。例如,对于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推动园区功能成熟、工业上楼,发展高附加值制造和生产服务型为主的都市工业等是重点;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和新津区则要抓好工业,盘活低效闲置用地,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主承载地;四川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两个城市新区的要务是打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区,目前两区正分别筹建四川天府新兴经济开发区、天府国际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省级经开区……
具体实践上,以天府新区为例,其积极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已引聚重点企业及科研机构20余家,初步构建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一体布局的发展态势。其中,国内首家工业无人机上市公司纵横股份的生产基地就坐落于天府新区新兴产业园内的鹏飞科技园。
今年9月底,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成都的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三中心一基地”,即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站在城市新的起点上,各区(市)县如何立足实际建好产业园区,做大园区经济,亦关乎着能否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文字丨赵博渊
封面图片来源:“成都高新”微信公众号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