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24-09-29 08:44:01
◎“增量时代靠规模,存量时代靠经营。我们物业同行都要去思考如何利用科技提效、资产经营、空间运营去增强企业竞争力,这是我们未来需要去思考的。”
每经记者 陈利 每经编辑 魏文艺
“物业行业已进入存量时代,处于‘成熟’向‘过剩’穿越的周期性关键性时刻,市场环境疯狂内卷。”
9月25日,在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4第十四届中国价值地产年会——AI赋能地产新生力”上,新大正物业集团市场营销中心负责人汪英武分享了主题为“把握存量时代机会、穿越行业周期”的演讲。
汪英武表示:“对于物业行业而言,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只有不断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创造确定;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只有坚持长期主义者才能穿越周期。”
汪英武是物业管理行业的老兵,从业已超25年,面对城镇化进程增速减缓和房地产行业结构性缩表,以及社会对城市治理需求不断提升的市场变化,早在2018年底,汪英武就提出,物业企业在保持增量住宅物业市场稳健增长的同时,要深挖存量市场非住物业和开拓城市服务。
“从行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每一个行业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时代:从行业诞生到慢慢探索、发展,到成熟再到过剩,然后大量地洗牌退出。无论是消费品行业、房地产行业,还是物业行业,均是如此。”
从1981年中国物业管理开始出现,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以及到2000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到如今进入成熟阶段。但与此同时,房地产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增量市场严重缩表,物业行业进入存量时代,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利润开始下滑。
“增量时代是由供给来决定的,存量时代一定是由需求来决定的。”汪英武指出:“当前物业行业正处于‘成熟’向‘过剩’穿越的周期性关键性时刻,物业管理企业从曾经的超20万家逐步淘汰、并购,最终逐步减少。”
在汪英武看来,未来物业行业将形成两种结构:一种是行业平台型的头部企业(如碧桂园服务、万物云等),多业态发展、多要素整合;另一种就是在细分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角兽的专业企业(如新大正等),专注于智慧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设施的运营和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利润一定是合理的。如今我们谈高质量发展,就是充满低垂之果的时代结束,要培养摘取高枝之果的专业能力。”
此外,汪英武还表示,过去40年物业行业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大多是房地产开发商的下属企业,围绕开发商做服务。如今当地产行业出现收缩,与之相关联业务减少,需要物企“靠天吃饭、靠市场吃饭”自力更生时,行业真正的市场竞争才刚刚开始。“只有市场化,这个行业才是健康的。”
“新大正是一家完全市场化,没有开发商背景,在市场中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具有绝对市场竞争力的上市企业,这也是其吸引我加入的重要原因之一。”汪英武说。
“未来物业行业的竞争在存量市场,而存量市场的竞争重点则在非住领域。”
据汪英武介绍,在过去一个月,新大正市场数据监测显示,行业中参与非住领域的投标企业数量明显增多。“但市场份额有限,企业想拥有市场占比,就要保证其自身在生产资源分配效率上的资质能力,从而可以参与市场公开招投标,也才能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护城河。”
相关数据显示,政府用于城市公共服务事务支出财政预算整体平稳逐年增长,2022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约2万亿元,这一市场规模相较1.69万亿元的居住物业服务市场更具成长空间及扩展想象力。
“公共服务类财政支出的市场规模,已超过传统物业管理认为的住宅业务规模。”事实上,早在2018年,汪英武就提出了物业企业可“跨界”进入城市服务领域的发展趋势判断,以一体化服务模式、数字化赋能、共享生态体系、精细化社区治理的城市公共服务解决方案,有效解决城市碎片化治理难题。同进,还在物业行业率先推出城市服务产品——“城市共生计划”,开创了中国物业管理行业进军城市服务领域的先河
如今来看,物业行业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预判的前瞻性。但汪英武也指出:“非住领域的竞争核心还是在于专业能力,特别是在某一细分领域具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作为首家登陆A股市场、专注于公建物业服务领域的上市公司,新大正一直坚持其在航空物业、学校物业、办公物业、公共物业、医养物业等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专业能力构建,聚焦这些细分领域的能力深耕,并致力于成为这些细分领域赛道的佼佼者。
除了专业能力,汪英武表示,物业行业还面临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增量时代靠规模,存量时代靠经营。我们物业同行都要去思考如何利用科技提效、资产经营、空间运营去增强企业竞争力,这是我们未来需要去思考的。”
在关于“人”的经营上, 汪英武指出,物业服务是靠人服务的,如何在满足人的欲望和合法的前提下将其动能激发出来,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通过推行城市合伙人机制,激发员工的内部创业活力,从而推动整个业务的发展。”据汪英武介绍,目前新大正从集团到城市公司到项目均采取了合伙人机制,通过合伙人机制以及内部其他创新措施,公司上半年实现了10%左右的项目增长,保持稳健发展。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尹申琰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