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四川频道

每经网首页 > 四川频道 > 正文

户外爱好,别拿安全换刺激

天府新视界 2024-08-30 10:54:49

图片

11岁男孩随父亲公路骑行,不慎摔倒惨遭碾压身亡;游客驾驶越野车试图过河,连车带人被困河中;乐山15岁男生模仿“水花消失术”跳水,头颈部撞到河床不幸瘫痪;宜宾一家四口河边垂钓,父子三人不幸溺亡;云南丽江,一网友称其弟弟在玉龙雪山徒步失联9天遇难……近段时间,因忽视安全和规则,户外运动事故屡上热搜,令人揪心。

 

悲剧不断上演,将户外运动安全问题推向公众视野。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激情的时代,我们不禁要问:户外爱好,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


 

 

 

这些年,户外爱好成为霸屏话题。

早在两年前就有个调侃,“成都三分之一的人在露营,三分之一的人在骑行天府绿道,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夜爬龙泉山。”如今,爬山、露营、骑行,这些户外“基础款”项目,爱好者基数更庞大了。今年,成都绿道竟然因为人太多而堵车;“长安街夜骑”俨然成了北京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实际上,国内每个旅游城市的攻略里,几乎都能找到“骑行路线”的推荐。从Citywalk(城市漫步)到“暴走团”,从露营到“越野游”,从绿道骑行到Cityride(城市骑行),户外爱好,越来越多地走进千家万户,走上街头走进郊野。

“基础款”户外运动之外,新的户外运动边界也在不断拓展。这个夏天,尾波冲浪、桨板冲浪这类玩水“小众运动”成为“夏日新宠”,而“户外野钓”新方式路亚(一种通过装备模仿弱小生物引发大鱼攻击的钓鱼方法),也因为“诱钓”过程有趣、设备便携简洁、方便拍照耍酷而深受追捧。此外,户外运动的设备也越来越专业,比如骑行,车子是碳纤维的,骑行裤是Rapha的……俨然人人都是环法赛车手的架势。

数据也印证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媒体上,户外运动成为年轻人展示自我的新名片,在小红书平台上,2023年“户外运动”的讨论声量增长超两倍,骑行相关笔记的发布量增速甚至接近400%。

爱户外运动,本身不是坏事。从“宅文化”到“户外探险”,人们去沐浴阳光,追风逐浪,无疑是进步的。一方面,它印证了城市的进步:例如,成都全程100公里的环城天府绿道建成,让人们在城市喧嚣中有了如诗如画的“运动线路”,从而带动更多骑行爱好者。再如,巴黎奥运会上,各种“小众运动”中国健儿摘金夺银;而赛场之外,各大世界级顶尖赛事也常常就在“家门口”举行,这都为户外运动提供了很city的“软氛围”。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无论是理论上的“公园20分钟”,还是“Citywalk”“Wildeat”等户外实践,都出来一个,流行一个,这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外化形式。

挑战速度与激情,亲近户外与自然,早已不是个别人的专利。

 

 

 

社交媒体上,人人分享户外生活的“美”,讨论挑战自我的“专业技巧”。几年之间,仿佛人人能去参加专业大赛,挑战“更快更高更强”。然而,速度与激情之下,隐患和问题,也连年激增。

安全,是最明显的隐患。不少户外运动,看起来“有装备就能上手”,运动数据,也能靠装备和所谓“专业比赛技巧”去刷新。比如,骑行爱好者们结伴骑行、不重视跟车距离的所谓“蹭风”技巧,以及使用能锁住脚蹬的“锁鞋”,从提升运动数据上有效,但从锻炼身体上则和普通骑行差异不大,安全性上更是大打折扣。日前,“杭州急诊一晚9人因夜骑受伤”登上热搜,跟车过近、不佩戴头盔和上机动车道是事故主要原因。结合此前河北男孩骑行事故,种种问题,不得不令人警惕。

骑行隐患,在户外运动隐患中还不是孤例。“野生”,成为如今户外爱好的另一个关键词。而追求“野”必然带来两大隐患——其一,还是安全;其二,则是对生态的破坏。

这些年,被“野生景区”吞噬的生命数不胜数。2022年,成都龙门山突发山洪,致7死8伤;2023年冬天,四川巴朗山连发两起游客被困遇险事件;今年,在全国各地,游客违规进“无人区”“野景点”造成的失联、被困事件更层出不穷。中国探险协会每年推出的《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近年来,探险事故呈上升趋势,2023年事故总数增长14.2%。

而另一方面,过于“打野”的户外爱好,也会对生态造成“打扰”。王安石曾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探险欲、好奇心,构成了人们不断发现和探索野生景点的驱动力。但野生景点一旦被发现后,迅速就有游客纷至沓来,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人种草,万人跟风。在平台算法的推荐下,不少野生景点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曝光,“势不可挡”地成为“网红景点”。然而,人流涌动遇上缺少管理,人潮退去,一地垃圾,满目狼藉,很快会让这类“景点”面目全非。

钓鱼爱好者用无人机探测鱼群针对性垂钓、组队自驾越野专门压过难以修复的生态地貌……自己倒是满足探险欲了,但谁又听到大自然无声的哭泣?

 

 

 

网友遇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喜欢说“把大马路当自家客厅”,其实,任何户外爱好,都要有安全意识、敬畏之心,别为风景之“奇”、速度之“快”,而忘记处境之“险”。

户外爱好,为何乱象丛生?

业余自傲和盲目自信是一个原因。不少户外爱好,看起来门槛很低,甚至社交媒体会宣称“有手有脚就行”。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和能力,就盲从“种草”信息,也是把公路当赛场,把野滩当泳池,“无知者无畏”。近日,#女子骑行3个月患上不死癌症#登上热搜,杭州的陆女士,仅仅因为骑行姿势不当,就引发了TFCC损伤。而前不久,一博主问全红婵在床上可以练习跳水吗,全红婵回答:不能,会死。运动和户外爱好,肯定是有风险有门槛的、需要合适环境的。专业不是卷装备,而是懂得保护自己。

社交分享、攀比之风,也让这颗“多巴胺”的糖果效应不断放大。这些户外爱好,往往都有个特点,就是方式很“潮”,方便分享,风景越“野”越稀有越利于出片。除了爱好本身,户外爱好往往需要“氪金”,相关产业也鼓励博主发布“种草”分享、建立爱好“圈子”,“享受爱好、挑战自我”从个人的事情,变成了群体压力。

当然,管理宽松,让参与者心生侥幸,法不责众心态下也引出破窗效应。无论是道路交通安全法还是环境保护法,大大小小的法律条文对爱好的“度”早已有了深刻界定。但有法可依,却未必违法必究。例如,前文所提及的11岁男孩骑行发生事故路段,是未竣工的封闭道路,根据公路法不得使用。然而,那段路不仅有机动车,还“心照不宣”成了骑行者的天然赛道。再如,一些人组织业余爱好者高风险徒步、越野、破坏生态,从中牟利,有的驴友报团后才发现入了坑,硬着头皮跟队野游。这种不正规的旅行团,比比皆是。

是该明确说“不”了。别让多巴胺控制大脑,挑战自我时,别忽略了最重要的装备——敬畏之心。给爱好上个保险,才能让户外运动回归探索、挑战、成长的本质,而非在危险的边缘狂飙。

个人增强安全意识、做好专业准备、降低攀比之心;政府注重服务细节、提升管理水平,为爱好者提供更安全的场地,对高危不法行为坚决叫停;户外市场和社交平台,抢抓红利期机遇时,绝不能夸大宣传,用包装后的“美丽”“解压”掩盖“危险”。全社会应该形成共识:户外运动应该是一种享受自然、锻炼身心的健康生活方式,而非一场押上生命的豪赌。

图片

 

 

 

撰文/ 刘志杰

 

编辑/马艳琳 郭书琼 责编/谢梦 审核/姜明

 

 

责编 赵桥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