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2024-06-03 10:12:35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同样底蕴深厚,绚丽多彩。文化传承发展,是为今天的文化成就、文化现象寻根溯源,也是让记忆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为今天的人们提供精神滋养和前行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巴蜀大地看得见行动,听得到回响。
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再次震惊世界,四千多年前的古蜀审美石破天惊;皮洛遗址、濛溪河遗址等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则实证着祖先的足迹……近年来,在四川,璀璨文明史,被层出不穷的考古发掘实证。
源浚者流长。只有深入研究与阐释这些璀璨文明文化,让文物说话,才能更好理解历史、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以考古挖掘铁证,也要用制度保护珍宝。2021年,三星堆遗址获得省人大立法保护;如今,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在统筹推进……一项项保护措施有序推进,离不开坚定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连续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等文件,今年4月底,更集中印发《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等文件,针对重点领域,精准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5月,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召开,文化传承保护下了全省动员令——制度先行,让文化力量助力高质量发展。
安岳石窟
文献是文化的载体,让文物说话,还要让文献说话。四川古籍浩如烟海,保护珍贵古籍,四川成立古籍修复中心、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等机构,建立珍贵古籍档案,推出一、二级破损古籍本体抢救性修复等措施。2022年,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四川提交重点征集版本735种,古香古色的明抄本《抱朴子》、历史厚重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珍贵资源带领观众顺历史轴线溯源而上,在文化火种里,读懂何以四川,注解“宅兹中国”。
璀璨文明,终究靠研究去论证。三星堆研究院、蜀道研究院和三苏研究院相继成立,中华文化研究院、古文字研究中心等持续建设,《天回医简》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一个既充满系统性、又极具四川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体系已然构建,一个尊重文化、热衷研究的氛围逐渐形成。《西南唐宋石窟寺遗存的调查与综合研究》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并获评“优秀”,成为四川首个优秀等级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长达22卷的《巴蜀文化通史》出版,填补了巴蜀文化研究的空白……累累成果,力证中国智慧、华夏奇迹,让悠悠文明如汩汩清泉,文化自信的力量,永续滋养天府之国。
古籍修复让典籍重焕新生 图据四川省图书馆
文化学者贝拉·迪克斯曾描述这样一个景象——“今天的博物馆不再是物品的储藏室……它们提供有关人们的生活和社区的景象和声音,而不是让参观者围绕着一堆令人起敬的物品赞叹。”或许,“让文物说话”过去是个比喻,但在数字时代,有科技赋能,让博物馆里的文物“说话”,早已成为现实。
数实融合,丰富、立体、灵动呈现历史文物,让文化可看、可听、可触摸。今年5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互动体验厅对外开放,戴上MR导览眼镜,目之所见的重点文物,会出现全息投影的动画与讲解,神秘的古蜀文明更加可感、可知;广安市博物馆《宋韵广安——走进安丙生活的时代》数字展,动态展现宋代“衣、食、住、行”,让人沉醉于南宋时期广安的山水风物中;成都街头,历史建筑拥有“元宇宙身份证”,让游客可以通过VR360度看建筑全貌,看历史变迁——人们漫步科技长廊,穿越古今、学习文化,成为新的潮流。
数实融合,以“今”通“古”,趣味横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生成式AI技术,让苏东坡借数字人分身“复活”,和观众对话互动;成都首届“蜀戏冠天下”川剧晚会用上裸眼3D,川剧焕新生;今年文博会上宋代名画《西园雅集》“动起来”,将宋代文人吟诗赋词、抚琴唱和的风采展现。借助科技,历史不再是文物的堆砌,而是生活的韵律,是文化的浸润。
四川博物院AR智慧导览示意图 图据“四川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先进科技,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注入活力,让更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之初,精准划定文物富集区是个难题。考古团队采用高精度磁法、电阻率成像技术等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为岷江河道做了“CT检查”,并绘制了一幅覆盖面积约70万平方米的3D藏宝图,确定了遗址重点发掘区域。如今,检测一抹灰烬,3000年前的纺织工艺从尘埃中走出,显露真容;AI技术拼对复原,分散在不同祭祀坑的青铜器复归完整,让跨越3000多年的重逢再度上演……科技的浸润,有效避免历史遗产从遗留遗传变成遗失遗忘。三维世界的我们也能走进历史,打捞尘封的细节,凝望千年时光,感悟磅礴的精神力量。
科技固然硬核,但活化利用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工具箱远不止这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完全可以在实践中摸索规律、提高质量,以古代智慧+现代表现手法,传承文明、感动今人。
活化利用,要满足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用精品连接文化和观众。不负又见,一眼千年。历时三年跟踪记录,《又见三星堆》以六集超高清考古纪录片,详细记录了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挖掘全过程,观众好评如潮,也获得了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而由峨影集团作为第一出品方出品的《吾爱敦煌》,则致敬匠人匠心,诠释了“择一事、爱一人、终一生”的信念。静水深流,真诚记录文化传承保护的原貌,无需多么花哨,在这个时代一样有市场、有需求。
电影《吾爱敦煌》剧照
活化利用,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结。在“三苏”的家乡眉山,将苏门良好的家风家训家规与学校教育结合,不仅启动三苏文化出版工程,还通过常态化的环境打造与文化宣讲、编写东坡文化校本教材等形式,让三苏文化可阅读、可携带、可感知。成就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奇迹家族”的秘密,正在校园的琅琅书声中,走进万千家庭。
活化利用,还要注重对整体文化风貌的保护与呈现。走进阆中古城,五湖四海的游客与终老是乡的居民,眼花缭乱的现代科技与精巧灵动的古老建筑,多姿多样的咖啡拉花与香远益清的淡淡茶香,丰富多彩的现代体验与川北大皮影等非遗技艺……在古老与现代的对比中,古城本身成为一座大舞台,在蒸腾的市井烟火中,上演着两种生活方式、两个时代的文化与品位的水乳交融。
阆中古城 摄影/ C视觉 王玉贵
话剧《苏东坡》全国巡演;川剧变脸短视频单条获赞300多万;博物馆文创雪糕、考古盲盒供不应求……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正不断开启当下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从接触到交融的相处方式之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以一种同当代生活方式毫无违和感的姿态不断生长。这时你会发现,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古老又年轻,既严肃又浪漫,它是市井里的悠扬唱腔,是山谷中的一缕清风。
四川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一路向南,斑驳的古道上留下文化交流、互利合作的印记,以蜀锦为媒介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四川范例。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凝聚力量,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文化自信。四川,自古就有交流开放的文化基因,留下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融汇聚的丰富实践。
这里,世界级活动精彩纷呈,为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一个又一个平台。去年7月,成都大运会,云集世界青年,以赛为媒、广交天下朋友;去年9月,国家级国际传播最高奖——首届金熊猫奖评选活动成功举办,五大洲104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作品荟萃成都,共享光影盛宴、共鉴多彩文化;去年10月,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启幕,这是世界科幻大会首次走进中国,也让全球科幻爱好者认识四川;今年4月,以成都世园会为窗,再展中国万千气象……
这里,品牌先行,爆款频出,文化出海有抓手。《天府四季交响》《熊猫与少年》《东坡地图》等现象级短视频作品广受好评,“亿次”传播量爆款频频涌现;“幻彩三星堆”中华文化全球推广、古蜀文明全球巡展等活动,撬动多元IP;图书《我用一生爱中国》《琅琊榜》、游戏《王者荣耀》《匠木》、电视剧《紧急公关》、动画片《时空龙骑士》等多语种“川字号”文化产品走向海外,讲述中国故事。“自贡彩灯全球巡展”更被誉为“中国的迪士尼”,仅2023年就在19个国家71个城市举办灯展90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又充满无限可能,其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正源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以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推动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创新、转化、发展,让全世界通过文明交流了解中华文明、“读懂”中国,同时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以开放包容之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文化之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撰文/ 成博 刘志杰 边钰 范吴瑕 编辑/尚富霞 马艳琳 责编/谢梦 审核/姜明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