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每经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构建新型储能体系,要把实现规模化长时储能作为未来攻克的重要方向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3-27 22:18:53

◎高翔认为,能源转型一定是绿色低碳的转型,而绿色低碳转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要实现绿色、数智、融合、创新4个维度的转型。

◎高翔认为,新型储能的发展,一旦解决了长时、稳定、经济的储能功能,就能够实现各个领域的零碳能源自给自足。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旭    

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启幕。本次论坛年会以“亚洲与世界:共同的挑战,共同的责任”为主题,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肩负促进和平与繁荣的责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现场注意到,绿色低碳、净零排放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关键词。比如今年年会期间,所有场馆均实现绿电自给自足。在“走近零碳Bar”休息区,咖啡机的启动依靠的是光伏能源,纸杯也使用了再生材料。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9.2亿千瓦。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共占50.4%,超过火电(47.6%)。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定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到2025年底达到50%以上”的目标提前实现。

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火电释放了怎样的信号?距离我们迈入“绿电”时代还有多远?能源科技创新如何发力?构建新型储能体系又需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现场,对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进行了专访。

绿色低碳转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

NBD: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您认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应当如何发力?

高翔出席论坛活动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摄

高翔: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我认为要从能源的科技创新,包括能源技术和能源体系来共同推动,同时也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的融合发展。

能源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发展最大的推动力之一。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是当前能源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所以,能源转型一定是绿色低碳的转型,而绿色低碳转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要实现绿色、数智、融合、创新4个维度的转型。

NBD:去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火电,这释放了怎样的信号?距离我们迈入“绿电”时代还有多远?

高翔:我认为这才刚刚开始,未来,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在“双碳”目标愿景下,我国整个能源结构还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按照现有技术来推测,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占比会达到80%左右,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在20%左右,化石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中主要将发挥兜底保障的作用。

当然,提到绿电,当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运行成本已经低于煤电,下一步关键要解决储能的问题。

 

构建新型储能体系要解决规模化长时储能问题

NBD:您刚提到,绿色转型离不开储能技术的发展,构建新型储能体系需要破除哪些障碍?

高翔:构建新型储能体系,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要实现规模化的长时储能。当前,我们还离不开化石能源,一方面,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能源转型过程中,不能忽视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兜底保障作用;另一方面,相比于化石能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特征,需要配建合理比例、高安全的储能设施。

所以,新型储能的发展,一旦具备了长时、稳定、经济的储能功能,我们完全能够实现各个领域的零碳能源自给自足。但我认为,规模化的长时储能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努力,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NBD:您多次提到科技创新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性,科技与绿色应当如何融合发展?

高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支撑,能源利用效率会不断提升,储能技术会不断发展,这是一个大方向。与此同时,这些技术和产业可以用来支撑能源结构的转型。比如,去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量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这就是创新的结果。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过程中,新能源如何实现更高效、更低成本、更安全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支撑,并逐步实现风光等新能源与储能、化石能源形成完美的匹配,这些都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怀水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能源 储能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