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热点公司

每经网首页 > 热点公司 > 正文

长盛基金固收破局后,权益投资准备好了吗?

2024-03-25 13:53:15

阳春三月,既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盛景,亦有细雨霏霏,水雾蒙蒙的清愁。

每年3月底,基金行业里会有两家“老十家”公司迎来成立周年庆,成立日前后相差一天,但近些年规模却相差甚远,规模多者日子好过,规模少的,至少对于身处其中的一部分人,即对公司有深深感情的那些员工,心里恐怕多少有些酸涩。

规模落后的公司是长盛基金。这家公司虽然含着“金汤匙”出生,但后续发展中既没赶上“基金牛市”的热度,又错过了行业发展的两个黄金阶段:2006-2007年,2016-2020年。

2024年,对于成立25周年的长盛基金而言,清愁或许少一些,希冀或许多一些。

长盛基金近年来的破局来自固收

业内戏言,纯债投资哪家强?长盛基金有个“王”。

在晨星中国2023年终业绩榜单上,长盛盛裕纯债和长盛安逸纯债两只基金同时摘取了近三年同类产品业绩冠军,排名分别是1/217和1/319,这两只产品都由基金经理王贵君管理。

长盛安逸纯债基金是业内“逆天改命”的产品典范:这只基金在2020年末份额仅有3000万份,但到了2023年四季度末,总份额已超90亿份,三百倍的份额增长,背后是投资者“真金白银”的投票。

从海通证券披露的《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分类评分排行榜》来看,截至2023年12月29日,长盛基金近三年固定收益类资产业绩标准分排名同业榜首。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其名篇《管仲论》中写道:“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确实,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而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原因即结局。

长盛固收的破局,一要归功于公司固收团队的功底和王贵君的担当,二要归功于公司产品设计和发行的安排。

回头看,2022年四季度公募业因债基净值大跌导致“赎回大逃亡”。2023年初长盛基金干了两件事:一是在业内率先重启运作摊余成本法债基“长盛稳益6个月定开债”,为投资者带来“抗净值回撤利器”,让投资者投个“安心”;二是在3月份推出了“长盛盛逸9个月定开债”,锁定投资期限,引导投资者规划投资以避免“流动性危机”。

截至2023年末,长盛基金的管理规模逾800亿元,旗下债券型基金规模达455亿元,王贵君的管理规模超300亿元。

而除了看到明星基金经理的效应,还会有疑问,长盛的权益投资是不是不灵?

如果用“灵与不灵”来回答,似乎过于武断。

事实上,在市场巨幅震荡的近几年,长盛旗下权益基金是有亮点的,长盛医疗量化基金曾在不同阶段夺得同类冠军,长盛创新驱动混合亦曾很长一段时间领跑同类基金。只不过,在长盛高层交替期间,2023年4月11日,这两只产品的基金经理同日离开了长盛,他们离开于相关板块业绩低迷之时,继任者接手后板块格局亦同,产品业绩暂无起色。

再看长期,长盛的权益产品也并非泯然众人。长盛首只开放式基金——长盛成长价值,自成立以来已成为市场上少有的“十倍基”,截至2023年末,成立以来回报率1183.71%,年化回报13.14%。

长盛量化红利,业内首只运用量化投资策略投资红利股票的基金产品,自成立至2023年底回报超基准292.02%,年化回报11.61%。

业绩虽不错,但产品规模增长有限,截至2023年末,长盛量化红利和长盛成长价值规模分别在2、3亿左右,规模为何难以做大?是投资者对产品业绩没信心?是渠道销售沟通不到位?是营销推广力度不够?还是公司有意控制规模?相信答案只有长盛自己知道。

细察长盛基金的权益基金经理,老将管理规模不大,中生代和新生代尚待突破,除了市场低迷的外在因素之外,其他方面的缘由,包括管理制度是否有待改善,激励机制是否到位?等等,或许都需要长盛基金管理层去思索并着手解决。

话说回来,公募基金的25年,又何曾有常胜将军?“各领风骚有几年”似乎是常态,唯一不变的,是不能停止奔跑。

事实上,任何行业都不乏在失败中成长的英雄。对长盛基金而言,在固收、权益、风控、市场等各领域均有“长者”,长者如何发挥作用,中生代与新生代如何接力,管理层如何嫁接资源,股东国元证券如何协同,按劳分配原则如何落实,这些问题如果得到解决,长盛基金或将迎来整体破局,而不仅仅是固收破局,未来的路,或许还很长。

“纵使遍地荆棘,我亦前往”。国乒一主力队员的话说的很好,在此送给长盛。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文/江雪

责编 蒲祯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