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中资智能交通“出海”已无对手? 海信网络科技牟三钢:不担心欧美公司竞争

每日经济新闻 2023-10-09 19:33:51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近些年,中国智能交通企业出海步伐逐步加快,2021年,中国智能交通海外市场总规模达20亿元以上。未来,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减弱,以及中国企业出海进一步加速等,预计未来三年中国智能交通海外市场依旧保持稳定增长。

每经记者 彭斐    每经编辑 董兴生    

继高铁成功出海后,近年来,中国智能交通行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速。

“从PK的角度来说,我们其实并不惧怕欧美的公司,只要有中国(智能交通)企业去参与竞标的,80%~90%都是中国企业中标。”10月8日下午,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海信网络科技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牟三钢称。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作为一种实时、高效、准确的新型交通运输系统,智能交通系统(ITS)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得到广泛应用。在各国全面布局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战略的背景下,来自中国的企业正成为新兴市场的主要玩家。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近些年,中国智能交通企业出海步伐逐步加快,2021年,中国智能交通海外市场总规模达20亿元以上。未来,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减弱,以及中国企业出海进一步加速等,预计未来三年中国智能交通海外市场依旧保持稳定增长。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智能交通的“出海”过程中,中资企业虽能拿下多数份额,但相比国内市场的内卷,海外智能交通市场同样复杂:向前,集成企业要面对欧美企业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向后,还要面对更多中国出海企业的价格竞争。

头部企业“出海”加速 成熟标准体系走向世界

虽然综合实力持续提高,但受宏观经济情况影响,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越来越“卷”。项目少、竞争大、约束多,即使家大业大的头部厂商也不得不面对愈发沉重的经营压力与增长困境。

据赛文研究院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千万级项目和亿级项目较2022年同期大幅减少。智能交通头部企业营收下降成为普遍趋势,上半年,TOP15中国智能交通企业中有12家整体业绩下滑,只有3家呈增长或基本持平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出海成为中资智能交通企业关心的话题。“我曾经讲过,未来智能交通的市场也是在海外,从海信这些年来出海的经验来看,我觉得这句话仍然是成立的。”牟三钢对记者说。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竞争的白热化,也从侧面说明我国智能交通企业实力在日渐增强,这也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一大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中国智能交通应用和技术创新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并不比海外企业做得差,而且反倒是有一些方面走得很快。”早在2022年初,就有业内人士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是总结。

“中国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交通状况复杂性放之全球少有,锤炼了国内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上的竞争力。”在牟三钢看来,中国企业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反应速度非常快,能够迅速以数据驱动去发现交通问题,以AI驱动去解决交通问题,这使得国内智能交通企业与国外企业具备了同台竞技的实力。

正是这种超出想象的复杂,让在智能交通行业早有布局的企业,积累了难以复制的经验。超出外界了解的是,更多以家电等C端产业示人的海信,在B端的突破,正改变中国智能交通产业出海的方式。

9月29日,海信网络科技公司和老挝交通与公共工程部正式签约。根据协议,海信将为老挝首都万象建设首条智慧化、现代化的快速公交(BRT),助力万象打通城市交通主动脉。

签约现场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项目的竞标过程中,海信并不是没有对手。据牟三钢回忆:“当时报名的有七家,其中有老挝本地的公司,有韩国的公司,中国公司是两家。”

不过,在国内积累的经验,成为中资智能交通企业的“胜负手”。

“我们在BRT领域做了20多个城市,在全国占有70%的占有率,国内BRT的ITS系统相关的9项国标都是由海信主导和参与编制的,我们有充分的能力把国内的成熟标准推广到老挝去,因为老挝没有现成的ITS公交相关标准。”一位参与中标老挝项目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当然,在国内产业内卷不断加剧的环境中,走出去也成为众多同类企业寻求增长空间的重要途径。

赛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交通海外市场总规模超过25亿元。海康、大华、海信网络科技、莱斯信息、上海电科、中船杰瑞科技、深城交等企业纷纷加大对海外市场投入。拓展海外业务,成为部分中国智能交通企业谋求的新增长引擎。

复制中国方案到海外市场 技术本身已不是障碍

继高铁成功出海后,智能交通企业也加速了国际化发展步伐。无论是高铁还是公共交通系统,企业出海的背后,标志着国内智能交通企业科技水平的增强。

“从PK的角度来说,我们其实并不惧怕欧美的公司,只要有中国(智能交通)企业去参与竞标的,80%~90%都是中国企业中标。”牟三钢认为,只要有竞争,“我们完全不惧怕欧美的公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是超越他们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当前,中国智能交通企业海外市场拓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纯粹设备出口为主;另一种则是出口设备的同时也承接系统集成业务。现在,集成业务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方式。

据牟三钢介绍,像欧美这些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相应的智能交通建设需求没有那么强烈,所以从需求来说市场规模很小。但在非洲、东南亚、中东、欧洲(东欧)、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新建市场规模更大,这些市场同时包括设备出口和系统集成业务。

不过,虽然众多企业提出布局海外市场的方向与战略,但万事开头难,如何打开海外市场局面是出海企业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如何找到项目?如何拿到项目?

“我们更多的渠道来自于集团内部,东盟区和国际营销会给我们相应的信息。另外一方面,我们在海外也签约了一些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也会反馈给我们相应的信息。”在牟三钢看来,在国外开展业务,获取这些项目信息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上述问题的存在,也让“组团”出海成了更多智能交通企业的选择方式。“总包走向海外的步伐与力度更大,在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置上也更多,因此总包是企业出海重要的信息来源和渠道。”南京某智能交通企业国际部负责人向媒体表示。

记者注意到,在海外市场渠道拓展上,较为典型的是跟随国内大型央企、跨国民企共同出海,由国内大型央企、跨国民企作为项目总包直接面向海外客户,智能交通企业借助其商务渠道提供产品和服务,也就是“借船出海”。

比如,2021年12月,海信和山东高速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公共交通系统智能化改造项目,该项目是海信在海外承建的首个智能交通集成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竞争舞台的改变,我国智能交通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在发生变化。

“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出海,技术本身已不是太大的障碍。”有业内人士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出海的主要挑战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要符合国外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二是对客户业务的理解程度,第三是如何保障项目的保质保量交付。

在牟三钢看来,从需求、场景适应性等方面来看,国内产品都是超越海外产品的,从竞争的角度来说,“可能国内不同公司之间的竞争会更强于同海外企业的竞争”。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企业 交通 智能交通 海信 海外市场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