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被世界金融巨头全资控股,这家基金公司到底什么来头?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9-06 13:26:25

每经编辑 蒙锦涛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前夜。相隔万里的纽约,金融巨头摩根士丹利已经着手布局中国业务版图。

到了2023年,中国早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摩根士丹利从30年前进入中国至今,全程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对摩根士丹利而言,今年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2008年合资成立的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在摩根士丹利的不断努力下,终于实现100%控股,正式更名为摩根士丹利基金。

从纽约出发,摩根士丹利已把业务拓展到了全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超过80000人,但在其海外业务版图中,中国市场始终有特别的地位。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百年老店”的战略眼光

在中国,摩根士丹利俗称“大摩”,回顾其历史,就要从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说起,该法案要求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分业经营。

这在当时引发了一场“巨变”:美国金融业巨无霸摩根财团一分为二,一部分主营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为现今的摩根大通;而另一部分就是摩根士丹利,主营投行业务。1935年9月16日,摩根士丹利在华尔街正式营业。在营业的第一年,公司参与了11亿美元的公开募股及私募发行交易,占据了24%的市场份额。

从成立开始,在近40年时间里,主营投行业务的摩根士丹利手握大量优质蓝筹客户,在企业融资上稳坐华尔街头把交椅。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二级市场业务兴起,随着通胀高企,机构投资者无法对持有到期的资产贬值视而不见,随之催生二级市场交易需求。另一方面,交易型投行涌现,凭借自有资金与企业共担风险,相较传统的顾问撮合型投行,更能赢得企业青睐。面对市场挑战,摩根士丹利开始了对新业务机会的积极探索,并自此进入二级市场,着力发展销售与交易业务,全面开启业务多元化时代。

对于摩根士丹利来说,1975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年,隶属于摩根士丹利集团的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在这一年成立,主要负责资产管理业务,为客户提供投资解决方案。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雷曼兄弟宣告破产。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整个行业都带来了致命打击,摩根士丹利也不例外,管理层在艰难环境中寻求出路,灵活应变,最终带领公司平稳渡过危机。然而,“危”中有“机”,这次的经历也启发了管理层反思商业模式。

2010年,摩根士丹利迎来了新任首席执行官高闻,随后在2012年他同时兼任公司董事长,自此,摩根士丹利开启重要战略转型,重点建设以财富管理、投资管理为主的资管类业务,以创造更平稳,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应对周期性的市场低迷。这次的战略转型进一步奠定了摩根士丹利全球金融巨头的地位,也成为公认的次贷危机之后,转型最早、发展最好的海外投行之一。

2020年,摩根士丹利宣布以1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知名网络股票经纪商E*TRADE(亿创理财),打造全方位零售经纪服务体系。“E*TRADE为我们的财富管理业务带来了绝佳的增长机会,也是我们财富管理发展战略的一次飞跃。”高闻表示,“这也反映了我们公司长达十年的,向轻资产负债表的业务组合、强调更持久收入来源模式的过渡。”

2021年,千亿美元量级的资产管理公司Eaton Vance(伊顿万斯)加入摩根士丹利,随之带来旗下Calvert(卡尔弗特研究与管理)团队——这个公认的ESG投资领军者的加入,进一步夯实了摩根士丹利在可持续投资领域的专长。摩根士丹利认为,这次收购进一步推进其转型战略,更重要的点是在资产管理行业壮大了规模,使其拥有了三大全球规模领先的业务:机构证券、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摩根士丹利财富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净利润占比已达到59%。

得益于财富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大力发展,摩根士丹利的盈利能力也在过去的年份当中超越了投行竞争对手,市场也更加看好其未来在财富和资产管理业务上的表现。最新财报显示,摩根士丹利2023年二季度净利润为134.57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31.32亿美元,保持增长态势。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与中国渊源超过30年

摩根士丹利与中国的渊源由来已久,因为他们很早就看好中国市场的庞大潜力。20世纪90年代中国发展很快,但投资环境也具有一定挑战,不过在摩根士丹利看来,不投资才是最大的风险。1992年,摩根士丹利终于等来机会,与中国建设银行合资成立中国第一家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1995年8月,合资公司正式成立,时任首席执行官约翰·麦克被大家赞为“敢第一个吃螃蟹”的老外。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投资银行之一,摩根士丹利共计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股票资本市场融资4650亿美元,总额在外资银行中排名榜首;债权融资6400亿美元,助力中国客户在全球资本市场融资超1.1万亿美元;参与中国相关的并购项目交易总额超过5950亿美元。【数据来源:Thomson Reuters(汤森路透)及Dealogic(迪罗基)】

经过近30年的精心布局,摩根士丹利目前已在中国实现了多元化的商业平台架构,包括证券、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和私募股权投资等。除了合资成立第一家投行之外,从2006年布局银行业务,成立摩根士丹利国际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起,摩根士丹利的中国业务不断扩充,目前还包括:主营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服务的摩根士丹利(中国)股权投资管理公司;主营投资银行服务的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以及提供投资管理服务的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另外,今年5月,摩根士丹利也获得证监会核准设立摩根士丹利期货(中国)有限公司,进一步丰富其金融服务和产品种类。

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历经25年发展,总规模已经突破28万亿元,并且仍处于高速增长期,是一个体量庞大、潜力无限的市场,也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外头部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从2008年到2023年,摩根士丹利持续对其合资的中国公募基金公司加大投入,历经15年后终于对摩根士丹利基金实现100%控股,这对摩根士丹利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

       

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首席执行官丹·辛克维兹曾表示:“通过全资控股中国公募基金业务,我们将为蓬勃发展的中国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市场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服务,中国市场亦将成为我们全球投资管理业务增长的重要支柱,我们会充分利用逾40年的行业经验,以及在全球开展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投资组合管理的专长,帮助中国客户实现投资目标。”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

摩根士丹利基金总部位于深圳,于2008年6月成为摩根士丹利在华合资公司。15年来,摩根士丹利基金建立了一支深耕中国市场的专业投资和研究团队,并已搭建起固定收益、主动权益、量化权益、多资产组合4大产品主线,以专业的投资能力管理基金产品,前瞻布局可持续投资等新兴投资领域,不断拓展特色产品线,促进国内投资工具的扩容以匹配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

不同于“打造明星基金经理”,摩根士丹利基金将“打造明星团队”置于更优先的位置,注重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使投研团队形成一致的价值观。投研团队遵循基本面研究驱动的投资理念,切实落实“投研一体化”,最大程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投资效率,为客户提供专业价值。得益于外资股东的全球投资管理背景,摩根士丹利基金也将借助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的全球投资经验通过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业务投资全球。

应该说,摩根士丹利基金如今作为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在中国内地的唯一公募基金公司,也将再次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目前已是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金融服务公司中,规模排名靠前的全球投资管理机构之一。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其管理规模达1.4万亿美元,覆盖25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设有54个办事处,拥有超1300名专业投资人士,以及超4000名员工。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致力于为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政府机关、事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带来卓越的长期投资业绩、服务和综合投资管理解决方案。

摩根士丹利基金认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历了飞速发展的时代,从制造业的崛起,电子商务的发展,地产基建的拉动,到现今科技的不断创新,以新能源车为代表的新经济抓手涌现,中国始终是全球经济金融市场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趋势,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扩容,外商独资获批境内展业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更多的全球投资者更有信心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

欢迎关注“摩根士丹利基金”公众号 

 一站式获取最新资讯与服务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编辑|蒙锦涛

CFF20LXzkOyYmal29zn37N5Bg2NQ4tyN4ylvMFyM3VmF4x90Uj4cDmoEphibia4RN55ibIXmqU1Od9w2Q5nhA08lA.png

CFF20LXzkOyuoQNVLRGWjVfciaeNyib50W3Y9TDLicWBibJKOzIkD8GjeQ1UXS4mD9ONYY5AAMMOvRlWic9Oh3K3Lrw.jpg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