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从大运会看成都高新区科创活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8-23 23:01:01

借助大运会的契机,成都高新区正在加速科技和产业双轮驱动,强化产业结构、空间载体、市场主体、创新人才、资本运筹等多维支撑,加快建设自主创新科技园区,为更多企业和青年提供“成就梦想”的舞台。

成都高新区体育场馆

8月8日晚,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闭幕式上,人形机器人天团在露天音乐广场正式“出道”——Walker X机器人骑着平衡车与真人“斗舞”、熊猫机器人将闭幕式的盛况直播给全世界观众……

“科技就是未来,成都也在成就人形机器人的梦想。”正如机器人所属厂商负责人所言,大运会让外界看到,成都的人工智能产业大有可为。

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大运会既是一座城市与世界年轻人的对话,更是城市未来产业与潜在产业人才的对话。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成都大运会“以赛兴业”首席顾问汤继强看来,大运会将放大城市的梦想空间,“一旦年轻人认同你、喜欢你,可能就会投奔你、选择你”。

在人工智能产业名片的背后,成都高新区的科创吸引力也正在不断彰显。从成都高新体育中心的乒乓球机器人“陪练员”,到数字孪生可视化管理平台成为体育场馆的“大脑”,成都高新区科创力量“各显神通”,为成都大运会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

事实上,成都高新区成立以来就将“科创基因”融入血脉,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4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吸引134家世界500强企业,累计培育62家上市企业。

这也使得高新区成为成都最重要的增长极之一。今年是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提质年”,借助大运会的契机,其正在加速科技和产业双轮驱动,强化产业结构、空间载体、市场主体、创新人才、资本运筹等多维支撑,加快建设自主创新科技园区,为更多企业和青年提供“成就梦想”的舞台。

创新策源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聚集区

“大运会一旦举办,将代表着全世界的年轻人认同这座城市,可能就会投奔你、‘用脚投票’选择你。”在汤继强看来,就像财富论坛代表着工商资本的认同,大运会正在成为成都聚集青年人才的重要机会。

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天府软件园

从眼下来看,人才竞争已经是城市竞争的关键,而像成都、杭州等新一线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正不断上升。借助大运会的契机,成都已经提出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不断提升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

在这种背景下,科创资源和平台富集的成都高新区自然勇挑重担。成都高新区逾75万的“双创”人才中,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90%。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青年人才正在成为主力军。

青年是城际流动的主力,青年人才聚集更多是“用脚投票”的结果。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平均每年新增外来从业人员超10万人、吸引青年本科人才落户近5万人……

去年,成都高新区提出,未来五年将力争通过新型研发机构聚集科技创新人才10000人以上,聚集高层次创业人才3500名,各类人才总量达100万人,推动形成人才接踵而来、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局面,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区。

从创新策源来看,高新区是有这个实力的。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在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上不断取得突破,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加速布局,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先后落地,并且还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共建校地协同创新平台。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内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含国地联合)累计达65家,省级创新平台累计达417家。这些重大创新平台作为各类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日益成为高校、院所、企业沟通的“桥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

这对于成都高新区吸引高端人才聚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区大有裨益。更为重要的是,重大创新平台创新策源功能强化的同时,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亦加速聚集和成长。2022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320家,净增量首次突破1000家,成为吸引青年人才就业的重要载体。

这些创新平台和科创企业,既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同时也是汇聚各类人才的重要引力点,成都高新区正为青年们提供越来越大的舞台。

构筑生态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试首选地

科技成果转化是今年成都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在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还存在成果本地转化率低、成果转化服务链条不完善、创新平台成果溢出不足等主要问题。”

在“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背景下,如何进一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墙内开花墙外香”、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难题?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主阵地,高新区率先给出答案——加快实施中式跨越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

成都高新区“中试+”生态大会

一头连着创新,一条连着产业,中试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器”,亦是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器”。一位成都本地的中试行业资深人士告诉笔者,中试是科技创新跨越达尔文“死亡之谷”的关键环节,“实践中科技成果通过中试后,转化成功率可从30%跃升到80%以上”。

纵观全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郑州、合肥等众多城市都已经将目光投向中试,打造各行业的中试基地,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但是,成都高新区与众不同的一点是,在全国率先提出“中试+”生态理念。

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联合北大、清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中科院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西南转移中心、天府新谷、高科集团、创新工场、极米科技等12家单位,签约共建“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联合倡议,积极营造“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五位一体的创新生态。

成都高新区鼓励中试平台构建“中试+投资+孵化”的运营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中试熟化、专业孵化和天使投资等一站式服务,做强中试支撑成果转化核心功能。同时,鼓励中试平台构建“中试+研发+场景”的创新生态,向前延伸链接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研发供给端,向后延伸拓展龙头企业、政府机构等中试成果应用场景,营造中试促进成果转化良好氛围。

比如,成都高新区智能硬件中试平台建立了一楼中试、二楼孵化的就近转化模式,并配套设立1亿元投资基金,联合电子科大、重庆大学等高校全力推动成果转化,目前储备拟验证转化项目15个。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优势正在叠加凸显。根据规划,成都高新区正在加速打造人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有机生态。按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理念,积极打造总数超1000万平方米的细分产业科创园区,集成创新孵化、中试加速、产业服务等功能。

从这一维度来看,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正在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为进一步破题成都科技创新工作“一号工程”贡献高新力量。

双轮驱动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本届大运会上,成都高新区科技企业“组团参赛”,成为赛场上的“企业代表队”,将场馆的科技感拉满。

科技助力成都大运会

在凤凰山体育场的综合体育馆和凤凰山体育公园专业足球场内,成都古河云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数字孪生可视化管理平台,就像体育场馆的“大脑”一样连接了馆内包括空调、照明、水管、强弱电等在内的20多个子系统,“大约能降低15%的能源消耗,提升约20%的设备运行效率”。

在大运会多个训练场馆、比赛场馆和大运村,一面面来自成都高新区科创企业拟合未来的智能健身镜“魔镜”成了很多人的“最爱”。通过大运会这个平台,“魔镜”向全世界展现了科技创新与运动娱乐的奇妙结合。

这些硬核的科技和产品,不仅能为大运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更是彰显了成都高新区硬核的科创实力和产业底色。数据显示,在一众科技型企业的强劲支撑下,成都高新区2022年GDP达3015.8亿元,成为全市GDP跨越2万亿台阶的强劲支撑。

成都高新区

从三大主导产业“建圈强链”来看,成都高新区创新驱动的成效已经逐步显现。2022年,电子信息产业支撑有力,成都高新区获评2022年全国第三代半导体最具竞争力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20%,在2022科技部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三;数字服务业实现营收1431.4亿元,同比增长8.9%,建成四川省首个智能驾驶示范场景。

2022年成都高新区引进落地京东方成都车载显示基地等链主龙头企业投资百亿级项目达4个,给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作为全市软件产业核心策源地,正在奋力打造中国智车谷。根据规划,成都高新区将以高新南区为车载智能系统产业创新引领极核构建“一核一区一基地”格局,预计到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实际上,不论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均是从产业结构、空间载体、市场主体、创新人才、资本运筹等多维支撑系统谋划,将成都高新区科技和产业双轮驱动的优势充分发挥。

据介绍,今年,成都高新区将全力构建“5+N”产业生态,组建15个产业链专班,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400亿元,数字服务业实现营收1500亿元。

淡烻/文

图片均由成都高新区提供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