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三年厚植发展“沃土”,成渝地区优化营商环境“渐入佳境”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7-05 12:39:40

成都传媒集团三色智库、每经智库、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联合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报告(2022)》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杨欢

Fdvrxqxmhc1688627797244.thumb_head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走进成渝地区的政务大厅,几乎都能看到“川渝通办”的窗口。成都的房屋租赁要开发票,房东人在重庆就能办好;重庆人出差到四川想办护照,在四川也能轻松搞定。在办事主体的评价里,“通办”已是过去时,他们的最新感受是“易办”“快办”。

这些改变源自2020年1月那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会上作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三年多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夯基垒台、重点突破,迈向全面提速、整体成势,在全国大局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彰显。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推动成渝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必由之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营商环境方案》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全面优化,贸易投资便利、政务服务规范、法治保障完善的一流营商环境区域基本建成,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发展全局的能力全面加强。

为客观科学观察成渝地区过去三年营商环境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成都传媒集团三色智库、每经智库联合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展开了历时一年的研究。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报告(2022)》正式发布(以下简称《营商环境报告(2022)》)。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领域首份权威报告,这份研究成果用专业的数据与分析,徐徐展开了成渝地区过去三年营商环境建设的图景。

打磨一年

出炉营商环境领域首份权威报告

“这份报告历时一年之久,是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领域的首份权威报告。”《营商环境报告(2022)》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客观科学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市(区、县)营商环境建设阶段性成果进行系统观察,切实发挥成渝地区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持续改善,2022年3月,成都传媒集团旗下三色智库、每经智库、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共同发起,启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研究项目。

据介绍,报告参考多项有关营商环境的研究,同时兼顾数据可得性,通过搜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34个市(区、县)在2019-2021年期间的数据,使用熵权法与RBF神经网络模型形成权重,构建出创新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4项一级指标,以及7项二级指标与27项三级指标,在经过缜密的数据处理和运算后,得出了报告的主体内容。

同时,报告还通过问卷与访谈的形式,对成渝地区60余家大中小型企业进行了专项调研,获得了企业对创新环境、招才引才、政务服务等多方面最直观的感受。也邀请了南京大学教授、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叶鹰,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组织处处长龙海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樊博四位专家进行专业评审,并对报告的指标设计、数据调研和分析成果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历经一年的数据收集、整理、筛选、分析、评审,这份《营商环境报告(2022)》终于完成。翻开这份大约250页的报告,能看到成渝地区34个市(区、县)营商环境的得分情况。如陈宪所说,报告中的排名与分析既反映着各地在当期的表现,也揭示发生的动态变化;既反映各自营商环境的基本状况,也准确分析了特色长处和进化空间,“值得政府部门运用到改进营商环境的实际工作中去”。

“我们希望做出一本全面展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营商环境成果的‘白皮书’,学习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经验集’,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勇于探索创新的‘光荣榜’,狠抓政策落实的‘推进器’。”这是上述负责人提到的报告“初心”,“团队以客观数据为基数、以科学算法为支撑,力求客观科学地展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市(区、县)的营商环境建设成就,以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做出贡献。”

叶鹰亦对《营商环境报告(2022)》给出高度评价,称报告聚焦地区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建设,从营商环境的四个层面——创新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和开放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呈现了区域内部各节点的营商环境特征。相关指标既包含了基础设施的统计指标数据,也包括经过大数据和文本分析等采集的营商环境口碑数据,指标融合了互联网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数据,对营商环境的建设指导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该报告的数据采集与对比深入到市、区等层面,数据采集工作扎实,计算方法科学,评估结论可靠。

三年成长

极核优势明显,周边提升空间大

《营商环境报告(2022)》用“渐入佳境”概括了三年多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趋势。

从研究结果来看,总体而言,从2019年到2021年期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每年营商环境综合得分的总和均在上涨。期间,虽受到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的增幅为4.95%,但2021年增幅又反升至11.63%,“体现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营商环境的发展韧劲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具体到成渝地区内34个市(区、县)的营商环境综合得分,大多数地区稳步提升、逐年优化。从三年综合得分的增加值来看,成都市、重庆主城区与璧山区最为优异,增加的绝对值分别达到5.74、2.38、1.69。从三年综合得分的增速来看,梁平区、垫江县和眉山市增速最为明显,分别达到45.87%、43.34%和35.19%。

图片来源:梁平日报(若侵权请联系删图)

从空间维度来看,要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总体营商环境,离不开成都市、重庆主城区两极的带动作用。根据《营商环境报告(2022)》研究,从近三年营商环境综合得分的变化情况来看,成都市和重庆主城区两地营商环境建设水平保持了较高水准。

作为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6大城市之一,西部唯一的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重庆持续聚焦市场主体和群众关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报告中,重庆主城区(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渝北区、大渡口区、南岸区、巴南区、北碚区)2021年营商环境综合得分相较2019年上升了9.7%,呈现出总体上升趋势。

尤其是在对外开放这个二级指标上,重庆主城区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得益于重庆主城区在实际利用外资额方面表现亮眼。2021年,重庆主城区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72.13亿美元,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位于前列。

2021年成都市营商环境综合得分在2019年的基础上上升了17.4%,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从具体指标来看,成都市在科技创新投入、人力资源保障、市场准入、市场规模、政府服务、基础设施等多个二级指标方面在成渝地区内都有较好的表现。

做强极核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不过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成都市、重庆主城区两地除了进一步优化本地营商环境外,更要肩负起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发展的重任。《营商环境报告(2022)》研究显示,三年多来,四川地级市呈现“梯队发展格局”,重庆区县副中心培育则是“逐渐成型”。

具体而言,四川省各地级市营商环境形成梯次分布,拥有一些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比如,绵阳市、德阳市以及宜宾市都结合自身特色提出了发展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在未来可以更好地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图片来源:绵阳市人民政府官网(若侵权请联系删图)

重庆除主城区之外的各区(县)发展较为均衡,不过区域副中心的引擎带动作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营商环境报告(2022)》中建议,相较于四川省各地级市,重庆各区县在依靠重庆市主城区极化效应带动发展外,还可以尝试调动自身资源,塑造在营商环境方面的独特优势,进而凭借长板效应,形成类似四川省绵阳市之类的副中心。同时,在各地形成比较优势之后,还可以利用好协同效应,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更好地提升整体营商环境。

此外,《营商环境报告(2022)》还特别指出,在整体营商环境改善的大背景下,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发现,地级市的营商环境评价结果,与其科技创新投入、对外开放、市场准入等二级指标正相关;而区县的营商环境评价,则与市场规模之间形成明显的正相关性。

《营商环境报告(2022)》据此认为,考虑到区县的人口、GDP等规模变量普遍小于地级市,则可以初步得到一个推论,即一个地区在整体规模较小时,提升市场规模能够更有效地快速提升营商环境;一个地区在整体规模较大时,则更应该从科技创新投入等方面提升营商环境,毕竟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主体口碑

评价中等偏上,希望更多支持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说了算——《营商环境报告(2022)》深入贯穿这一理念,在客观评分后,又向成渝地区60多家企业发放问卷,进行营商环境的口碑调研。加入市场主体的实际感受,让这份报告形成了完美的评价闭环。

样本企业中,40余家为私企,成立5年以上企业近40家,中小型企业占多数,行业覆盖制造、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等。从回收的52份有效问卷来看,成渝地区内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整体评价是3.78分(注:满分5分)。前述报告相关负责人解释:“这属于中等偏上的评价,但也表明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具体看四个一级指标,创新环境得分最低,均分只有3.67,其中对科技创新、提供科研支持方面政策的满意程度仅为3.58分,对招才引才、人才服务方面环境满意程度为3.75分,这说明成渝双城地区在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保障上的力度还应继续加大。政务环境得分最高,均分是3.84,其中政企沟通联系机制的满意程度得分3.78分,公共设施方面的满意程度得分3.89分,这说明各地近年来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大力投入,也为市场主体所感受、享受。另外两项一级指标——市场准入和对外开放,得分分别为3.81、3.78,得到企业一定程度上的认可。

研究团队在与样本企业的深度访谈中了解到,在政务环境的问题上,约70%的企业认为政府应当对企业设立专门的信息对接平台,当前的渠道仍显不够。企业建议,可以定期召开政企联席会、企业家座谈会、产品推介会等,切实了解企业面临的难处等,以及设立专门的沟通服务热线,定期派驻政府代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等。也有企业认为,成渝地区应当努力提升地区知名度,以此在融资、销售等环节上能够更加有竞争力。同时,也应当有更多帮扶、惠企政策,能够切实地帮助到企业,提振企业经营士气。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营商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营商环境报告(2022)》的评审专家对成渝地区优化营商环境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叶鹰提到,目前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地区已经采用了一网通办等方式,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提升线下服务联动线上服务。同时,经济圈内部可以成立联合机构、行业协会,以多级联动的形式,加大开放程度高的地区与低地区之间的政策联动,推动内部的制度、政策协同。樊博则提到要以科技创新赋能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建议,“通过鼓励科技创新,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并留住人才,加快产业的转型提级”。

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就正式拉开了川渝两地以“硬举措”全面加强营商环境“软实力”的序幕。以三年为期,《营商环境报告(2022)》观察了成渝地区营商环境建设的阶段性变化,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地区拿出了实在的举措、收获了可喜的变化,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例,一系列先进经验的探索成为了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用营商环境“一子”激活经济发展“全局”。

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网(若侵权请联系删图)

今年以来,重庆、四川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川渝“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第一批)》《川渝“免证办”事项清单》《川渝跨区域数字化场景应用清单》等4个清单,推动“渝快办”平台、“天府通办”平台与国家部委业务系统联通,打通数据共享通道,实施更多场景电子化应用。

营商环境优化一小步,巴蜀大地前进一大步。“土壤”土质更优、肥力更足、养分更多,对于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报告获取联系方式:三色智库 028-80582027 cmgadvisory@163.com;每经智库 028-86954091  mjzk@nbd.com.cn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营商环境 经济 植发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