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预测:今夏高温时长、高温范围与常年夏季相比偏多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4-28 17:35:44

◎近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王长科、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室工程师张百超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专访。

◎《柳叶刀》2022年发表的社论指出,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被大大低估。高温天气会使人体自身的温度调节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不仅会导致人体出现中暑、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同时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与泌尿系统疾病等的发病与死亡风险。

每经记者 丁舟洋  宋美璐    每经编辑 杨夏    

又到了哮喘、鼻炎患者的噩梦春天,城市像过敏了一样,一会儿起沙尘,一会儿飞柳絮。气温也忽高忽低,有些城市在4月气温陡然飙升到35℃,突破当地有史以来的气候纪录,过几天又陡然降温。出租车司机摇头道:“这天气,身体不好的人咋不感冒嘛。”

想起去年8月的超高温,以及高温炙烤下的区域性限电,公共场所没有空调,无处可躲,人们不禁为即将到来的夏天感到担忧……

只有当极端天气来临的时候,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原来气候变化真的发生了。也只有在痛苦真实发生在人们身上时,人们才开始警觉到,原来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3》,在多种情景下,升温幅度将在2020年-2040年这一区间内“不可避免”地跨越1.5℃的节点,这并非人类末日,但全球地表温度的每一点升高,都将可能加剧多重和并发的自然灾害——更严重的热浪、干旱和洪水。

气候变化可通过多种复杂路径,对人群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气候变化造成的健康影响面前独善其身。

在不远处的将来,不可逆转的临界点会发生吗?在近在眼前的夏季,难耐高温还将突破极限吗?我们又该如何防范?近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王长科、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室工程师张百超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专访。

更热更难熬的夏天

《2022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暖干气候特征明显,旱涝灾害突出。夏季,我国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南方“秋老虎”天气明显。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10.5℃,较常年偏高0.6℃,除冬季气温略偏低外,春夏秋三季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降水量为2012年以来最少。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未来我国极端降水增加幅度也将大于平均降水,且变率增强,降水更趋于极端化。未来我国平均集中降雨呈现期会从目前的50年一遇变为20年一遇;极端干旱事件将从目前的50年一遇变为32年一遇。

NBD:过去几年我们看到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变大,郑州暴雨、鄱阳湖干旱、重庆山火……这些都是在夏天发生的,今年你们对极端天气的预测是怎样的?

王长科:2023年3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冷暖分布空间差异大。根据2023年汛期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会商结果,预测今年汛期我国还是会出现旱涝并重的情况,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暴雨、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偏多。今年汛期长江中游的降水明显偏少,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黄河中下游、海河流域,以及珠江流域可能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汛情。

今年登陆我们国家的台风,主要还是影响着华南、华东的沿海地区,但是今年和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今年发生北上高影响台风的可能性相比常年更大。

NBD:今年春天,我们已经感到有很多天突破历史同期的高温了,今年夏天的气温还会像去年那样突破纪录吗?

王长科:今年夏天,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气温还会偏高,这是肯定的。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结果,华东、华中、新疆这些地区,高温日数可能比常年要偏多,会出现一些阶段性的高温热浪天气。

像去年夏季的长江流域发生持续性很长的高温、干旱的可能性比较小。今年夏天,高温和干旱还是会持续,与过往十多年的平均数值比起来,肯定还是更热、更旱,但会不会突破去年,就不一定了。

从今年前期的气候状况跟去年情况对比来看,全国范围夏季高温要弱于去年,包括持续的时间长度,峰值的强度,或是高温的范围,甚至一些最极端的40℃以上的高温所覆盖的城市,今年都会比去年要弱。但是今年的高温时长、高温范围与常年夏季相比还是要偏多的。

NBD:今年3月,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3》显示,全球地表温度已升温1.1摄氏度,这是什么概念?

王长科: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不平等且不可持续的能源和土地使用导致全球气温持续上升,2011-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1850-1900年(工业化前)升高了1.1℃。人类活动毋庸置疑导致了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愈加频繁和强烈,使全球各个地区的自然和人口日益陷入危险之中。

升温1.1℃已经是非常严峻的现实,此前,联合国气候协定反复强调,要把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比工业革命前水平高出1.5℃之内,现在只差0.4℃了,可以说非常危险。全球升温将造成极端热事件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加,将造成强降水和一些区域农业和生态干旱明显增加。如果突破1.5℃,将给地球生态带来一些不可逆转的影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们能守住临界点吗?

这不是科学家的第一次预警了,令人沮丧的是,自IPCC于1990年发布第一份报告以来,工业时代约42%碳排放总量已排入大气,而2019年碳排量则较当年高出逾五成。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富裕国家以这份报告作为指南,争取在204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以拆除“气候定时炸弹”。古特雷斯说:“过去半个世纪,温度的上升速度创下2000年来的最高值,二氧化碳浓度是200万年来的最高值。气候定时炸弹正在滴答作响。”

NBD:我们能守住1.5摄氏度这个临界点吗?

张百超: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协议接受了2℃温升阈值作为长期目标。而在6年后,也就是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中,指出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并为把温升控制在1.5℃而努力。

1.5℃与2℃概念提出后,一直是气候学家研究的热点,特别在前几年,许多气象学家都参与了讨论这两个情景造成自然、社会影响的研究,当时我还在就读博士所以记忆犹新。研究表明,即使是1.5℃温升也会对人民的生活以及自然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海平面上升、极端事件频发,当温升阈值超过2℃,不仅以上情况会加剧,甚至会导致部分小岛国被完全淹没,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不过很遗憾,最新的研究跟国际报告都在不断指出,实现1.5℃目标已经逐渐变得不可能。

以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全球气候更为不均匀,极端天气变得更多,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波及整个地球生态。

NBD: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生态脆弱地区表现出怎样的影响?

王长科:举个例子,中国的青藏高原就是生态脆弱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升温可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冰川退缩、冻土消融,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也随之增多。而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假如青藏高原气温上升,传递给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平原地区异常气候状况也会更加复杂。

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变热膨胀,导致全球性海平面上升。不管是中国还是全球其他国家,其沿海地区的海拔可能就几米的高度,海平面一旦上涨,风暴潮会变得更厉害,极端风暴的来临可能会淹没甚至吞噬整个沿海岛屿。

被低估的人群健康影响

《柳叶刀》2022年发表的社论指出,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被大大低估。高温天气会使人体自身的温度调节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不仅会导致人体出现中暑、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同时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与泌尿系统疾病等的发病与死亡风险。

《2022年柳叶刀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指出,与1951年—1960年相比,2012年—2021年美洲高海拔地区适合疟疾传播的时间长度增加了32.1%,非洲增加了14.9%。同时,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全球登革热传播风险上升了12%。

NBD: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的关系是怎样的?

张百超: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第七章用100多页专门讲到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内容。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比如,高温会使人类的心脑血管疾病更为频发,空气被污染后人们更容易出现呼吸系统疾病。间接影响比如,气候变化影响了水源和传染病媒介,造成传染病的多发,或是导致粮食减产,间接导致人们的营养不良。

本次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的人体健康部分,着重强调气候变化对精神健康的影响。高温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在20℃~24℃之间,人们会感到非常舒适,心情愉快。随着温度的升高(超过35℃)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就会受到影响。在高温的影响下,我们会变得更容易生气、觉得压力更大,消极情绪会随之增加,疲惫感也会袭来。

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还与人群脆弱性息息相关,比如对于工作环境比较简陋,从事没有足够保护的户外工作者更容易感受到高温压力。与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群相比,低收入人群在高温天气中难以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抵抗高温压力,比如无法使用空调、居住在隔热较差的住宅里、不能使用更加舒适的交通工具等,这让低收入人群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中。尤其是住在农村中的“留守”老人,值得关注他们在高温中的风险。

NBD:春季我们感到尘多、絮多,对过敏人群特别不友好,这个情况也和气候变化相关吗?

张百超:这个问题我也非常关注,因为我自己就有一定的花粉过敏。花粉、柳絮是自然因素,它们存在本身并不受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以气候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有可能会导致花期的提前和延长。那么过敏人群以前春季过敏可能就一两周,现在会更长时间的过敏,至少我个人感觉上,近几年过敏症状有所加重。目前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希望未来可以看到更多这方面的研究。

总之,气候变化暴露在大众的视野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能感受到,许多年前部分群众可能不认可“气候变化”,后来实际亲身体验到了,才能慢慢地去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近些年你在新闻上经常会看到“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常见。还比如高温导致的热射病,在去年极端高温出现之前,“热射病”这个词可能一开始大家都不太熟悉,去年这个词就被刷屏了。人们会发现,生活中的息息相关的事物,与气候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何让四川高温限电不再重蹈覆辙?

此前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重点提到高温预警系统。他表示,我国一直在尝试建立更具有针对性的高温与健康风险预警系统,即可以针对不同易感人群,而不是只对大众面上的预告。就跟传统的天气预报“今天在哪有雨”不一样,我们将来会发布到更有针对性的群体。

国际上,为应对热浪,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城市建立了基于气团分类的热浪监测预警系统。根据对美国费城热天气健康监测预警系统运行效果的评估,当有热浪发生时,其可以及时预报,平均每天挽救2.6人的性命,效果显著。

未来高温预警将会有更精细化的服务。

NBD:去年夏天四川高温限电让我们记忆犹新。对即将到来的夏季,我们应在哪些方面提前防范?

张百超: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庞大而综合的课题,不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事情。比如去年夏天的四川缺电,四川是水电大省,气象因素导致水电发电量骤减当然是本轮缺电的原因之一,但是如电网架构之类的问题也是造成本轮缺电客观原因。

对于气象部门,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准确地给出预报,但像高温状态下电力保障,则需要更大维度、更高视野的统筹,在电网安排、财政支持上做整体的安排。

王长科:我还想补充提示应加强对山火的提前防范。山火并非源于气候变化,但全球变暖的影响会加剧山火。这也是在气候变化的演进下,会比以往更频发的极端事件。山火不仅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造成直接的威胁,还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比如澳大利亚,是一个熟悉山火管理的国家。但2019年澳大利亚范围内燃烧的大火,其火势凶猛和规模被描述为“史无前例”。在消防人员、山火信息预警和防灾减灾活动方面,我国也应加强防备。

NBD:在社会层面,应对气候变化,还可以做些什么?

王长科:二氧化碳浓度的急剧增加,使地球系统原有热量平衡被打破,地球气候系统出现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所以应该认识到,将节能减排贯穿我们的衣食住行。比如我们的建筑物,可以设计得更节能环保,现在大家为了美观,都是通体的外围大玻璃,这样就会导致室内冬冷夏热,一到夏天肯定就会猛开空调降温。如果在建筑外墙做好保温层,通过外立面的隔热结构,能有效隔热保温,冬天提升室内温度,夏天将室内温度与外界温度保持温差,既能冬暖夏凉又可节能减排。

NBD:极端天气是否越来越难以预测?

张百超: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但短期的极端事件不是气候尺度的事情,它可能更归于天气尺度,比方郑州暴雨,气候学家很难在一年之前预测到郑州在夏天有一场暴雨。气候预测可能会在去年冬天告诉你今年北方夏季多雨。

在人体健康方面,我们气候中心也正在开发全国范围内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系统,它可以对未来60天高温热浪之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做实时预报。这也能为各地政府提前的决策提供参考。

总之我们气候中心现在的重要工作,是把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科研内容尽快落地以服务大众。

(实习生许萌对本文有贡献)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415730083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