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每经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氢能在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3-11 19:32:24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星    

2eic4iblTAWEXoPQbnaq2aibLS6r1KibiaKDMTH4Hjpz0fvtH3bee9uf93mzNW0wenMTGfnXicczYWZ91picvZc7BVfRA.jpg

    

能源转型是世界趋势,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

对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中石化作为能源央企,在推动能源转型上做了哪些工作?在能源供给和安全保障方面,还有哪些创新举措?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回答了《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的这些问题。

2eic4iblTAWEUhPMsOWpQ5qrzKQ2iaxvV7TyS2hEiclIb1IE1UyGrTDib1QvT5WJ5Eciaz8iaaIthfVGndGj1SH96b5JQ.png

氢能是难脱碳领域实现碳减排的重要解决方案

2eic4iblTAWEUhPMsOWpQ5qrzKQ2iaxvV7TyS2hEiclIb1IE1UyGrTDib1QvT5WJ5Eciaz8iaaIthfVGndGj1SH96b5JQ.png

NBD: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一直是我国改革的重要命题。中石化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马永生:我们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两个清单”制定、“一肩挑”领导体制调整、子企业董事会建设实现全覆盖,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加快形成。

中石化认真落实“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的要求,推动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开,“三能”机制建设不断深化,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完成。紧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圆满完成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任务,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运营机制全面提升。

中国石化各领域改革效能持续显现,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

NBD: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您觉得它有哪些巨大的优势?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马永生:氢作为二次能源,具有来源多样、终端零排、用途广泛等优势,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

它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无色无味无毒,电化学反应后只产生水,完全零排放,并且可以循环使用。氢的能量密度非常高,是汽油的3.3倍,因此以氢为原料的发动机具有动力强劲、续航能力强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氢能是公认的重工业、重型交通运输等难脱碳领域实现碳减排的重要解决方案,而且氢具有相对易储存的特性,可以很好适应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下电力系统调峰需求。我们相信,在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进程中,氢能将发挥重要作用。

2eic4iblTAWEXoPQbnaq2aibLS6r1KibiaKDMicmFEicibqQUbJRCQiagWAFH4QMHMxHtbg9EeibW2jtmGE60ftUIwKiauDgQ.jpg

观众在第十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参观氢能动力重卡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国石化锚定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积极布局氢产业链发展。公司按照“加氢引领、绿氢示范、双轮驱动、助力减碳”的思路,聚焦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引领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今年2月份,中国石化启动了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投产后制氢能力达3万吨/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3万吨/年。新疆库车2万吨/年绿氢示范工程氢工厂主体已建成,预计今年6月底投产。

NBD:相较于汽油、天然气等,氢能在制造、储运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本也更高。氢能未来能否在千家万户普及?

马永生:氢能要推广发展,需要解决制氢、储运、用氢各个环节的难题。其中,经济性是最关键的指标之一。如果加氢比加油还贵,那么氢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推广应用的阻力也会大大增加。所以近几年,整个氢产业链围绕降低成本,从氢的制备开始,不断探索着最佳路线。

比如,制氢环节,中国石化实现了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突破,同时,我们利用绿氢示范项目拉动技术规模化应用,从而降低成本。储运环节,我们探索了成本更低的甲醇站内加氢制氢项目,综合成本降低20%以上,国内首个项目已在大连建成投运。

氢能交通领域,我们积极布局加氢站,推进我国氢能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和运营的加氢站数量居全球首位。采用参股投资的方式,积极扶持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快速突破,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

虽然我国氢能产业链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但我们相信,氢能在我国的能源转型进程中一定会发挥关键作用,有了电-氢协同、氢-储联动,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会涌现出来,不仅会改变工业领域,也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2eic4iblTAWEXoPQbnaq2aibLS6r1KibiaKDMXQ0u590q9UibwEVwTEKakZfCnWGBGkxXda4JSkQudcCZ4HXfJOEByJg.jpg

广东省韶钢产业园内加氢站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2eic4iblTAWEUhPMsOWpQ5qrzKQ2iaxvV7TyS2hEiclIb1IE1UyGrTDib1QvT5WJ5Eciaz8iaaIthfVGndGj1SH96b5JQ.png

能源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2eic4iblTAWEUhPMsOWpQ5qrzKQ2iaxvV7TyS2hEiclIb1IE1UyGrTDib1QvT5WJ5Eciaz8iaaIthfVGndGj1SH96b5JQ.png

NBD: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我们一直都在强调的,围绕绿色消费,中石化下一步有何规划?

马永生:绿色能源方面,我们加大天然气开发力度,2012~2021年,天然气产量增长101%,去年天然气产量首次迈上350亿方大关。超前升级油品质量,完成国Ⅵ油品升级,油品硫含量较国Ⅰ标准下降99%。探索新能源开发利用,氢能发展走在行业前列,光伏发电站、充换电站双双突破2200座,累计形成地热供暖能力近8500万平方米,建成投产亚洲唯一一套10万吨/年生物航煤装置,“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绿色产品方面,我们有4类产品获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称号、10类产品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绿色产品”称号,同时,我们正加快布局可降解塑料产业。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清洁能源供应,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的绿色产品,推动绿色消费、绿色发展。

NBD:我们常说要确保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能源供给和安全保障方面,您觉得还可以做哪些工作?

马永生:能源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中国石化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三大核心职责之一,持续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实施七年行动计划,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探索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助力端牢能源饭碗,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厚植资源根基,推动油气业务取得更大突破。坚持把扩大资源摆在首位,做实基础地质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抓好重点产能建设,确保原油效益开发,推动天然气效益上产,2022年公司油气产量当量刷新历史纪录,特别是,“深地工程”推开超深层油气宝库大门,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高标准推进,培养了增储上产新阵地。

二是加大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一批原油商储库、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油气管道建成投用,有力促进了油气大动脉的循环畅通。

三是拓展产业疆域,推动新能源业务快中提质。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目标指引下,新能源进入大发展时代,也将进入与传统化石能源大融合时代。我们将继续有序推进新能源与主业融合发展,构建多能互补、协同高效的能源体系,积极布局氢能、风能、光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提升非化石能源供给规模。

2eic4iblTAWEXoPQbnaq2aibLS6r1KibiaKDMBULLd4yCg8t5ATf59pnlodjj9ULfyFElicYatCt0WmtGdpmdwAv0iacQ.jpg

风机叶片成品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2eic4iblTAWEUhPMsOWpQ5qrzKQ2iaxvV7TyS2hEiclIb1IE1UyGrTDib1QvT5WJ5Eciaz8iaaIthfVGndGj1SH96b5JQ.png

推进废塑料和生物质资源化利用

2eic4iblTAWEUhPMsOWpQ5qrzKQ2iaxvV7TyS2hEiclIb1IE1UyGrTDib1QvT5WJ5Eciaz8iaaIthfVGndGj1SH96b5JQ.png

NBD: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今年的提案聚焦哪些领域?

马永生:今年我带来两个提案,都是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分别是《将CCUS项目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统筹推进废塑料和生物质资源化利用 加快推动炼化行业绿色转型发展》。

在有关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项目的提案中,我建议,将CCUS项目尽快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一是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让更多碳减排项目参与碳市场,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逐步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也就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市场,充分激发企业开展自愿减排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降低控排企业碳市场的履约成本。

二是研究并发布CCUS方法学,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CCUS方法学研究,或对企业开展的方法学研究进行认定并尽快发布,推动CCUS项目获得碳减排量,提升项目经济性,推动CCUS项目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三是参考国际经验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完善CCUS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技术规范,出台CCUS量化核证国家标准,并参考国际经验,探索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等支持政策。

在关于推进废塑料和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提案中,我建议,一是加强循环经济产业顶层设计。建议国家层面制定废塑料化学循环总体发展规划,搭建系统的政策框架体系,有序推动产业链建立。

2eic4iblTAWEXoPQbnaq2aibLS6r1KibiaKDMCNd8RQpeMnQpWB7pxfynz9Gvo8cXyJYBTnTWqyyt2WejsDE1YbIcjA.jpg

某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将内部产生的一般塑料固废和废塑料桶制作成塑料托盘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支持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生物质、废塑料资源化统筹利用技术国家级创新中心,发挥其在废弃有机质资源化利用技术方面优势。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和国有大型企业联合,优化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利用效率。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议国家层面统筹产、学、研联合攻关,推进协同创新,龙头石化企业牵头,加大废弃塑料、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尽快建立工业示范。

三是加强资源化利用政府引导。建议国家鼓励支持生活垃圾填埋场、造纸厂等膜状混合废塑料集中的单位,将产生的废塑料提供给相关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化学再生,建立稳定的废塑料供货关系。强化政府引导下的低值废塑料资源源头合理分配、回收网络规划布局和集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化利用效能。

记者|张怀水

编辑|陈星

统筹编辑|易启江 

视觉|刘青彦

视频|张轶

排版|陈星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