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研究称新冠刺突蛋白能杀死肺癌细胞,“以毒攻毒”是个突破口吗?

每日经济新闻 2022-12-09 21:51:01

◎这一实验仍只是基础实验,距离临床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每经记者 张凌霄    每经编辑 高涵    

近日,医学杂志《癌症(Cancer)》上发表了一篇科研文章称,一种改良版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可以杀死肺癌细胞。

领导开展这项研究的芝加哥拉什医学院神经病学教授Kalipada Pahan表示,重组新冠病毒(SARS-CoV-2)刺突S1蛋白可以导致人类肺癌细胞死亡,同时,向实验小鼠鼻内喷入该刺突蛋白可以让其肺癌症状消退。

Kalipada Pahan提到,这项研究成果如果能应用到肺癌患者身上,那么也许能够开辟出治疗人类晚期肺癌的新治疗途径。

新冠病毒治疗癌症的假说其实此前已有学者提及,这个困扰全世界三年的病毒,能成为治疗肺癌的突破口吗?

图片来源:医学杂志《癌症(Cancer)》网站

新冠刺突蛋白如何抑制肺癌发展?

刺突蛋白是冠状病毒的独特成分,也是新冠病毒的重要表面糖蛋白,它通过直接结合人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与人体的细胞结合,从而引起人类的感染。

上述文章称,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可供科学家购买的SARS-CoV-2刺突S1蛋白的克隆版本,当他们将这种刺突蛋白加入有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培养皿中,添加的刺突蛋白会导致癌细胞的死亡。根据此前的一项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4%,因此该细胞常常被用来进行肺癌相关实验。

接下来,研究人员让实验小鼠确诊肺癌,形成肿瘤,然后在小鼠肺癌晚期,每隔一天将刺突蛋白以较低的剂量喷入这些小鼠的鼻子里,同时给另一组小鼠注射盐水溶液作为对照。

四周后,他们在检查小鼠的肿瘤情况时发现,喷入了刺突蛋白的小鼠的肺部肿瘤消退,癌细胞被杀死,也就是说,这些小鼠的肺癌得到了有效治疗。

研究人员最终得出结论,重组SARS-CoV-2刺突S1蛋白可以导致人类肺癌细胞死亡,同时,鼻内喷入该刺突蛋白可以让实验小鼠的肺癌症状消退。

Kalipada Pahan表示,其研究成果如果能应用到肺癌患者身上,那么也许能够开辟出治疗人类晚期肺癌的新治疗途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实验仍只是基础实验,距离临床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距离。Kalipada Pahan团队目前正在寻找合作伙伴,计划在肺癌患者中进行临床试验。

文章中提到,通过实验室手段患上肺癌的实验小鼠可能无法正确复制人类肺癌患者体内的肺癌状况,因此并不能确定刺突蛋白是否能像实验中一样起效。

此外,文章还指出,鉴于研究中应用了SARS-CoV-2刺突S1蛋白,而当前大多数的新冠疫苗都是以这种刺突蛋白为靶点,因此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到,疫苗接种是否会降低刺突蛋白作为癌症干预手段的功效。

是个例还是突破口?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研究发表之前,已有研究报道提到了新冠病毒治疗癌症的可能性。

去年1月,英国血液学杂志《英国血液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曾刊登一篇文章,该文章写道,一名晚期霍奇金淋巴瘤合并有严重肾病的61岁患者,因感染新冠肺炎再次入院,住院11天后,他的症状竟然缓解了。

这位患者在被确诊为晚期霍奇金淋巴瘤以后,并未接受过淋巴瘤治疗,而只是在感染上新冠肺炎后进行了11天的新冠支持治疗。该患者身上的淋巴结肿瘤在结束新冠治疗四个月后,经PET/CT复查发现他体内的肿瘤大部分都消失了,肿瘤标志物也下降了90%以上。

基于检查数据,研究人员猜测,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触发了患者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激活的免疫系统成功清除了体内的癌细胞。

另外,去年3月,西班牙Gregorio Maraón大学综合医院的医生Antonio Calles在社交媒体上称,一位复发的IV期肺鳞癌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后,双肺和肝脏上的肿瘤都消失了。

研究人员称,虽然这位患者同期还在使用PD-1抑制剂Nivolumab,但在相关试验中,使用Nivolumab的27位IV期肺鳞癌患者中,只有感染过新冠病毒的那位患者的癌症症状完全缓解了。因此,这位患者的好转很有可能和新冠病毒感染有关。

然而,新冠病毒治疗癌症这样“以毒攻毒”成功的案例目前仍然是极少数,是否能成为一个治疗癌症的突破口还有待验证。医学界还存在另外一种声音,一些学者认为,更多的癌症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会比普通人更加危险。

2020年8月,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团队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其研究试验中,感染新冠病毒的血液癌症患者的死亡率为35.9%,而感染新冠病毒的、非癌症的对照组死亡率只有13.2%。这表明新冠肺炎对于癌症患者的致命风险远高于非癌症患者。

去年10月,欧洲血液学协会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研究团队在对2020年3月至12月期间感染新冠病毒的成年血液癌症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这些患者发生致命性并发症的风险极高。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401695570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