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商讯推荐

每经网首页 > 商讯推荐 > 正文

包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医疗行业的创新使命正在演进升级|华兴医疗观点

2022-11-01 17:25:01

2022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资本市场起伏跌宕。同时叠加疫情的反复、医疗改革的深化等多重因素,医疗健康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在新征程中,如何积极拥抱变化,抓住变局下的新趋势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华兴医疗与生命科技领袖峰会上,华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CEO包凡发表了“回归本源,探索前路,促进高质量创新升级”的主题演讲。包凡从宏观的政策市场环境到微观的企业突破策略等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深入分析了医疗与生命科技行业的未来趋势与创新机会。

包凡认为,在新的世界格局下,我们也将迎来新机遇的十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医疗行业的创新使命正在演进升级。一方面,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创新方向,“医疗+X”时代正在迅速到来;另一方面,以“前沿技术”为名片,中国医疗企业也在开启高质量的全球合作,更多中国首创、引领全球的技术会不断诞生。

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有删减: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生命健康行业高质量创新升级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其中主要着力点之一,正是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概括来讲,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四个面向都与医疗与生命科技从业者们息息相关。如何在新征程探索前路,促进生命健康行业高质量创新升级,也正是此次峰会的题中之意。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许多健康中国建设的发展方针值得我们从产业角度深思:

在人口发展老龄化问题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高度提出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组合拳”打法。未来,创新生育诊疗技术以及涉及医药、诊疗、慢病管理和康复养老等全周期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或存在大量机会。

报告中重点提到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一方面,改善国内医疗结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局面,将为优质、高性价比的国产设备厂商带来显著增益;另一方面,通过医疗信息化、大数据、云服务、智能诊断、自动化等技术,相信也将赋能医疗体系的资源整合共享,实现一体化同质化高质量发展。

另外,报告中也特别提到了要提高未来对于重大疫情事件的防控、救治能力。从产业角度,检测、现场应急、疫苗、ICU救治硬件的硬核能力提升将是未来我们赢得重大疫情防控主动权的刚需。而这些比较重要的发展方向,可能也是我们整个医疗健康产业未来发展的机会。

变局之下,医疗行业“重启再出发”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关于新变化下的一些思考。从整个宏观层面来讲,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的世界格局下,我们也会迎来不同于以往的新机遇。

从外部环境来看,过去十年全球繁荣之路在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高度分工合作。未来十年,整体市场、产业、能源的格局都将发生重构。从内部环境来看,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长将由之前追求速度转变为追求质量,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并重。

从投资角度,除了关注经济周期,我们也看货币周期,货币周期决定了资产价格。过去十年,我们处在历史上少有的长期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负利率状态。未来我们认为长期来看利率也将由之前低利率零利率回到正常水平。

从创新模式来看,未来十年,高质量技术创新和自主可控将是新一代创新最鲜明的特征,国内的创新环境将由做大变成做强。特别是在生物医疗等高精尖领域原创性、引领性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国产替代和自主创新也是未来十年的新目标。

聚焦到资本市场,回顾过去,整个医疗行业也充满着变化与挑战。投资端,今年以来国内医疗行业的整体交易规模未能延续增长,特别是在 2022上半年受到内外部各种因素影响,整体交易规模整体呈收缩态势。

二级市场端,虽然有所波动震荡,但总体上看,无论A股还是港股、美股,医疗板块的股价波动并未偏离大盘。特别是10月以来医疗股的表现明显走强,可以说迎来了第一缕曙光。投资者的信心正在疗愈,我们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医疗新底色——自主可控,开拓海外市场

那么,结合行业的现状,未来医疗行业会有哪些方向?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又该怎么做?我想,展望未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医疗行业的创新使命正在演进升级。

首先是内循环,在区域化发展的导向下,我们强调科技创新,则必然与自主可控、特别是产业链全流程的自主可控相伴随。与此同时,伴随本土企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开拓海外市场也成为中国企业的新机会。这一方面这需要我们国内的企业提升自身硬实力,另一方面我们走出去的模式和路线也在变化。

讲到这里,我提出几点对未来方向的期待:首先,学科交叉正在成为医疗创新的新方向,医疗机器人、脑科学、生物芯片、自动化、3D打印等技术正在和医疗应用场景产生深度融合,“医疗+X”时代正在迅速到来。此外,在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下,我们依然看到对高质量合作共赢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更多中国首创、引领全球的技术在诞生,前沿技术也在成为我们的国际名片。我们的合作伙伴中不乏这样的案例,比如华大智造将测序产品输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再比如三迭纪和跨国药企礼来合作共享技术,应用3D打印技术实现口服药物的程序化释放。

最后,回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上。在当前环境下,投资人也在寻求更高的安全垫,追求创新的同时也看重企业的“自我造血”的能力,不仅考验企业产品技术的创新能力,同样也考验企业的长期生存能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产品力、运营力及成本力。

首先是产品力。产品力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技术创新、产业化能力和商业化价值。今天我特别想说的是后两点,要将技术真正转化为产品,不能只追求技术的极致完美,还需要逐渐完善生产、临床、医学、市场等多方面能力,少走弯路,提高产品转化率;以及回归产品价值,以终为始,以真正实现临床获益,或满足差异化需求为导向来做产品研发。

第二是运营力。一方面是通过有限资源下的运筹力和效能提升,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增强内部凝聚力、向心力,越是在行业困难的时期,越需要一支有主心骨、有耐力的团队。

第三是成本力。企业一定要降本增效,提高成本力,才能增强自身在长期市场竞争中的耐力,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防御能力。

总体来说,我们相信我们的创新企业在这段时间也在不断思考和提升,韧性愈发强劲。最后,我想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投资人朋友都和我们华兴一样,对于医疗行业的创新和进化满怀热情与希望。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报观点,不作为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编 方奕奕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