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91岁电影大师戈达尔离世 “我们失去了一个天才的眼光”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9-14 14:35:16

◎据多家媒体报道,法国和瑞士籍导演让·吕克·戈达尔于2022年9月13日去世。这位被誉为法国电影新浪潮旗手般的电影人在亲身参与以及见证了电影世界的诸多重要变化之后,与世界挥手告别了。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发文悼念称,“戈达尔作为电影新浪潮中最特立独行的人,他创造了一种完全现代化、极度自由的艺术风格。我们失去了一个国宝,一个天才的眼光。”

每经记者 朱鹏    每经编辑 杨夏    

在1968年的一次访谈中,观众向已经拍出了《精疲力尽》《狂人皮埃罗》,名扬欧洲影坛的让·吕克·戈达尔提问,“对你来说拍电影和进行社会批判哪一个更重要?”彼时38岁的戈达尔回道:“我觉得这两者没有差别。”

在62年的电影生涯中,戈达尔努力践行着其对电影价值的理解,但故事总有终点。据多家媒体报道,法国和瑞士籍导演让·吕克·戈达尔于2022年9月13日去世。这位被誉为法国电影新浪潮旗手般的电影人在亲身参与以及见证了电影世界的诸多重要变化之后,与世界挥手告别了。

让·吕克·戈达尔。 图片来源:豆瓣

而这位集奥斯卡、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欧洲电影奖、法国凯撒奖等多项终身成就奖于一身的电影大师除了留给世界影坛数十部长片电影,还有丰厚的精神遗产。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发文悼念称,“戈达尔作为电影新浪潮中最特立独行的人,他创造了一种完全现代化、极度自由的艺术风格。我们失去了一个国宝,一个天才的眼光。”

“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实”

戈达尔出生于1930年,家境优渥,幼年居住在瑞士。他在18岁时回到巴黎,通过参加在巴黎市内拉丁区的电影放映会开始接触电影。在电影会,戈达尔认识了一大批后来同他一道成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包括安德烈·巴赞、克劳德·夏布洛尔、弗朗索瓦·特吕弗等人。

1951年,安德烈·巴赞创办了如今在电影评论界最负盛名的刊物《电影手册》,戈达尔和埃里克·侯麦、雅克·里维特转而为其撰稿。但在随后的时光里,这一批影评人都先后转向了电影导演。

20世纪50年代,电影世界的成功范式由好莱坞缔造。派拉蒙、福克斯、米高梅等大公司掌控了“什么是电影”的话语权。能吸引观众的故事、跌宕起伏的叙事、有影响力的明星演员,以及普世价值观是一部主流好电影的标配。

但戈达尔等人认为电影的本质是写实。他提出“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实”的口号,认为经典好莱坞式电影是一种将艺术和生活区隔开的虚假银幕世界。

年轻时期的戈达尔。 图片来源:豆瓣

1960年,30岁的戈达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片电影《精疲力尽》,随后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几乎在同一时期,里维特拍了《巴黎属于我们》,夏布洛尔拿出了《表兄弟》,特吕弗也推出了《四百击》。

以戈达尔为代表的这批年轻导演强调“作者性”,认为拍电影就是“写作”。电影内容的主题也更加偏向现实主义,强调生活流,注重展现人的体验和精神过程。这被当时的新闻记者们称之为“新浪潮”。

《当代电影》杂志曾写道:“新浪潮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如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德国新电影、美国新电影、巴西新电影等等,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的第五代电影也是踏着法国新浪潮的余波走向了国际影坛。”

在《戈达尔访谈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观众认为戈达尔在其作品中融入过多其他元素,让观众觉得他对于其他事物的激情已经远超对人的激情,并表示人们去影院只是为了看电影。戈达尔回道:“我想要改变这一点。我不希望人们用看其他电影的方式来看我的电影。”

“你的意思是你想要改变观众?”观众问。戈达尔说:“其实我在试图改变世界。”

难懂的戈达尔,艺术片的“新浪潮”在哪里?

电影是大众艺术,但对于相当一部分观众而言,戈达尔的电影或许并不那么“大众”。

戈达尔的电影极其强调作者性,内容常伴以复杂的影像、多样的声音、跳切的剪辑等元素,同时还有各种隐喻式的表达。诸如萨特的哲学就常被用作文本出现在电影内容中。按更简单的划分,戈达尔的电影一定不属于商业电影。

不论是1963年的《卡宾枪手》,还是2018年的《影像之书》,其电影票房都很少真正掀起如同针对其内容讨论般的“浪潮”。据报道,前者在当年巴黎上映的两个星期里,上座人数少于3000人次。而后者在拿到戛纳电影节特别金棕榈奖后,也只收获了累计13.2万美元的全球票房。

戈达尔最后一部长片《影像之书》。 图片来源:豆瓣

在国际影坛,戛纳国际电影节是难以忽视的存在。作为最强调艺术性的电影节,众多电影人以能入围戛纳为职业生涯的重要成就。而戈达尔在戛纳则是耀眼的存在。

2018年,第71届戛纳电影节选用了戈达尔经典影片《狂人皮埃罗》的场景作为官方海报,而就在2016年,戛纳才用戈达尔的《蔑视》做过官方海报。带着《影像之书》参赛的戈达尔没能在2018年斩获金棕榈奖(注: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但组委会或许是早有准备,专门为其颁发了一座特别金棕榈奖。

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海报。 图片来源:戛纳电影节官网

在当届戛纳,《影像之书》的场次排起长队。但据媒体报道,有观众在电影宫里睡着,绝大多数人则表示难以理解内涵。有人认为戈达尔完全不在乎与观众能否达成交流,整部电影像自言自语的影像论文。

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叫好不叫座”似乎是艺术电影长久以来的市场障碍。纵观国际电影市场,法国是称得上是艺术电影的大本营。据《当代电影》,截至2011年底,法国共有1077家艺术影院,2235块银幕,占全国总银幕数的40.9%。艺术和实验影片的票房占总票房比例也较高。

但近些年来,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冲击同样让法国电影院线看到了艺术片的“小众”。例如据统计,最新的蜘蛛侠系列《蜘蛛侠:英雄无归》在法国售出超730万张门票,这是艺术电影难以想象的数字。

在中国,成立于2016年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也旨在为艺术电影提供相对独立的市场竞争环境。截至2019年6月,全国艺联的加盟影院已超3300家。

2019年上映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作为非商业片斩获2.82亿票房成为一大话题。似乎预示着艺术电影同样可以获得商业大成功。票房的火热很大程度归功于前期宣发的成功。

艺术电影在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受“新浪潮”影响的中国电影人在不同的文化语境里前仆后继地创作着更关注生活和人的电影。例如今年上映的《隐入尘烟》,在上映后凭借好口碑让院线延长了放映期,截至9月13日,该片吸引了316.4万人次进入影院,收获1.1亿元票房。

随着戈达尔的辞世,“新浪潮”中的代表性人物均已离开。试图改变世界的戈达尔成功了吗?或许如今的电影世界还没有完全步入他所期望的景象,但电影作为内容产品的魅力在于,它会持续地存在。当后来人翻看戈达尔的作品时,“新浪潮”就将继续散发影响力。

封面图片来源:豆瓣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文化传媒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