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维电影 2022-09-13 21:06:02
近期,影片《隐入尘烟》,在经历50多天的沉寂后,一下子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多天位于日票房前3甲。这无疑是众多影院始料未及的。而在舆论聚焦于对影片本身的探讨之外,影院们很少会思考,为啥这部影片是在上映50天后我们才给予更多的资源:场次和黄金时间?
小艾试图从该片的排片率(黄金时间排片率)、上座率的一些相关数据发现什么。
一般理解,上座率与其场次呈负相关,影院座位市场主体,肯定会依据这两者的变化作出排片调整。但事实上,这种调整不但有限,而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下图是《隐入尘烟》上映以来,其票房、排片占比与上座率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见:在该片上映的绝大部分时段,其排片占比一直处于低位,但上座率处于高位,最高时达到惊人的21.5%。这是什么概念,当大盘的平均上座率不足10%,甚至大部分影片不足5%的背景下,《隐入尘烟》在大火之前的上映的第10天、第30天第45天,影片的上座率分别12.8%、15.4%、20.7%;而我们观察同一时间的其他影片上座率都不过10%。
这说明,我们不少影院并没有发现这部影片的潜力,还只停留在观察绝对票房的惯性思维上。当然,随着影片的大火,影院们还是做了调整,但这种调整明显是被动的。
这样高的上座率和如此少的排片,相比其他影片多得多的排片占比和更低的上座率,反差是明显的。当时,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我们能经常看到有观众吐槽想看这部影片却没有场次。
同样这样的情况一致延续,8月29日-9月4日的数据同样如此。在这周,周票房top5的影片里,《隐入尘烟》的排片占比是最低的,甚至不到《新神榜:杨戬》的一半,但它的上座率却是5部影片中最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隐入尘烟》的周票房位居第三。
在《隐入尘烟》上映60天的时候,拿下了单日票房冠军,该片的排片率也上涨到了17.90%。
或许有人认为《隐入尘烟》这样的情况是个例,毕竟对于这类文艺片,一开始大家都没有看好。但如此高的上座率,其实表明了其具有的观众潜力,难道影院不应该在黄金时段增加场次吗?
推而广之,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影片的上座率,是可以比较场次安排的合理性的。这其实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影院排片中的具体体现。但像这种“影片排片率很高,但是上座率低;或者排片率不高,但是上座率却不低”资源错配的情况并不少见。
以今年2月的6部春节档影片情况来举例分析。在这6部春节档电影中,上座率最高的影片是《熊出没·重返地球》,高达20.90%,但它的排片却仅7.50%,不到《水门桥》排片的1/3,比票房不到6亿的《狙击手》的排片还要低。影片《四海》的上座率为19.00%,在这6部影片中仅次于《熊出没》,但它的排片却仅为4.50%。
可以看出在这6部影片中,影院的排片还是存在一些不合理性。
《熊出没·重返地球》因为是动画电影,从官宣定档起,受到的关注度就没有其它真人电影高。而在上映首日,《熊出没》的排片仅为5.8%,上座率却达到了57.0%。后面几天,排片率虽然是慢慢上涨,但速度还是有些迟缓。《四海》上映首日的排片率为16.5%,但上座率达41.2%,可因为负面口碑快速发酵扩散,后面几天的上座率也明显下滑,只有在2月末的时候,还有些观众愿意去买这部电影的单,上座率有所回升,但那时的排片率已经寥寥了。
一位影城经理告诉小艾:“影院排片还是挺繁琐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根据院线或影管等要求,参考舆情或同行来排片,一旦排好,要调整也不容易。除非发生预想不到的情况或有新的要求,影院做的更多是随大流的一些微调。”
小艾看来,影院排片是市场、资源和多种要求的平衡,要做到精准很难,但影院应该捕捉更多市场信息、因地制宜合理安排资源是根本。
排片多少尤其是黄金时段的排片,能有效带动观众是不言而喻的。而影院排片的目标也是为了能最大程度的获得票房。相比于凭感觉、凭舆论、凭上级或片方要求,看上座率或许更靠谱,因为数据不会说谎。
当然,票房才是最终结果,也是影院考虑的重点。这就是所谓的“按实力说话”。但影院应该考虑的是产出率,就是投入的资源和产出的票房在各部影片中的表现。
投入的资源简单理解就是场次,也就是上座率。它一方面反映了影院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某一影片的观众潜力,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同时也是影院多部影片之间排片是否合理的一大依据。
用大白话说,如果某一影片的上座率一直比较高,影院就应该思考,是否是给这部影片排的场次较少了;而如果某影片上座率比较低,影院也需要自查一下是否排片比较多,可以相应减少一些,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当然,小艾引用的是大盘的数据,具有宏观意义,影院想要排片更合理,不仅仅是需要监测整个大盘的数据,更要把握住自家影院放映情况,琢磨有没有是否没拿捏好观众的偏好。分析一下自家的放映报表也是必做的功课。
其次,影院的注意力不能仅仅着眼于重点影片。当某部重点影片来临的时候,就恨不得把所有场次让给它。再冷门、再“次”的影片也有其受众,当影院全是重口味的重菜,是不是也应该保留一些清淡爽口的小菜。
这里做个简单的数学题。平均来看,某一时段中观看某部影片的观众是一个常量,如果假定有1000个观众,影院排了50场,每场就有20个人看;如果排了200场,每场就只有5个人看。这说明了为什么我们经常能看到重点影片的上座率普遍不高背后的逻辑。
这也从目前一天动辄几十万场的场次,比之前场次要多得多但票房并未成正比增加的事实中得到印证。一部影片给予超过一定程度的资源,其结果就是造成资源的浪费。把这些资源给予有潜力的影片或关停部分场次,才是影院工作的重点,在当下影院更应该做到这一点。而找到这个“一定程度”的过程即谓之“精细化管理”。
(文中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图表由“艾维电影”制作)
文丨艾维电影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113939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