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再读梵高 | 城叔的书单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7-03 14:54:47

“对我来说,这样一个奇特的、狂野的、徜徉在普罗旺斯田野里的男人,不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作为一个人,也是同样伟大的。”

每经记者 唐元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2437319

“痛苦很容易表现。但如何糅合热情和痛苦,来表现人世间的激情、喜悦、壮丽,前无古人,也许也后无来者。”

在英国科幻剧《神秘博士》中,文森特·梵高穿越到2010年巴黎塞纳河畔的奥赛美术馆,看到观众驻足欣赏他的作品,孩子们坐在画作前写生,听到美术馆馆长评价他是“史上最杰出的画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梵高是艺术史上的一个“惊叹号”。

从27岁拿起画笔到37岁自杀身亡,短短10年间,梵高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数量之巨,令人惊叹。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以两天一幅油画的速度持续创作。

然而,梵高短暂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不被理解的“天才”,穷困潦倒的“疯子”,成为贴在这位后印象派“太阳之子”身上挥之不去的标签。

“如果我的画都卖不出去,那我也实在无能为力了。但总有一天,这些画会比我买得起的颜料更有价值,比我的生命更有价值。”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梵高写下如此心酸的“预言”。

一百多年过去,梵高的作品仍源源不断带给我们感动和震颤,人们也一次又一次试图读懂他充满矛盾和孤独的一生。

正如《神秘博士》中奥赛美术馆馆长所言:“对我来说,这样一个奇特的、狂野的、徜徉在普罗旺斯田野里的男人,不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作为一个人,也是同样伟大的。”

“向日葵是我的”

1888年,怀揣找到“一个燃烧着炽热太阳的地方”的希望,梵高从巴黎来到阿尔勒,15个月时间完成约200幅画作,是他一生中最具创造力的时光。

这座位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南方小城,之于梵高来说是一个“有能力做出一番成就”的地方。虽然彼时梵高的孤独和彷徨不被世人所理解与接受,但多年后,正是这段时期的画作,让梵高得到诸多赞誉。

对梵高来说,阿尔勒周边的乡村,是他“工作室”的延伸。喜欢在户外风景中工作的他,看到万物明朗的春天,他的调色板也因这里灿烂阳光下的强烈色彩而改变。

在《南方工作室》一书中,作者马丁·贝利沿着梵高的足迹,详细调查了梵高从来到阿尔勒到搬去圣雷米精神病院的444天。寻觅的同时,作者也抛出一个严肃的探讨谜题:究竟是什么令一位如此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走向自我毁灭?

作者:[英]马丁·贝利,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2月

克劳德·莫奈也曾直言不讳地说:“一个这样热爱鲜花和阳光的人,一个能够完美地描绘它们的人,他又如何能做到如此不快乐?”

梵高对花的热爱向来被大众熟知,他曾将自己与其他同样将花作为主题的两位法国艺术家进行比较:“牡丹是让南的,蜀葵是科斯特的,而向日葵是我的。”

除了有名的向日葵,梵高最先被南方小镇里花朵盛开的果园所治愈。在梵高写给提奥的信中,他这样描述:“太阳照耀了所有的白花,一切是如此美丽!在这一片白皙中还有十分抢眼的黄色,带着蓝色和紫丁香色,而天空是又白又蓝。”

受日本版画影响,梵高期待自己以果园为主题的画作,有机会售卖和与人交换,也能够为自己的生计找寻一丝出路。在此期间,因为意识到鲜花生命的短暂,他开始以一种疯狂的速度作画,其间还曾写信给提奥,恳请赶紧寄一些颜料和画布过来,“我有一幅新的果园要给你,果园开花的季节是十分短暂的,而且你知道,这是那种令所有人都开心的主题。”

这种近乎焦躁和狂热的创作热情,大约持续了四周,共完成15幅画,其中《粉红桃树》最能反应他当时的状态,画面中花团轻如云朵,细如羽毛,精妙的落笔与纯粹的色彩,为梵高的后印象派画风奠定了基础。

果园系列,之于梵高,象征着他来到南部小镇后生命的重生,而他对于南部的新生活,对于未来,心中充满了热忱。

梵高在阿尔勒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明亮的果园系列过于美好而璀璨,从欢欣到生命最终失控的转变,让人不免叹息。

“艺术家的工作室”

春日花期短暂,日复一日的高产,也让梵高的身体疲惫不堪。夏日的麦田变得越来越焦热,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于这片大自然的喜爱。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待在同一个地方,我将看遍四季更迭,在春天见到同一片果园,在夏天见到同一片麦地。”

在与刚来阿尔勒时入住的卡雷尔旅馆老板发生争执后,梵高租了一整栋有四个房间的房子,也就是后来世人所熟知的“黄房子”。而那幅著名的画作《阿尔勒的卧室》,画的便是梵高当时的房间住所。

穷困潦倒的梵高想把它打造成“艺术家的工作室”,并邀请众多画家来此以照应彼此生计。经过三番五次的邀请,好友保罗·高更终于到访。“艺术家的工作室”有了除梵高外的第二人,这段时间,梵高与高更在画作上的灵魂碰撞,也让他感到无比的快乐。

梵高在这里“捕捉”了许多秋天的树叶,著名的《夕阳下的播种者》也创作于这个时期。梵高如此描述这幅画的色彩:“硕大的柠檬黄色的圆盘是太阳。黄绿色的天空上有粉红色的云。田野是紫色的,播种者和树是普鲁士蓝的。”而落日与播种者在一起,象征着死亡与再生的轮回。

在描写梵高事迹的诸多书本里,《梵高》图像小说是较为独特的一本,荷兰漫画家芭芭拉·施托克以“对梵高搬往阿尔勒的故事作活泼而忧伤的记录”的方式,将梵高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呈现给大众。

作者:[荷]芭芭拉·施托克,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在提奥看来“与外人并不好相处”的梵高,不出意外地与高更在某些艺术领域看法上有了争执,梵高总是难以妥协也总是很固执,高更比梵高年长五岁,自信满满。二人性格迥异,高更最终选择离开。

在《梵高》图像小说中,充分展现了二人的相处模式。用明朗亮丽的颜色以及空中飘满落叶的背景底色,展现好友重逢的场景;争吵过程中,漫画则重点对二人神态、衣着以及思维等用漫画的形式进行了描绘:上身裸露、棕色头发的是梵高,衣着得体、留着整齐胡子的是高更。在二人争执时,梵高头脑的背景底色以黑色颗粒打底,而高更的刻画则更为精妙,漫画家以“溢出口水”的画面刻画了高更的强烈反击,“闭嘴!拜托你有完没完啊?”

一个是赤忱、善良、忠于自我的梵高,一个是并未想在此久留的高更,各有所梦,各有所求。

高更离开后,便发生割耳事件,梵高开始饱受病痛折磨,并时常出现幻觉,邻居们写了请愿信给市长,将梵高困禁于黄房子内。世人的不理解,对梵高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日后压垮他的“稻草”之一。

“我们将会拖犁前行”

在梵高的世界里,他始终坚守着这样的信念:一个艺术家,必须在他的作品里加入个性和感受,而不是为了容易卖掉。穷困潦倒时,弟弟提奥始终无条件并且耐心地给予梵高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在黄房子中,梵高的病情不时会发作,后来去到位于圣雷米的疗养院,依然坚持创作。

病情不断复发间隙,他给提奥写信说道,“我们不是不死之躯,也不是百毒不侵,所以我得病也是再公平不过的了。”

在疗养院的梵高,试着画一些安慰自己的画,让自己感到愉快,因为只有当他站在画架前时,他才能感觉自己还活着。

健康每况愈下的他,坚持给提奥写信,“我希望你将拥有的家庭之于你就像大自然之于我一样。我没有妻小,孑然一身,当我看着麦穗,松枝和草叶片时,却感到无比安心。当我来到郊外作画,我就能感觉到联系我们所有人的共同之处。”

此后,提奥与妻子约翰娜的孩子出生,提奥用了梵高的名字为孩子取名为文森特·威廉,“我们希望他未来可以像你一样坚毅不拔,勇敢无畏。”

如今,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馆藏有梵高的200多幅画作以及1000多张手稿(其中有580幅用于展览),十几本复印画集,4本画稿以及750多封书信。“伟大的博物馆”系列《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一书,记录了梵高画作如何经历时代风雨并保存下来。

作者:[意]保拉·拉佩里 编著,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6月

作为家中的长兄,梵高生前始终指引着最小的弟弟走向艺术鉴赏之路,鼓励他依照自己的想法来欣赏艺术,他曾在一封信上这样写道,“说到底,我不能保证我的画可以完全偿还给你给我的钱。但我相信当有一天它们值那个价钱的时候,其中有一半是属于你的创作,因为这些画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完成的。”

而提奥面对一个看似个性强烈的兄长,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受虐式地承受”,而是出自一颗真诚奉献的心。

这样真诚的心,也感染着提奥的妻子约翰娜。提奥去世后,约翰娜不仅将提奥的墓地迁到梵高的坟墓旁边,还完整出版了梵高给提奥写的书信,虽然后者更多与生计和经济问题相关,但对于后人了解梵高也有着重要作用。

毋庸置疑,梵高是幸运的,提奥生前由于受到诸多艺术家画作的熏陶,在艺术品收藏领域颇受尊重,因此在梵高博物馆现代艺术收藏方面,提奥也算得上是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1999年夏天,梵高博物馆还举办了大型展览——“画商、收藏家、文森特·梵高的弟弟:提奥·梵高”。

正如提奥曾对梵高所说:“我们将会拖犁前行,直到动不了为止。届时我们会带着惊艳之情凝视雏菊、刚犁好的土块、春天的新芽、静谧清朗的夏季蓝天、秋天的厚厚层云、冬天的枯树,还有太阳、月亮和星星。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是属于我们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