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22-03-05 10:32:04
每经编辑|杜宇
据青年报日前消息,“35岁以上的中青年正值壮年,我们不能浪费宝贵的人力资源。”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胡卫特别关注中青年的就业问题,胡卫告诉记者,在就业市场上,多数单位将35岁作为招聘红线,40岁及以上骨干被一刀切、边缘化的情况也时有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现象极为普遍。他提出35岁以上的中青年是国家进步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支持国家三胎政策,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关键力量。但现在的就业环境却对这个群体不是很友好。他建议多措并举,提出了包括修订相关劳动法规、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支持中年人才职能转型、鼓励中年人才返乡建设等多个金点子。甚至还鼓励三四线城市地方政府出台“倦鸟归巢”的人才回流计划。
据央广网官方微博3月5日消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胡卫于近日在《做客央广网》栏目中表示,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单位将35岁作为招聘红线,40岁及以上骨干被一刀切、边缘化的情况也时有出现。胡卫建议,修订相关劳动法规,要求用工企业不得将年龄作为招聘、晋升或辞退的红线,并在各类企业中保证一定的40岁及以上人员比例。
35岁到45岁,正是一个人年富力壮之时。此时,经过多年职场的摸爬滚打,他们有经验有体力,正是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期,将这个年龄段的他们排挤在求职门槛外,既不科学也不公平,而且造成了人才浪费。更何况,这个年龄的人上有老,下有小,一旦求职无门,不仅影响自身发展,还会影响家庭稳定,继而影响社会稳定。
企业用人本该任人唯贤,而不能任人唯年轻。要打破“35岁门槛”,离不开多管齐下、合力共为。政府部门要唯才是举,加强引导和规划,如全国政协委员胡卫所提出的,可探索“倦鸟归巢”人才回流计划,鼓励人才返乡建设等;法律法规要对年龄歧视说不,进一步完善立法,推动整个社会观念更新;用人市场应回归理性,要根据岗位需要来招聘人才,而不是光看性别、年龄之类的外在标签。与此同时,处在35岁的人群,也应加强自身学习,以实力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只要肯干实干能干,40岁也依旧是“当打之年”。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合力打破35岁的“玻璃门”,选人不拘一格,用人各尽其能,更好激活人才资源,让就业环境更公平、更友好,让中年人也能拥抱就业的春天。(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胡辉)
该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冲上微博热搜榜。网友纷纷表示:“35岁是人生最黄金的时候”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广网、青年报、公开消息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1004811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