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区域

每经网首页 > 区域 > 正文

两年务实合作 川渝两地以实际成效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1-06 11:59:26

深化合作,已经成为两地的共识。李勇透露,接下来,川渝两地将推动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协同创新、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等深度合作,并倒排时间节点,落实工作计划。

每日经济新闻 王珊    每经编辑 杨欢

Rxjxpnnxwu1641439736968.thumb_head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20420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式迎来两周年,临近“生日”时,收到了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川渝高竹新区管理机构揭牌、《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等系列重磅“礼物”。

如今,川渝两省市以成渝为首,务实合作不断深化,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新机不断涌现,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跑出了后疫情时代中的成渝“加速度”。

两年携手合作 赋能川渝地区一体化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年,川渝多地由竞争向合作转变,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发展实效。

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李勇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三重意义:一是地理位置最合适、建设规模最大、与世界联系频繁,有利于助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二是能够带来全新发展机遇,四川盆地历来都是战略腹地、产业高地和科教重地,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三是承担绿色发展的历史使命,川渝位于长江上游,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应在推进生态文明、优化国土开放空间等方面,构建一个安全的生态格局。

两年来,川渝携手共探改革路径,共觅创新未来。创新,是这片巴蜀大地上最热门的词汇。

川渝高竹新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的一大亮点。2020年12月29日,川渝高竹新区获川渝两省市政府共同批复设立。2021年12月27日,川渝高竹新区管理机构正式运行。这片规划面积262平方公里的土地,规划了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坛同镇部分区域和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大湾镇部分区域。

按规划,川渝高竹新区将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都市近郊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和生态康养旅游带,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现代化城市新区。未来,川渝高竹新区将发挥管理平台公司的作用,赋能川渝地区一体化发展。

李勇对川渝高竹新区印象深刻,他表示,这是全国首个跨省共建新区,也是川渝两地打破行政壁垒、深入探索改革的“试验田”,成渝两地将按照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推进新区建设。

眼下,协同创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热门的话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宪对两江新区的协同创新较为认可,两年来,两江新区积极引进大学、大院、大所及科研人才,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构建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

“目前,两江新区已引进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等40家大学、大院、大所,汇聚了各类高端人才1000余人,已建成院士工作站、实验室等平台81个。”陈宪认为,两江新区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真正发挥着成渝“双核”中的“极核”作用。

在陈宪看来,两江新区的创新氛围,推动了产业链上的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力,促成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型显示产业、工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器械、制药产业、钛合金材料、通用航空装备技术等八个创新联合体。

合作蓝图扩大 协同创新成势见效

回溯两年时光,川渝两地已在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生态共建共保、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领域深度合作。

在重大项目合作方面,2021年川渝合作项目增加到67个,总投资高达1.57万亿元。在协同发展方面,川渝高竹新区用改革办法为创新主体松绑,迸发无限活力。在交通运输建设方面,成资渝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中欧班列“成渝号”驶向欧洲,基础设施一张网已初步形成。

川渝之间的合作蓝图不断扩大,成果不断涌现。李勇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川渝成立了推进工作办公室,两地高层领导十分重视,带队推动相关合作;二是川渝两地干部互派,为切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12月14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在四川宜宾召开。会议提出,2022年川渝两地拟推进重点任务共10个方面46项,拟推进重大项目160个、总投资约2万亿元。

深化合作,已经成为两地的共识。李勇透露,接下来,川渝两地将推动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协同创新、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等深度合作,并倒排时间节点,落实工作计划。比如,两地将共同规划产业发展,在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后,将装备制造打造成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3+4”产业体系,即3个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

成都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两年,不仅是宏大叙事的两年,更是个体深刻感受变化的两年。对于未来的发展,陈宪建议,既要关注中小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打造共生共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也要制定适配的产业政策,应以竞争性产业政策为主、选择性产业政策为辅。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