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百万亿投资机遇如何把握?专家热议“双碳”路径: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推进碳汇和碳金融产品创新

每日经济新闻 2021-12-22 10:03:53

每经记者 张怀水  张蕊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旭 陈星    

5156245197704513536.jpeg

自我国正式宣布“3060”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目标后,全国的低碳发展按下“加速键”。 在“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全面变革,企业如何转型并找到适合自身的低碳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日前,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有专家预测,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大约需投资150万亿到300万亿元。对于行业、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行!

12月20日~24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1第十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周在线上举办。

12月21日下午,分论坛之一的“2021中国企业低碳发展论坛”正式召开,该分论坛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作为支持单位,以“碳中和新局  现实与路径”为主题,汇聚产学研各方智慧,探寻产业绿色转型路径。

本次论坛邀请生态环境领域权威专家、中国知名上市公司、行业协会领导齐聚一堂,共议中国全面绿色转型,聆听各界智慧与最佳实践,探索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商机与企业使命。

2385082236987024384.jpeg


01

政策解读

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资深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有着深入的理解,多次参与国家相关文件的制定,他围绕《实现“双碳”目标 如何发挥碳汇、碳市场作用》的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7407950200666560512.png

精彩观点1:建议制定碳达峰区域梯队

1681969200683258880.png

常纪文在论坛上表示,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在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同时,因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总量居高不下,未来的能源消耗总量和排放总量还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增加。

常纪文认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不尽相同,实现碳达峰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达峰时间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明显的差异性,对此要分别制定碳达峰目标和路线图。

 

1750991402826546176.png

数据来源:wind

常纪文在论坛上表示,未来相对发达地区已达峰与相对落后地区的追赶型达峰会并存,达峰时区域的人均GDP也不尽一致,可通过生态保护补偿、区域援助、中央财政支持和进一步的充分均衡发展来促进或者调节。建议制定碳达峰的区域梯队,实行目标和政策的分类指导。

“各地区的达峰数据(峰值)不一样,碳排放量与产业特点、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不一致,碳达峰的路径和方法也有可能不一样。”常纪文表示,这一过程可能与每个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特点相关,有的能源地区和重化工地区会在相对高位以平台整理的方式达峰。

在常纪文看来,不一定是每个行业、每个区域都能实现碳中和,而是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碳排放与碳吸收的调节与均衡,体现在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碳中和,体现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碳中和。要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分别制定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减碳的目标及路线图。

常纪文认为,在实现碳达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2030年前的碳达峰不是‘碳冲锋’,碳排放增加总量不过4亿吨左右。在发挥强制性减排机制作用的同时,要发挥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把碳排放指标配置到经济效益好的领域。”

7407950200666560512.png

精彩观点2:将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1681969200683258880.png

常纪文在论坛上表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方案,必须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用,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逐步扩大交易行业范围。要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做好与能耗双控制度的衔接。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加强市场机制间的衔接与协调,将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

“碳汇建设和碳交易要全国和地方统筹,不能自行其是。”常纪文表示,当前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并协同加强二氧化碳及工业和农业领域甲烷的控制,促进全社会减碳。

常纪文认为,每个地方的产业定位和区域功能定位是有差异的,每个地方都实现碳中和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应在中央和地方的分级统筹之下统一部署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于流域和城市群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产业集群,在培育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同时,通过碳汇建设、区域协同减排和碳交易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谈及具体的举措,常纪文建议,开展市场交易,要推进配套的监测、登记、交易等工作。发电行业已经率先进入碳市场,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结合国家碳排放清单的编制,生态环境部已重点组织开展了钢铁、水泥、建材、航空、石化、化工、有色、造纸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核查。

4648771971479181312.png

数据来源:wind

“生态环境部已委托有关行业协会,研究提出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进一步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全国碳市场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的作用。”常纪文说。


02

产业管理

“双碳”目标带给产业哪些机遇?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亟需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来做详细解答,为此,我们邀请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做《“双碳”目标下产业的转型及机遇》的主旨演讲。

7407950200666560512.png

精彩观点1:工业碳达峰分三个阶段,2030年后要开启工业脱碳进程

1681969200683258880.png

谈及“双碳”目标下产业低碳转型的总体路径,刘文强表示,从总体上来看,“双碳”目标的实现,要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碳汇等方面着手。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从中央的相关文件来看,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占比2060年预测要达到80%,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

从产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我们的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占了整个工业的一半以上,因此高耗能行业降低碳排放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另外,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要不断降低,“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我们对中国工业的碳达峰路径做了一些研究和测算。”刘文强介绍,预计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20到2025年,部分行业(水泥、钢铁)开始依次达峰,工作重点是要控制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加快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

第二个阶段是2025年到2030年,工业要总体实现达峰,工作重点是推进总体达峰,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第三阶段是从2030年到2060年,要开启工业的脱碳进程,工作重点是全面建设现代绿色低碳工业体系。

“中国产业低碳转型总的要求是要基于我们制造业大国的国情,立足于中国工业在碳减排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是当前工业能耗占比达70%的现实。”刘文强说,实现“双碳”目标,关键在于尽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将“双碳”目标统筹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内。

1691815462430644224.png

图片来源:刘文强演讲

谈及产业低碳转型总的路径,刘文强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控制住高耗能行业的产量。“如果几大高耗能行业的产量控制住,不快速增长,我们碳达峰问题不大,碳排放总量也能控制住。”

从碳中和角度来看,既要从产业结构上进行优化调整,要进一步压缩高耗能产业,大力加快发展新兴的低碳产业,又要加快传统产业低碳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步伐。与此同时,还要对一些特殊行业如氢能行业建立起氢基工业及制氢行业的碳排放。此外,对一些现在还难以找到解决方案的行业,则要考虑加快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示范应用。

7407950200666560512.png

精彩观点2:锂电储能等产业低碳转型有望迎来机遇

1681969200683258880.png

刘文强认为,当前我们的产业转型面临着结构优化和产业链安全的平衡,一方面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还要发扬我们制造业大国的全产业链优势。同时还要规避两个风险:一是制造业占比不能过快下降;二是在当前形势下,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比如一些产业链不能过早外移。

在“双碳”目标下,产业低碳转型面临哪些机遇?刘文强总结了六点。

首先是产业结构变革带来的机遇。从能源角度看,现在提出建立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必然会对电力系统带来很大变化,所以绿色的风电、光伏、水电、氢能等都会加快发展。

第二,“双碳”会带动低碳工程科技的创新。流程制造业要体现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的内涵。比如钢铁工业将来可能会跟化工联产,越来越实现行业的交叉融合。

第三,产业低碳转型将带动资源循环再生。将来资源的循环再生体系会得到发展,将分门别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工业体系。“比如大家现在非常关注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镍、钴等,这些材料将来也要走循环再生的技术路线。”刘文强说。

3917608478147069952.png

图片来源:刘文强演讲

第四个机遇是能源的全面低碳转型。我们目前仍然是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而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趋势下,储能技术、氢能技术正在加速发展,并成为市场高度关注的产业热点,相关产业的商业化前景广阔。

第五个机遇是信息化与绿色化的协同创新发展,利用ICT技术的快速发展来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节能降耗,助力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全面改进能源行业的管理模式,提升能源产业的生态链建设,大大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的生产、储运、消费效率。

第六,“双碳”之下的产业低碳转型急需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刘文强强调,必须重视基础制造工艺的绿色低碳变革。基础制造工艺是制造大国、制造强国的核心技术,我国的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行业的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这些基础工艺量大面广,通用性强,但能源消耗也非常大,怎样实现基础工艺的低碳转型,直接决定了整个制造业的能耗,而这方面我国潜力巨大。

03

金融支持

未来我国将有超过100万亿元的投资涉及绿色发展及“双碳”目标,这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则成为关键。为此,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做《碳交易市场建设与金融产品创新》的主旨演讲。

35223556920145920.png

精彩观点: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 推进碳金融产品创新

1681969200683258880.png

刘锋在论坛演讲时表示,中国近年来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尽管体量仍相对较小,但一些案例显示效果不错,比如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资产证券化等领域。

中国保险业协会统计,2018年至2020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45万亿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支付赔款534亿元,发挥了绿色保险的风险保障功效。

截至2020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于绿色投资的存量规模有5615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40%以上,但仅占2020年末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21.68万亿元的2.6%,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1713840647295528960.png

图片来源:刘锋演讲

在对中国碳市场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刘锋提出了多项建议:第一,确定合理的碳总量控制,逐步增加有偿发放比例;第二,实施行业差异化配额分配,扩大温室气体覆盖范围;第三,建设国际化碳交易体系,为对接全球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推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第五,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丰富碳价格传输机制;第六,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企业碳数据库,为推动合理的碳价提供依据。


04

先行示范

碳中和的目标明确,如何寻找到更好的实现路径?我们想要听听先行者们的成功经验。为此,我们邀请了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刘迁做圆桌对话的主题分享,并邀请蓝晓科技董事长高月静做主旨演讲。

7407950200666560512.png

样本1:成都生态系统碳汇超200万吨

1681969200683258880.png

刘迁介绍,2020年以来,成都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启动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经济实现绿色复苏,公园城市加快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刘迁介绍,成都市全面划定66个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五大现代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在碳汇方面,成都全域增绿行动深入实施,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森林覆盖率达40.2%,生态系统碳汇超200万吨。

刘迁表示,要坚持把绿色作为城市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永续动能,规划建设绿色生产体系、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绿色供应链体系,提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新经济特色新赛道,推动碳中和产业建圈强链,高标准建设天府永兴实验室,做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7407950200666560512.png

样本2:通过吸附分离技术,实现治污与经济、社会效益协调

1681969200683258880.png

高月静在做主旨演讲时表示,在绿色能源、金属资源等领域,吸附分离技术已经凭借其应用广泛、持续创新的优势,参与到下游众多应用方向中。

在绿色能源方面,光伏领域会用到蓝晓科技提供的多晶硅纯化除硼树脂,以及组件制造超纯水、废水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等。

在新能源金属方面,碳中和的本质是能源结构的转变和优化,无论是供能端的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还是用能端的电气化进程加速,背后都离不开电池作为储存介质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电池技术需要用到的锂、钴、镍、钒等新能源金属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与之相应,湿法冶金领域是吸附分离材料最经典的应用场景。

“另外,在化工、煤炭、电子等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领域,由于挥发性有机物以传统的焚烧或热力氧化技术处理时,最终还是形成二氧化碳排向大气,是比较重要的碳排放来源。蓝晓科技向市场推出了挥发性有机物吸附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在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回收了有价值的原料及溶剂等。”高月静表示,整体看来,通过吸附分离技术进行污染物控制的同时,可以达到富集、回收和综合利用的目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05

行业交锋

在此次论坛题为“碳中和来了,中国企业准备好了吗?”的圆桌论坛环节,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科融环境董事长毛军亮,首创环保董事会秘书、总法律顾问邵丽,通威股份光伏事业部总裁陈星宇,隆基股份品牌总经理、隆基股份全球市场负责人霍焱等多位碳中和领域研究专家和行业大咖展开了热烈讨论。

7407950200666560512.png

精彩观点1:围绕“双碳”将形成一系列中小企业集聚在大企业周围的生态链

1681969200683258880.png

马辉在论坛上表示,与低碳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产业是新能源和绿色环保,而这两个产业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预期未来这两个产业在生态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

对于当前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刘科表示,我们需要告别过去高耗能、碳排放量高的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来倒逼经济的转型升级。未来,围绕着“双碳”的大企业和巨头,将会有一系列中小企业集聚在周围,形成生态链,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机会。

那么,对各类企业特别是环保企业来说,会有怎样的发展机会?

对此,毛军亮分析,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对企业来说,要实现低碳战略转型,在这一过程中,环保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商机。

邵丽认为,在“双碳”目标推动下,环保产业正在加快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发展阶段,逐步向绿色循环发展演进,产业格局正在深刻重塑。未来环保行业的价值将从污染治理到资源能源利用转化,数字化革命将使单点的治理向万物互联的智慧环保迈进。从发展周期来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未来将是高效的运营服务解决方案的专业化时代。

7407950200666560512.png

精彩观点2:峰谷电价差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十多倍,传统储电技术需要“转换赛道”

1681969200683258880.png

对新能源产业来说,“双碳”目标的提出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机遇。

霍焱在圆桌论坛上表示,“3060”目标提出后,对整个光伏行业是一个巨大利好。根据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测算,到2060年我国新能源的装机量需要达到差不多每年1000亿兆瓦,而2021年全球光伏行业的装机量约在150亿兆瓦左右。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意味着未来光伏行业每年都可以达到50%~60%甚至更高的持续增长,还可以带动不少相关产业,如硅料供应等。

陈星宇结合企业实践经验表示,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在未来的能源转型中将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之后,风电和太阳能都进入平价时代,所谓平价指的就是和当地的燃煤电价完全处于一个水平,甚至还低于燃煤电价。在一些省份,光伏上网的电价甚至可以低于当地的水电价格。

“双碳”目标的提出必然为企业带来发展机遇,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中的挑战也必须被正视。

刘科认为,当前发展可再生能源还存在一些瓶颈,比如说,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已经比较低,但储电成本还偏高,代表储电成本的峰谷电价差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十多倍,这意味着传统的储电技术需要“转换赛道”。

刘科分析,大家期待比较高的氢能,其全生命周期还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很多地方一窝蜂上“氢能产业园”的现象,需要加以关注,因为目前全球范围内依靠氢能赚钱的案例还不多。

刘科强调,从当前情况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能操之过急,政策上设定的目标是争取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并不是要毕其功于一役;碳达峰、碳中和也不等于“零碳”,自然界也不可能存在零碳的状态,一些地方打出“零碳”的概念并不科学。

刘科指出,中国这些年来碳排放的增长,主要有几个关键因素,一是中国的煤消耗量提升,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为全世界提供制造业产品的结果,这意味着我们的碳排放很大程度上是为各国承担的;二是经济增长中,基建和房地产起到了拉动作用。

刘科还分析,目前欧洲碳市场排放价格大约是我国的8~9倍,未来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国的碳市场价格还要提升,否则就会导致企业情愿交钱也不愿降低碳排放的情况,这需要引起各个企业重视。


06

风险报告

7407950200666560512.png

A股上市公司环境风险报告出炉:涉及超700家上市公司

1681969200683258880.png

企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在论坛期间,针对企业的环境表现,每日经济新闻发布了《A股上市公司环境风险报告(2020~2021)》,报告显示,2020年9月~2021年9月,4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705家暴露环境风险,积累超2000条环保处罚,被行政处罚金额累计近3亿元。

报告显示,705家上市公司中,单家上市公司最高累计罚款金额超2000万元,最高单笔罚款金额则达1326.1万元。

而在处罚金额外,环境类风险事件对上市公司而言,或会产生股价波动、税收优惠消失、融资成本提升等一系列影响。

今日(12月22日),作为2021第十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周分论坛的2021中国品质消费创新发展论坛、2021中国医药健康资本论坛举行。点击阅读原文,观看2021第十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周更多直播盛况。

8226730262613558272.jpeg

记者:张怀水 张蕊 李可愚

编辑:陈旭 陈星

视觉:帅灵茜

排版:陈星 马原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自我国正式宣布“3060”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目标后,全国的低碳发展按下“加速键”。在“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全面变革,企业如何转型并找到适合自身的低碳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日前,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有专家预测,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大约需投资150万亿到300万亿元。对于行业、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行! 12月20日~24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1第十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周在线上举办。 12月21日下午,分论坛之一的“2021中国企业低碳发展论坛”正式召开,该分论坛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作为支持单位,以“碳中和新局现实与路径”为主题,汇聚产学研各方智慧,探寻产业绿色转型路径。 本次论坛邀请生态环境领域权威专家、中国知名上市公司、行业协会领导齐聚一堂,共议中国全面绿色转型,聆听各界智慧与最佳实践,探索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商机与企业使命。 01 政策解读 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资深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有着深入的理解,多次参与国家相关文件的制定,他围绕《实现“双碳”目标如何发挥碳汇、碳市场作用》的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精彩观点1:建议制定碳达峰区域梯队 常纪文在论坛上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在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同时,因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总量居高不下,未来的能源消耗总量和排放总量还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增加。 常纪文认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不尽相同,实现碳达峰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达峰时间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明显的差异性,对此要分别制定碳达峰目标和路线图。 数据来源:wind 常纪文在论坛上表示,未来相对发达地区已达峰与相对落后地区的追赶型达峰会并存,达峰时区域的人均GDP也不尽一致,可通过生态保护补偿、区域援助、中央财政支持和进一步的充分均衡发展来促进或者调节。建议制定碳达峰的区域梯队,实行目标和政策的分类指导。 “各地区的达峰数据(峰值)不一样,碳排放量与产业特点、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不一致,碳达峰的路径和方法也有可能不一样。”常纪文表示,这一过程可能与每个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特点相关,有的能源地区和重化工地区会在相对高位以平台整理的方式达峰。 在常纪文看来,不一定是每个行业、每个区域都能实现碳中和,而是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碳排放与碳吸收的调节与均衡,体现在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碳中和,体现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碳中和。要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分别制定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减碳的目标及路线图。 常纪文认为,在实现碳达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2030年前的碳达峰不是‘碳冲锋’,碳排放增加总量不过4亿吨左右。在发挥强制性减排机制作用的同时,要发挥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把碳排放指标配置到经济效益好的领域。” 精彩观点2:将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常纪文在论坛上表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方案,必须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用,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逐步扩大交易行业范围。要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做好与能耗双控制度的衔接。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加强市场机制间的衔接与协调,将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 “碳汇建设和碳交易要全国和地方统筹,不能自行其是。”常纪文表示,当前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并协同加强二氧化碳及工业和农业领域甲烷的控制,促进全社会减碳。 常纪文认为,每个地方的产业定位和区域功能定位是有差异的,每个地方都实现碳中和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应在中央和地方的分级统筹之下统一部署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于流域和城市群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产业集群,在培育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同时,通过碳汇建设、区域协同减排和碳交易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谈及具体的举措,常纪文建议,开展市场交易,要推进配套的监测、登记、交易等工作。发电行业已经率先进入碳市场,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结合国家碳排放清单的编制,生态环境部已重点组织开展了钢铁、水泥、建材、航空、石化、化工、有色、造纸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核查。 数据来源:wind “生态环境部已委托有关行业协会,研究提出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进一步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全国碳市场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的作用。”常纪文说。 02 产业管理 “双碳”目标带给产业哪些机遇?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亟需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来做详细解答,为此,我们邀请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做《“双碳”目标下产业的转型及机遇》的主旨演讲。 精彩观点1:工业碳达峰分三个阶段,2030年后要开启工业脱碳进程 谈及“双碳”目标下产业低碳转型的总体路径,刘文强表示,从总体上来看,“双碳”目标的实现,要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碳汇等方面着手。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从中央的相关文件来看,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占比2060年预测要达到80%,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 从产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我们的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占了整个工业的一半以上,因此高耗能行业降低碳排放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另外,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要不断降低,“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我们对中国工业的碳达峰路径做了一些研究和测算。”刘文强介绍,预计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20到2025年,部分行业(水泥、钢铁)开始依次达峰,工作重点是要控制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加快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 第二个阶段是2025年到2030年,工业要总体实现达峰,工作重点是推进总体达峰,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第三阶段是从2030年到2060年,要开启工业的脱碳进程,工作重点是全面建设现代绿色低碳工业体系。 “中国产业低碳转型总的要求是要基于我们制造业大国的国情,立足于中国工业在碳减排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是当前工业能耗占比达70%的现实。”刘文强说,实现“双碳”目标,关键在于尽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将“双碳”目标统筹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内。 图片来源:刘文强演讲 谈及产业低碳转型总的路径,刘文强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控制住高耗能行业的产量。“如果几大高耗能行业的产量控制住,不快速增长,我们碳达峰问题不大,碳排放总量也能控制住。” 从碳中和角度来看,既要从产业结构上进行优化调整,要进一步压缩高耗能产业,大力加快发展新兴的低碳产业,又要加快传统产业低碳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步伐。与此同时,还要对一些特殊行业如氢能行业建立起氢基工业及制氢行业的碳排放。此外,对一些现在还难以找到解决方案的行业,则要考虑加快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示范应用。 精彩观点2:锂电储能等产业低碳转型有望迎来机遇 刘文强认为,当前我们的产业转型面临着结构优化和产业链安全的平衡,一方面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还要发扬我们制造业大国的全产业链优势。同时还要规避两个风险:一是制造业占比不能过快下降;二是在当前形势下,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比如一些产业链不能过早外移。 在“双碳”目标下,产业低碳转型面临哪些机遇?刘文强总结了六点。 首先是产业结构变革带来的机遇。从能源角度看,现在提出建立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必然会对电力系统带来很大变化,所以绿色的风电、光伏、水电、氢能等都会加快发展。 第二,“双碳”会带动低碳工程科技的创新。流程制造业要体现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的内涵。比如钢铁工业将来可能会跟化工联产,越来越实现行业的交叉融合。 第三,产业低碳转型将带动资源循环再生。将来资源的循环再生体系会得到发展,将分门别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工业体系。“比如大家现在非常关注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镍、钴等,这些材料将来也要走循环再生的技术路线。”刘文强说。 图片来源:刘文强演讲 第四个机遇是能源的全面低碳转型。我们目前仍然是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而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趋势下,储能技术、氢能技术正在加速发展,并成为市场高度关注的产业热点,相关产业的商业化前景广阔。 第五个机遇是信息化与绿色化的协同创新发展,利用ICT技术的快速发展来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节能降耗,助力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全面改进能源行业的管理模式,提升能源产业的生态链建设,大大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的生产、储运、消费效率。 第六,“双碳”之下的产业低碳转型急需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刘文强强调,必须重视基础制造工艺的绿色低碳变革。基础制造工艺是制造大国、制造强国的核心技术,我国的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行业的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这些基础工艺量大面广,通用性强,但能源消耗也非常大,怎样实现基础工艺的低碳转型,直接决定了整个制造业的能耗,而这方面我国潜力巨大。 03 金融支持 未来我国将有超过100万亿元的投资涉及绿色发展及“双碳”目标,这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则成为关键。为此,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做《碳交易市场建设与金融产品创新》的主旨演讲。 精彩观点: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推进碳金融产品创新 刘锋在论坛演讲时表示,中国近年来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尽管体量仍相对较小,但一些案例显示效果不错,比如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资产证券化等领域。 中国保险业协会统计,2018年至2020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45万亿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支付赔款534亿元,发挥了绿色保险的风险保障功效。 截至2020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于绿色投资的存量规模有5615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40%以上,但仅占2020年末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21.68万亿元的2.6%,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图片来源:刘锋演讲 在对中国碳市场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刘锋提出了多项建议:第一,确定合理的碳总量控制,逐步增加有偿发放比例;第二,实施行业差异化配额分配,扩大温室气体覆盖范围;第三,建设国际化碳交易体系,为对接全球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推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第五,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丰富碳价格传输机制;第六,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企业碳数据库,为推动合理的碳价提供依据。 04 先行示范 碳中和的目标明确,如何寻找到更好的实现路径?我们想要听听先行者们的成功经验。为此,我们邀请了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刘迁做圆桌对话的主题分享,并邀请蓝晓科技董事长高月静做主旨演讲。 样本1:成都生态系统碳汇超200万吨 刘迁介绍,2020年以来,成都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启动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经济实现绿色复苏,公园城市加快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刘迁介绍,成都市全面划定66个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五大现代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在碳汇方面,成都全域增绿行动深入实施,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森林覆盖率达40.2%,生态系统碳汇超200万吨。 刘迁表示,要坚持把绿色作为城市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永续动能,规划建设绿色生产体系、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绿色供应链体系,提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新经济特色新赛道,推动碳中和产业建圈强链,高标准建设天府永兴实验室,做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样本2:通过吸附分离技术,实现治污与经济、社会效益协调 高月静在做主旨演讲时表示,在绿色能源、金属资源等领域,吸附分离技术已经凭借其应用广泛、持续创新的优势,参与到下游众多应用方向中。 在绿色能源方面,光伏领域会用到蓝晓科技提供的多晶硅纯化除硼树脂,以及组件制造超纯水、废水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等。 在新能源金属方面,碳中和的本质是能源结构的转变和优化,无论是供能端的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还是用能端的电气化进程加速,背后都离不开电池作为储存介质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电池技术需要用到的锂、钴、镍、钒等新能源金属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与之相应,湿法冶金领域是吸附分离材料最经典的应用场景。 “另外,在化工、煤炭、电子等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领域,由于挥发性有机物以传统的焚烧或热力氧化技术处理时,最终还是形成二氧化碳排向大气,是比较重要的碳排放来源。蓝晓科技向市场推出了挥发性有机物吸附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在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回收了有价值的原料及溶剂等。”高月静表示,整体看来,通过吸附分离技术进行污染物控制的同时,可以达到富集、回收和综合利用的目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05 行业交锋 在此次论坛题为“碳中和来了,中国企业准备好了吗?”的圆桌论坛环节,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科融环境董事长毛军亮,首创环保董事会秘书、总法律顾问邵丽,通威股份光伏事业部总裁陈星宇,隆基股份品牌总经理、隆基股份全球市场负责人霍焱等多位碳中和领域研究专家和行业大咖展开了热烈讨论。 精彩观点1:围绕“双碳”将形成一系列中小企业集聚在大企业周围的生态链 马辉在论坛上表示,与低碳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产业是新能源和绿色环保,而这两个产业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预期未来这两个产业在生态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 对于当前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刘科表示,我们需要告别过去高耗能、碳排放量高的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来倒逼经济的转型升级。未来,围绕着“双碳”的大企业和巨头,将会有一系列中小企业集聚在周围,形成生态链,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机会。 那么,对各类企业特别是环保企业来说,会有怎样的发展机会? 对此,毛军亮分析,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对企业来说,要实现低碳战略转型,在这一过程中,环保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商机。 邵丽认为,在“双碳”目标推动下,环保产业正在加快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发展阶段,逐步向绿色循环发展演进,产业格局正在深刻重塑。未来环保行业的价值将从污染治理到资源能源利用转化,数字化革命将使单点的治理向万物互联的智慧环保迈进。从发展周期来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未来将是高效的运营服务解决方案的专业化时代。 精彩观点2:峰谷电价差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十多倍,传统储电技术需要“转换赛道” 对新能源产业来说,“双碳”目标的提出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机遇。 霍焱在圆桌论坛上表示,“3060”目标提出后,对整个光伏行业是一个巨大利好。根据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测算,到2060年我国新能源的装机量需要达到差不多每年1000亿兆瓦,而2021年全球光伏行业的装机量约在150亿兆瓦左右。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意味着未来光伏行业每年都可以达到50%~60%甚至更高的持续增长,还可以带动不少相关产业,如硅料供应等。 陈星宇结合企业实践经验表示,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在未来的能源转型中将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之后,风电和太阳能都进入平价时代,所谓平价指的就是和当地的燃煤电价完全处于一个水平,甚至还低于燃煤电价。在一些省份,光伏上网的电价甚至可以低于当地的水电价格。 “双碳”目标的提出必然为企业带来发展机遇,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中的挑战也必须被正视。 刘科认为,当前发展可再生能源还存在一些瓶颈,比如说,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已经比较低,但储电成本还偏高,代表储电成本的峰谷电价差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十多倍,这意味着传统的储电技术需要“转换赛道”。 刘科分析,大家期待比较高的氢能,其全生命周期还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很多地方一窝蜂上“氢能产业园”的现象,需要加以关注,因为目前全球范围内依靠氢能赚钱的案例还不多。 刘科强调,从当前情况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能操之过急,政策上设定的目标是争取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并不是要毕其功于一役;碳达峰、碳中和也不等于“零碳”,自然界也不可能存在零碳的状态,一些地方打出“零碳”的概念并不科学。 刘科指出,中国这些年来碳排放的增长,主要有几个关键因素,一是中国的煤消耗量提升,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为全世界提供制造业产品的结果,这意味着我们的碳排放很大程度上是为各国承担的;二是经济增长中,基建和房地产起到了拉动作用。 刘科还分析,目前欧洲碳市场排放价格大约是我国的8~9倍,未来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国的碳市场价格还要提升,否则就会导致企业情愿交钱也不愿降低碳排放的情况,这需要引起各个企业重视。 06 风险报告 A股上市公司环境风险报告出炉:涉及超700家上市公司 企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在论坛期间,针对企业的环境表现,每日经济新闻发布了《A股上市公司环境风险报告(2020~2021)》,报告显示,2020年9月~2021年9月,4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705家暴露环境风险,积累超2000条环保处罚,被行政处罚金额累计近3亿元。 报告显示,705家上市公司中,单家上市公司最高累计罚款金额超2000万元,最高单笔罚款金额则达1326.1万元。 而在处罚金额外,环境类风险事件对上市公司而言,或会产生股价波动、税收优惠消失、融资成本提升等一系列影响。 今日(12月22日),作为2021第十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周分论坛的2021中国品质消费创新发展论坛、2021中国医药健康资本论坛举行。点击阅读原文,观看2021第十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周更多直播盛况。 记者:张怀水张蕊李可愚 编辑:陈旭陈星 视觉:帅灵茜 排版:陈星马原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