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海上畲乡立涛头 农行浙江省分行助力海鲜出国门

每日经济新闻 2021-11-02 22:35:30

一路向东,走进东海之滨的花鼓漫岛,海天连线之间,几千亩海塘映入眼帘。整齐划一的“小康楼”,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中国唯一的“海上畲乡”——浙江涛头村。

“九成以上村民都从事海产养殖,涛头已连续两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我们的青蟹还在海外安了家。”村书记林后宜一脸自豪。

从当年的“一穷二白”,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再到如今走出国门的“明星村”,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涛头村孜孜不倦的突破求新,也离不开金融力量的倾情助力。

潮起东海。1997年“种改养”的大胆试水,正式掀开了涛头村的改革序幕。谈到当年超强台风的破坏力,村民们至今还是记忆犹新。全县赖以为生的农田高度盐碱化,靠什么吃饭?出路在哪里?

大胆敢闯的涛头人果断转型,在全县率先发展水产养殖,灾后第一年就走出了困境。

“我们村现在的业务基本上都在农行。”林后宜说:“农行并不是进入涛头最早的金融机构,但农行到村里走得多,服务态度好、贷款利率优惠,村里和村民都看在眼里。”

涛头村与农行的携手“情缘”始于2009年,农行三门县支行批量授信400万元支持村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2013年,涛头村成为三门农行首家农村金融自治村。自此,合作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林后宜介绍,随着推行“立体混养”,蛏子、小白虾、雪蛤、青蟹等,形成了涛头完整的养殖产业链,小海鲜品牌越打越响。然而人多地少,村里海塘供不应求,养殖成本也水涨船高。

他算了一笔账,一口25亩的养殖塘,每年光塘租费就要近50万,购苗种20来万,饵料10来万,这些投入都要前期付出去,而收入却要到年底。因此,养殖户对资金的需求很大。

近年来,农行金融服务全力支持涛头村发展。从购买青蟹苗、饵料,到养殖、销售整个产业链,从上游的养殖户到下游的销售户,从村民互保到担保公司再到信用贷款,农行贷款方式越来越活,速度越来越快,利率越来越优,农行愈发走进了村民心里。

“我们对农行的感情很不一样,在2014年整个涛头村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农行站了出来。”林后宜动情说道。

对此,村民林后招感触也很深。2014年,雪蛤市场遇冷,价格严重下跌,村民们都亏了本。农行及时给他发放了20万元信用贷款,很多村民和林后招一样,因为农行帮扶熬过了“寒冬”。

“得到农行贷款支持,我们走出国门做规模养殖的底气和信心更加足了。”林后宜说,2016年,涛头村启动“跨国养殖”的二次创业,把青蟹基地建到了马来西亚、莫桑比克等国,把小海鲜端到了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外国餐桌上,海外版图不断扩大。

涛头村一路乘风踏浪,农行也紧随其后。

当时,到国外做规模养殖在浙江都是首例。三门县支行第一时间为走出国门的农户每户发放贷款50万元左右,推出的“青蟹贷”更是成为蟹农蟹商首选,目前农行已在涛头村累计发放贷款近亿元。

山与海的相会,金融与产业的交融,带来了富裕与幸福。

对涛头村的百姓来说,如今的小日子像小海鲜一样鲜甜。2020年,村渔业养殖收入近2亿元,村集体收入超13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6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搬进了“小康楼”。“旅游火了,还能开民宿,小海鲜会越卖越好。”对于未来,每个人都满怀憧憬。文/夏水夫 濮天宇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