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专访远景零碳业务总经理孙捷:中国很快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管理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9-05 13:23:34

◎远景零碳业务总经理孙捷认为,实现“碳中和”目前有几大难题:首先是准确、实时地摸清碳排;其次是摸清后如何设定目标并持续跟踪,比如工厂屋顶安装了光伏板,如何跟踪光伏板发了多少电、节约了多少电费、降低了多少碳排放;最后是如何购买绿电或绿证完成“零碳闭环”。这一系列技术难点都需要用物联网和数字化的方式去突破。

◎孙捷表示,从遇到的案例来看,现在很多企业的痛点是想做“碳中和”,但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方法论,也不知道用什么工具。

每经记者 舒冬妮    每经编辑 张海妮    

9月7日,以“数字助力 绿色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将在成都举办。届时,多位院士、专家学者、企业机构代表等将围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生活等关键词发表演讲,进行圆桌对话。

“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国家之一,在3060碳中和目标下,很多企业都开始规划做碳管理,中国很快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管理市场。”孙捷说。

8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远景科技集团(下称“远景”)零碳业务总经理、远景智能副总裁孙捷。孙捷从可再生能源行业深度参与者的角度分享了数字化在“碳中和”中扮演着贯穿始终的重要角色,他提到,目前企业在“碳中和”实践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方法论和数字化工具。

远景科技集团零碳业务总经理、远景智能副总裁孙捷。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谈数字碳中和:数字化手段贯穿碳中和始终

NBD:作为深耕能源行业多年的一线人员,您如何理解“数字碳中和”这个概念?

孙捷:我理解的“数字碳中和”应该是数字化驱动或者助力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数字碳中和”两者不能画等号,因为“碳中和”还需要很多物理上的减排措施,还需要通过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资产、买绿电、绿证去中和碳排,数字化是加速推动实现“碳中和”的手段和工具。

实现“碳中和”目前有几大难题:首先是准确、实时地摸清碳排;其次是摸清后如何设定目标并持续跟踪,比如工厂屋顶安装了光伏板,如何跟踪光伏板发了多少电、节约了多少电费、降低了多少碳排放;最后是如何购买绿电或绿证完成“零碳闭环”。这一系列技术难点都需要用物联网和数字化的方式去突破。

NBD:远景自2007年成立,持续推动风电和光伏成为“新煤炭”,电池和氢燃料成为“新石油”,智能物联网成为“新电网”。十几年来,远景也见证了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能否分享一下过去十多年,企业和行业经历了哪几个数字化发展阶段?

孙捷:远景的发展可以说是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业务范畴来说,远景从风力发电起步,进入到光伏、储能,甚至现在进入到氢领域,行业中的企业也大致如此。

数字化最先是应用在发电侧的能源管理,我们开发了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OS,去连接和管理不同的发电设备。在发电侧深耕一段时间后,发现用智能物联网管理发电设备其实和管理用电设备的原理高度相似。

随后我们开始进入楼宇,做零碳大楼,将空凋、电梯、灯等都接入智能物联平台,基于EnOS为企业提供分布式储能电站、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电动汽车智慧充电站、人体环境舒适度监控系统等解决方案,同时实现了园区各项系统的智能协同:如建筑自动化管理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等,并通过智能分析工具提升园区整体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

我们从一栋楼扩展到工厂,再到园区,甚至到智慧城市的管理。比如,远景正在与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合作,帮助新加坡港口成为全球“零碳超级港”。

简单来说,远景就是从发电侧,后来同步覆盖到用电侧,进入配网侧,整个过程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或事先规划好的。

从软件硬件的角度看,很多公司认为要先做硬件再做软件,但实际是软硬件结合。远景在2007年成立之初,就成为行业内首个提出用数字化平台管理风电资产的公司,这也成为行业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我们提出智慧风场管理系统,在风机上安装传感器,用平台管理风机群,智能化采集风机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风机运行中的问题;之后数字化的手段又应用到光伏产业,从设计到运维,到资产管理的全生命周期。

再比如储能,除了电池外,很重要的就是电池管理系统(BMS),硬件背后拼的是软件。数字化是“碳中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数字化也将在远景推动“碳中和”的过程中贯穿始终。全球前十大风机制造商有八家在中国,全球光伏组件制造商前十名有八家是中国企业。现在,数字化的资产管理已经变成了新能源行业通用的做法。

整个“碳中和”相关的行业发展,其实更多也是顺势而为,时势造英雄。远景在十几年前就开始研究电池和储能,但当时的应用场景不够多、成本很高,就停留在了试点和示范的阶段。但现在政策的东风来了,国家大力推动储能发展,充电桩到处可见,电动车迎来爆发式增长,这在十几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双碳”目标提出后,我们发现企业、机构和政府做零碳的需求非常强烈,从我们每天接待的客户数量和客户反馈的情况来看,市场的需求非常大。旺盛的需求将带动整个“碳中和”行业的发展,以及过程中对数字化的需求。

NBD:那您认为“数字碳中和”会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吗?

孙捷:要实现零碳或者“碳中和”,从最初的碳排度量和统计,到跟踪,到最后的闭环,都需要数字化的手段。我认为,不应该说“数字碳中和”是未来的趋势,而是智能物联网将成为未来企业、政府实现“碳中和”的基础工具。

谈企业问题:不知道怎么做,用什么做

NBD:您观察到的目前哪些企业比较有动力来做“碳中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孙捷:从国内做“碳中和”比较积极的企业来看,第一类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它们普遍有很强的意识去实现“碳中和”,因为很多跨国企业的(国外)总部已经在做,或是因为总部的压力,它们在国内的企业也会去做。第二类是龙头企业的供应链企业,比如苹果的供应链企业,因为苹果公司对供应链企业提出“碳中和”的要求,供应链企业也会有动力去做;第三类是中国政府重点提到的一些控排行业,它们受制于政府的压力必须去做;第四类是上市公司,它们有ESG(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的评分,里面需要对碳管理和碳排放的披露,评分最终影响市值,因为资本市场的压力它们有动力去实现碳中和。

以上四类,有的是主动的,有的是迫于压力的,但目前总体来看,外资企业比中资企业更活跃。

NBD:在您看来,现在企业做“碳中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孙捷:从我们遇到的案例来看,现在很多企业的痛点是想做“碳中和”,但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方法论,也不知道用什么工具。

针对企业在做“碳中和”过程中的痛点,远景在今年4月发布了远景“方舟”碳管理系统,通过三步为企业实现零碳闭环:第一步碳盘查,第二步持续跟踪并管理碳排,第三步通过绿证交易实现零碳闭环。

以工厂为例,先要找到碳排放的来源,通过物联网手段把电表、气表、热表接入智能物联平台,在获得准确、实时的基础数据之后,对数据的归类、聚合,对碳排进行统计和分析,这叫“摸清家底”。

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其实第一个大问题就是要实时接入、统计、分析碳排放的数据。有的企业用人工统计,耗时耗力也不准确,并且是一次性的,没办法解决实时性问题。这也牵扯到第二个大问题就是数据的持续跟踪问题,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功能,但很多企业都不一定能做到。

有了这个基础后,才能帮助企业设定减排目标,推荐一系列的减排手段。最后是闭环环节,在购买绿证的环节,企业常常存在绿证无法辨别真伪的问题,或者绿证重复计算的问题,这也是常常遇到的困扰,而“方舟”能跟绿证交易市场和碳交易市场打通,并利用区块链溯源技术,帮助企业买到安全、真实、可靠的,且不被重复计算的绿色权益。

谈趋势:中国很快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管理市场

NBD:“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行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在您看来,能源行业出现了哪些趋势?

孙捷:在现在的背景下,传统能源承受减排的压力,而新能源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他们的心态和站位非常不同。

先看新能源,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近两年来新能源企业的市值不断攀升,也希望借助国家大势走得更快更远,现在能够看到的一个趋势是,很多新能源企业在技术和新能源上不断加码,继续巩固自己的龙头地位。另一个趋势是很多光伏企业现在都进入了储能领域,甚至是制氢,他们都在思考光伏外的一些变化,它们是大势的受益者同时也在扩大自己的业务领域。

对于传统能源企业,一方面是加速转型,另一方面是积极参与到新能源的投资中。远景也在服务一些传统能源发电的客户,帮助它们做碳管理,它们必须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效率,减少碳排放;同时,我们也看到它们也积极参与到新能源的投资中,比如火电企业投资风电和光伏,希望用新能源资产来中和原有的资产,抵消一些碳排。

最后一个趋势是无论新能源还是传统能源企业都适用的。能源企业未来会越来越重视碳交易市场的价格预测和风险管理,虽然现在很少有企业意识到这点,但未来很快就会有所改变。

碳交易市场刚刚开市一个月,市场刚搭建起来,但企业真正去市场上进行碳交易的动力还不足,原因是现在的配额还比较宽松,企业能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没有买卖的需求,而随着未来政府对碳配额的收紧,企业的碳交易需求将被激发。

这时能源企业就很需要对碳交易市场的价格预测和风险预测做提前布局,因为碳价的波动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收入或支出。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国,未来很多企业都会需要留出预算做碳管理,中国很快也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管理市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远景零碳 孙捷 碳管理市场 碳中和 碳达峰 数字化 方法论 数字化工具 数字碳中和 光伏 储能 新能源 碳交易市场 碳交易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