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从上海到成都 中国园区的运营轨迹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7-01 16:55:25

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成都两座城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产业园区。结合两场横跨东西的产业园区活动,我们试着从龙头企业引进、优势产业链重塑、园区服务体系打造三个维度去探寻产业园区发展的运营发展轨迹。

每经记者 谢陶    每经编辑 杨欢

事实上,不是每个产业园区都能像美国硅谷科技园那样“妙手偶得”,世界上大多数产业园区的成功都是无数偶然性与一定必然性的结合。

对园区规划者而言,能做的不是等待那稍纵即逝的“天赐良机”,而是用人力之所长,充分利用不同产业园区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于众多的偶然性中培育出产业园区得以自然生发的“确定性土壤”。

6月26日,一场以“产城谋局 从芯出发”为主题的2021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提升产业功能区专业化运营水平专场活动在成都双流区举行,向全球释放出300多个重大城市发展机遇,折射出成都从“给优惠”到“给机会”的经济发展理念转变。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无独有偶,当天,第九届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也在上海举办,聚焦新冠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多重冲击下,产业园区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成都两座城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产业园区。结合两场横跨东西的产业园区活动,我们试着从龙头企业引进、优势产业链重塑、园区服务体系打造三个维度去探寻产业园区发展的运营发展轨迹。

提质:吸引龙头企业

自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诞生起,各地的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各地产业园区阔步向前。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工业产值快速提升的过程中,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应运而生。

如果说过去“增量时代”产业园区之间的竞争是“粗放型”的、凭借政策优势及区位优势“以量取胜”的竞争。

那么,如今产业园区的竞争则逐渐演变成了一场以新兴龙头企业与重点项目为核心的竞争——全国各地的园区都铆足了劲儿,在招商引资上,在项目引进上,在园区服务上,向那些具有强大技术引领力与资源整合力的行业龙头型企业“倾斜”。

就像是中芯国际之于张江高科产业园,华为之于东莞松山湖园区,行业龙头对于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上海这场活动上,记者观察到,众多东部沿海产业园区的负责人“各显神通”,纷纷向各类龙头企业抛出了橄榄枝,包括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南通现代建筑产业园等。尽管这些产业园区已经有了不错的“家底”,但他们深知在产业园区提质升级的关键阶段,行业龙头企业意味着什么。

放眼国际,以享有亚洲“硅谷”的新加坡纬壹科技城(One North)为例,纬壹科技城近年来瞄准生物医药、信息通讯与媒体领域的行业龙头加快布局——英国最大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在此设立亚洲新总部、宝洁在此设立创新中心、大名鼎鼎的卢卡斯电影公司(Lucasfilm)也相继入驻。

这些龙头企业都并非“原产”于新加坡,但他们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纬壹科技城的核心竞争力,后续吸引了数十家中小企业与创新机构入驻,令其在激烈的园区竞争中获得优势。

遵循类似的园区发展逻辑,近年来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纷纷加快引进龙头企业与重点项目,打造核心产业功能区。以成都为例,早在2017年,成都就开始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经过三年多快速发展,目前各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聚能成势,各领域行业龙头不断入驻。

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为例,“十三五”期间其集聚效应凸显,独角兽企业培育实现从“零”到“五”的突破,芯片、5G、大数据等领域的龙头与重点项目接连落子,助推成都高新区经济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400亿元,同时助力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大关。

在成都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看来,“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破万亿这场规模战中,城市与产业的共生共荣,顶层设计与重点领域突破的齐头并进,成为成都持续冲锋的能量。”显然,这其中重点领域的行业龙头功不可没。

变革:重塑产业链

事实上,各大产业园区“争先恐后”引入龙头企业与重点项目的背后映射出产业园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深层次的变革——只有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依托优势产业链,推动园区整体发展才能破除园区发展的固有“瓶颈”。

像是福建宁德在发展地方经济的时候,明确了“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的思路,围绕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龙头,重塑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能源汽车、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破除了园区发展的瓶颈。

此外,以日本“硅岛”科学园为例,该产业园区从建设之初就明确以产业链、供应链建设驱动园区整体发展,如今岛上云集了200多家半导体设备制造及设备零部件制造商,以索尼、东芝、富士通为代表的半导体巨头在此设有基地。凭借完整发达的产业链体系,“硅岛”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园区竞争和复杂的经济形势中获得比较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在打造优势产业链的过程中,“硅岛”以政府和行业协会为主导,进行了专业而清晰的分工——九州经济产业局作为政府职能机构,负责集群发展计划和政策制定、组织实施以及资金支持等;九州半导体和电子创新协议会(SI-IQ)则负责促进政产学联系与合作的具体业务和事宜。从“海上硅带福冈构想”、到“熊本半导体森林构想”无一不体现当地政产学的紧密合作与清晰分工。

作为成都市首批百万平米高品质空间示范区的成都芯谷,近年来在双流区政府主导下,结合区位优势,与大企业形成城市产业合伙人,依托不同创新平台,大力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链闭环,形成了独特的比较竞争优势,在成都加速布局产业功能区的进程中“异军突起”。

随着中国电子、中国电科、华为、浪潮等一批重点企业相继落子,头部企业带动产业集聚成效初显,一个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链生态加速成势。目前,成都芯谷产业链条已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后端应用、行业解决方案等多个重点环节。

作为最新一批入驻成都芯谷的企业,中发建筑技术集团四川公司专注于智能科技、节能运维、洁净技术三大领域。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选址成都芯谷的原因就在于这里上下游产业链完善,且人才聚集。”

显然,在成都探索新型产业功能区的过程中,以成都芯谷为代表的诸多创新载体已经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引入龙头企业,重塑特色产业链。不过,也有观点指出,未来如何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聚能引领作用,围绕核心产业链“强链”“固链”,培育出更多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是“成都芯谷们”接下来需重点思考的问题。

共识:成为服务者

未来,在引入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链的基础之上,产业园区如何才能保持不竭的发展活力?

成都和上海的两场活动“默契”地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唯有持续吸引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入驻并牢牢扎根,产业园区才能保持不竭的发展活力。多位专家指出,其关键在于产业园区必须转变理念,加速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打造出完善的系统化的园区服务体系。

首先,记者观察到,许多企业管理者在现场交流的过程中都提到了被誉为“欧洲硅谷”的英国剑桥科技园区。剑桥科技园成功的秘诀之一便是为创新主体提供针对性的园区服务——在不同环节为企业提供包括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物流等各方面的专业服务。其极具特色的中介机构,不仅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商业运作方面的咨询服务,还直接提供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极大地吸引了创新主体在此聚集。

而此次“双千”活动的举办地成都芯谷,当前正遵循着相似的逻辑,实行“成都芯谷发展服务局+专业化运营公司”的模式,以商业化的模式全面提升载体建设、招商推广与企业服务。

“接下来,我们还将围绕产业社区两个85%配套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行政办公、人力资源、科研生产生活服务等综合服务,加强生活配套设施投入,不断完善人城产体系,”成都芯谷发展服务局局长谢爽向记者透露。

记者观察到,不同于传统的“给政策”“给土地”模式,某种程度上,系统化、专业化的园区服务已然成为一座产业园区新的“试金石”与“金喇叭”。企业需要的不再是一块单纯的土地或是大楼,而是一方可以自然生发,集聚多种优质资源要素的土壤。

正如清控科创科技服务集团副总裁杜劭君所言:“最开始做产业功能区的时候,大家都以为空间很重要。但后来才发现空间只是其中之一的因素,内部如何植入包括教育、培训、金融等专业化服务反而更加重要。”

与此同时,纵观全球最前沿的产业园区,早已不再单纯以追求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集中为目的,而是追求高科技机构的高科技人才长期定居,从而形成长久的人才聚居效应。其核心便是产业园区成为真正的“服务者”,促进产业生态、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的高度融合。

在上海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多次强调园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他认为未来的产业园区应该是“创新家园”。在研究了全球22个最顶尖创新园区专利数量和园区自然品质的关系后,他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几乎所有的专利数和园区自然品质都是正相关的。足见园区生态对于创新人才、创新要素聚集的重要性。

最后,只有当一座产业园区真正聚焦并满足创新人才与创新主体的核心需求,打造出完整专业的园区服务体系时,无数的创业者和企业才会鱼跃而入,产业园区才会真正变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成都 产业园区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