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政在关注

每经网首页 > 政在关注 > 正文

嘉兴“象群”对西安的启示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6-15 19:19:12

每经记者 淡忠奎    每经编辑 贺娟娟

云南北迁象群俘获了全网的注意力,15头大象集体出走,“离家”超过500公里。除了镜头下的象途趣事,象群将如何重新选择栖息地也颇受关注。

粉巷君(ID:nbdfxcj)近期在嘉兴参加活动,有感而发,也想跟大家讲讲另一个有关“象群”成长的故事。

我们知道,科创企业一般潜力巨大,一旦取得突破,体量将惊人地增长。

不妨做个有趣的假设,如果将这种企业视为资本市场中的“大象”,那么他们会如何择地而栖?对西安而言,能有怎样的启示?

“大象”择地而栖 

实际上,这些“成长中的大象”与城市的关系早已不是简单的栖居关系,而是一种互相融合、互相成就的过程。比如,宁德与宁德时代。

宁德地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闽东,人口不过300万,但是近年来却诞生了一家新能源巨头——宁德时代(300750)。它成立不过十年,已经连续四年稳居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冠军,市值颇万亿。

一方面是自身硬核的核心技术+抢抓新能源政策风口,一方面则是宁德市政府的倾力培植。对于宁德时代的土地优惠、高级人才个人所得税减免、帮助招工……当地政府曾表示,“再怎么支持都不为过。”

如今,其已吸引上汽、厦钨、杉杉、格林美等5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原材料—核心主材—智能装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拆解提取原材料”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千亿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图片来源〡摄图网

这就是“大象”与城市关系的突出例子。在这方面,嘉兴也正在加速起步。

嘉兴提出“上市100专项行动计划”,力争2025年全市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总市值超过1万亿元。

也就是说嘉兴要在五年内实现上市公司数量、市值的“双倍增”——未来几年,“大象”企业将在嘉兴加速聚集。

“大象”择地而居,不论自主孵化,还是招大引强,城市的营商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关乎项目、资金及人才的流向,也关乎“大象”企业的去留。

嘉兴将自己定位为“科技企业孵化之城”,在与中心城市的对接联动及提升营商环境上成效较为显著。

不久前,粉巷君在嘉兴参加有关科创新锐企业的活动上,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诚意”——将为企业提供亲情式的服务,“要在全社会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误的干事、创业氛围。”

正如中科院院士张玉奎所言,嘉兴提供较为宽松的创新环境,容忍失败,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而嘉兴的营商环境和创新氛围,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去年其新签约总投资超百亿产业项目17个,引进超亿美元项目59个、列全省第一。

培育“未来的大象” 

如果说招商引资的目标是吸引“大象”,那么科技孵化的目标就是培养“未来的大象”。

不久前发布的《2021中国科创新锐企业榜》选择了浙江区域1412家样本企业,其中嘉兴样本企业数量达120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嘉兴科技创新型企业呈现出厚积薄发之势”。

事实上,近年来以嘉兴科技城为代表的科创平台,在科技企业孵化及培育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比如,麻省理工沈华博士成立的嘉兴斯达半导体,经过多年市场打拼,迅速从几百万产值的科创小企业发展为国内IGBT领域产销最大、技术领先的领军企业。

从技术到项目,从小微企业至领军企业,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正在嘉兴“破壳而出”,加速蝶变。正如嘉兴科技城时任主要领导此前所言:“与普通企业相比,科技企业发展潜力大,一旦在产业化、市场销售方面实现突破,往往会呈现爆发式增长。”

这种“未来的大象”带给一座城市产业的塑造力是极具想象空间的。

粉巷君观察到,嘉兴通过打造区域高能级的创新孵化平台,已经逐渐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良性循环。而其中,院士团队是一个关键性变量,毕竟其核心还是需要硬核的科技实力支撑。

图片来源〡摄图网

以南湖区为例,其引育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顶尖人才71名、国家级领军人才160名,高层次人才的高度集聚也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不久前,张玉奎等多名院士受聘南湖区人才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作为色谱分析化学的领军人物,张玉奎院士告诉粉巷君:“我们现在色谱、质普都有,除了研究之外,就是要推动它的产业化发展。”

这方面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如国内一流的液相色谱生产企业大连依利特,再如色谱分离技术的第三代研究者之一——汪群杰团队成立的浙江博颐生物,致力于基于新型分离材料的生物提取和生物合成新技术的产业化,部分产品已经可与国外比肩。

相关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嘉兴模式成功之处在于,通过“科创中国”创新基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多种高能级的创新和孵化平台,在院士和企业、项目之间架起一座互融互通的桥梁。

今年5月末,嘉兴又成为全国四个“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之一,也是长三角区域唯一的一个。从“试点”进化到“枢纽”,将更为突出其创新策源能力及科技资源辐射作用。

对西安的启示

其实,嘉兴GDP仅5千多亿,在浙江的“双子星”格局下,算不得大。城市能级也不如时下很多的明星城市。不过,至少在科创企业的孵化体系、营商环境方面,嘉兴对包括西安在内的诸多城市都颇具借鉴意义。

西安坐拥83所各类高等院校,两院院士60名,诸多科研院所的加持令西安的科研投入强度、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今年3月,科技部火炬中心数据显示,技术输出方面,西安以1648.56亿元的成交额排在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广州。

然而,在吸纳技术方面,西安的成交额为661.59亿元,跟北上广深及武汉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定的技术“贸易逆差“。一定程度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一个城市的科研转化成果,一般涵盖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交易。

这也较为客观的反映出西安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困境,即西安技术产出实力雄厚,但在技术成果就地转化方面依然存在不小的短板。

图片来源〡视觉中国

对此,粉巷君和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有过一番交流,她表示,“陕西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这块还是弱一点,可能是一些技术当地没有相关产业基础,也可能跟东部城市在定价方面更具竞争力有关。”

反观嘉兴,其通过嘉兴科技城等载体为企业“量身定做”打造园区,并且链接院士团队等顶级智力资源,打造了以院士为“塔尖”的学研用一体化的服务链条。

实际上,西安也有“西工大模式”,也有铂力特等明星企业“多点开花”。但是,毕竟缺乏一体化统筹的创新孵化体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对于院士团队等顶级资源的链接和配套方面还需要持续探索。

今年3月,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秦创原在西咸新区正式成立,总窗口为西安交大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各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市都可以参与其中。陕西“一把手”提出三大目标,即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

裴成荣认为,秦创原是一个大的创新平台,“其目的就是把这些创新资源全部整合起来,更快速地去运转,更快捷地去创新,就地转化技术成果。”她表示。

或许,西安“象群”已在培育当中。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