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最闪亮的明星,您驻守在五月的稻田里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5-23 10:10:59

每经记者 吴泽鹏  金喆  于垚峰  陈晴  王帆    每经编辑 汤辉    

5月22日,长沙,雨。

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从医院出发,载着袁隆平遗体的灵车队所到之处,沿途汽车一致停下鸣笛致敬,众人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医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杂交水稻展览馆,远在江西的袁隆平故里,各大社交平台上……人们都在送袁爷爷最后一程,他也再看了一眼他所热爱的杂交水稻事业。 

袁爷爷,一路走好。


7011867711441056768.png

长沙湘雅医院丨家人唱《我和我的祖国》送别 市民鲜花加秧苗悼念

7011867711441056768.png

袁隆平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离开了这个世界。

5月22日17时许,《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看到,载着袁隆平灵柩的车队已经离开,但在医院大门口和住院部门口等多处,仍然有许多从各地赶来的市民前来献花和悼念。记者注意到,众多鲜花之间,还摆放着三棵水稻秧苗。

5191129213086839808.jpeg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口,三棵水稻秧苗格外显眼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陈晴 摄

一位自称湖南农业大学学生的女生说,2019年自己新生入学时,在湖南农业大学举行的2019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袁隆平先生曾经出席典礼并致辞,自己也因此曾经有幸见过他一面。

“他很可爱,是我见过最可爱的老人家。”该女生回忆称,当时的袁老精神非常好,也非常亲和。而得知袁老去世,自己也特意赶来悼念。现场站立一段时间后,女生鞠躬后离开。

另外一位穿着粉红色雨衣的小女孩,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向袁隆平先生献花。记者现场看到,小女孩献花后鞠躬,并敬了一个少先队员队礼。

一位67岁的老先生和妻子一起来湘雅医院悼念,老先生说,小时候经历过吃不饱饭的时代,对现在的好日子非常感恩。“吃饱饭了,不忘袁隆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探访期间还了解到,袁隆平早在一个多月前身体已经不太好,甚至已经病重病危了。但他意志非常坚强,支撑了一个多月。

“他能够撑到这个点,已经是医学上的奇迹。”湘雅医院一位医护人员告诉记者,袁隆平临去世时是安详的,家人陪在他身边唱着《我和我的祖国》等袁隆平喜欢的歌曲,送他离开。

5月22日20时许,记者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看到,仍有不少市民在医院门口悼念和献花。

7011867711441056768.png

长沙袁隆平工作单位丨带着天南地北的哀悼来献花

7011867711441056768.png

5月22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袁隆平生前工作过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门口已经挂起“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的黑色条幅。

当日下午,载有袁隆平遗体的灵车从湘雅医院出发后专门来到这里,让这位“杂交水稻之父”最后再看一眼杂交水稻。

傍晚18点,尽管灵车已离开,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仍聚集了不少前来悼念的市民,现场安静肃穆、秩序井然。在刻有袁隆平“求实创新,奋发进取”字迹的石碑上,摆满了鲜花。人们在石碑前献花、鞠躬,安静停留,时而传出啜泣声。

“没见过他,但总吃过他的饭吧,所以就会想要亲自来悼念。”一位献上满天星花束的男士向记者说道,“满天星的花语是清纯、致远,也想借此寄托我内心最纯粹和诚挚的哀思。”

这位男士还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微信好友群,悼念袁隆平的文字此起彼伏。“群里的大家都来自天南海北,只有我一个人在长沙,他们就拜托我过来献上鲜花。我一直相信,为人民服务的人会得到人民的尊敬。”他说道。

记者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现场看到,前来悼念的,有朋友结伴,也有父母带着孩子。人群逐渐聚集,久久不愿散去。两位在长沙上学的女大学生难掩悲伤之情,眼眶泛泪地告诉记者:“袁老先生长期在长沙生活工作,长沙人民都喜欢他,他对长沙当地影响很大。今天听到消息真的很难过。”

2738608264876694528.jpeg

5月22日下午,袁隆平生前工作的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王帆 摄

“袁隆平是了不起的人物,伟大的科学家,解决了人民吃饭的问题,我们非常佩服。”现场一位75岁的老人家说道,她亲历过袁隆平给中国粮食事业带来巨大改变的特殊年代,对于袁隆平的逝世更加感到不舍。

“袁老,您只是去天堂种水稻了,您老永远活在国人的心中”、“爷爷,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报效祖国”……附在鲜花上的字条传达出人们无尽的哀思。

7011867711441056768.png

江西袁隆平故里丨家乡群众冒雨悼念

7011867711441056768.png

在袁隆平老家德安县河东乡袁家山,上百位从周边赶来的游客和本地村民,冒着大雨来到袁隆平故里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默哀献花。一位家乡人表示,袁隆平的逝世,不仅是家乡人们的损失,也是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大损失,大家要化悲痛为力量,深入传承德安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隆平精神”,牢记肩上使命,加快奋起步伐,不负袁隆平对家乡的关怀与期望。

在回忆与袁隆平的交往时,德安县河东乡党委书记徐玉山一度哽咽,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去年他去湖南看望袁隆平,觉得他非常的和蔼,非常的幽默,90岁的时候还说自己是“90后”。“给家乡人们传递着忠于祖国,心系人民的能量,从泥土里面来,像一个乡下的老人家,值得我们崇敬敬佩。”

8079976163607729152.jpeg

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于垚峰 摄

袁隆平是江西九江德安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前曾在德安故居生活,祖父袁盛鉴就葬在德安城郊万家山。2004年9月,应家乡县委县政府邀请,阔别故乡多年的袁隆平回到德安,全县人民夹道欢迎,场面空前热烈。2015年和2016年,袁隆平接连两次来到家乡,为省级隆平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为新建的隆平学校颁发奖学金,为超级稻基地测产。

袁隆平非常关心家乡的发展,把德安列为高产杂交水稻种植推广示范基地,把Y两优2号、超优1000等新研制的超级稻品种放在德安试种,每年都要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德安实地指导。袁隆平在德安设立了隆平教育奖学金,并亲笔为德安一中、二中、三中、隆平学校等多所学校题写校名。隆平广场、隆平公园、稻田广场、隆平大道,德安县处处体现着隆平元素。

7011867711441056768.png

袁隆平与粮食安全 

7011867711441056768.png

当下,也许很多人很难理解“饥饿”。袁隆平曾介绍,“杂交水稻诞生在中国,起源于湖南,湘西雪峰山下偏僻的安江农校是她最初成长的摇篮。杂交水稻发展到今天,历经40余年,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累计增产约6000亿公斤。如果按照每年每人消耗500斤计算,那就等于解决了20亿人口一年的吃饭问题。杂交水稻为中国在不足世界10%的耕地上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际上,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问题向来受到世界的关注。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人》一书,假设中国在1990年至2030年期间将持续快速地推进工业化,则农田将减少,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加上每年新增的人口,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粮食将无法自给。

布朗之所以提出上述警示,并非没有考虑科技对粮食的增产提升。实际上,“超级水稻”并非中国专利,更早时候,国际水稻研究所对超级稻已启动研究,但并未有成果。

只是,布朗低估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种业研究者的决心与能力。在《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中,袁隆平指出,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运用,水稻的产量可跳跃式不断登上新台阶,“水稻如此,其他粮食作物同样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提高农作物产量在技术上的潜力很大,而每一项技术进步都能对增产粮食和保障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显然,布朗的预言没能成为现实,中国人不仅能够吃得饱,而且能够吃得越来越好;中国不仅改变了粮食缺口大国的旧有印象,而且成为了第三大粮食援助的捐赠国;中国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越来越多的贡献。

今年5月初,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其中指出,去年至少有一亿五千万人陷入“危机”级别的粮食短缺当中,遍布55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还有38个国家和地区至少还有2800万人面临“紧急状况”级别的突发粮食不安全情况。

但这些情况没有在中国发生,今年1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接受媒体专访时指出,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能够满足一年的消费需求。

从1996年中国农业部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开始,到目前,我国超级稻品种已经进化到第五期。截至去年,全国累计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的超级稻共133个品种。今年5月,第五期超级稻品种“超优千号”在三亚首次实现了大面积种植亩产超1000公斤,创下纪录。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有人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面对布朗的提问,我们可以郑重地回复,中国人不仅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而且还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7011867711441056768.png

“我是90后”

7011867711441056768.png

2015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采访袁隆平院士。袁隆平大概是最“不像”院士的院士,也是最“不像”老人的老人,他不喜欢别人称呼他“袁老”,反而更喜欢被称为“袁老师”。

80岁以后,他便说自己是80后。第一次采访袁隆平,他说出这话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首先是愣了一下,随后才反应过来这“80后”的一语双关,觉察到记者的反应,袁老师露出微笑,有点调皮,又有点自豪。

拍照前,他仔细地整理了衣服,期间还不忘吐槽,“前两天上电视,衣领扣子没扣好。”结束采访,他拍拍记者的肩膀,“走,我们去试验田看看。”

8705865914660296704.jpeg

袁隆平院士带记者看试验田,拍摄于2015年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吴泽鹏 摄

几次接触发现,袁隆平乐观开朗,幽默风趣,从他嘴里总能蹦出一些新的网络用语,妙趣横生。

他会笑着面对镜头“吐槽”,大家都找他签名、照相,“Everybody want to take picture with me”,“没有了肖像权”。记者追问“那你觉得自己帅不帅?”他会淘气地回复,“Handsome!”去年,一段全程飚英文的视频,更是让大家惊呼“宝藏爷爷”。

“宝藏爷爷”虽然吐槽没了‘肖像权’,但对于年轻人的合影请求,他大概也是从不拒绝。整理资料过程中,记者就找到不少合照,有的是种业人士,但更多的是慕名的学生,从稚嫩的小学生,到刚毕业的大学生。

袁隆平,不仅是严谨的院士、科学家,他是“90后”、“偶像”、“顶流”、“超级网红”、“最闪亮的明星”,他还是个专业段子手,收割了各大年龄段人群的喜爱。

湖南农业大学举行2019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时,袁隆平出席并致辞,学生欢呼尖叫,上演“大型追星现场”,还上了央视新闻;今年初,一条“袁隆平入驻抖音”的不实消息,让相关抖音号一天涨粉千万。

7011867711441056768.png

“我不服老,越干越有劲”

7011867711441056768.png

2015年,袁隆平85岁,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我不服老,还要发挥老骥伏枥的精神,继续在超级稻的亩产上实现新的突破,“越干越有劲”。

当时,第四期“超级稻”还没推广,试验田亩产刚突破1000公斤不久,但袁隆平已在筹备第五期“超级稻”的事情。他曾多次表示,追求水稻高产、高产、更高产,是超级稻实验永恒的主题,这是科研人追求的永恒目标。

“我们的第一期超级稻,在生产上推广后,平均亩产量是550公斤;第二期超级稻,在试验田里亩产800公斤,大面积推广后,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左右;第三期超级稻试验田亩产量是900公斤,推广后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50公斤一个台阶(增长)。第四期超级稻,现在还没有推广,试验田亩产是1000公斤,大面积推广后,又可以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估计平均亩产可以达到700公斤。”袁隆平当时说道。

袁隆平说,“第五期超级稻现在还没有立项,我建议农业部立项,它的指标不是亩产了,要和国际接轨,是每公顷16吨,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亩产要达到1067公斤。这个数字今年在云南达到了,每公顷16.01吨。”

到了90岁以后,袁隆平又说自己是90后了,“越来越年轻”,心态让年轻人们直叹自愧不如。2017年4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海南又一次见到袁隆平,这一次,16吨/公顷的目标已经实现,17吨/公顷(即亩产1130公斤)的门槛也在眼前。他告诉记者,“90%把握(实现17吨/公顷)”。

半年后,超级稻品种“湘两优900”(又称超优千号)于10月15日在河北百亩高产攻关片通过测产验收。验收结果为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即每公顷17.2吨,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2019年,18吨/公顷也得以实现。他也有了新的目标,有生之年冲击超级稻每公顷20吨大关。

7011867711441056768.png

“我有两个梦”

7011867711441056768.png

2015年10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湖南长沙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采访了袁隆平。在该中心的一间会议室内,有一面墙上挂着超级稻亩产破1000公斤的放大照片,袁隆平接受了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几家媒体采访,坐在照片下也不忘调侃自己一番,伸手指了指上面,说“我说过我有个‘禾下乘凉梦’,现在还没有实现,先在这照片下实现。”

“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的两个‘美梦’之一,他在多个场合提起过,这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再次强调了这两个梦。

“(禾下乘凉梦)这个梦是我真正做过的,并且做了两次。梦见试验田里的水稻,植株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走过去,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说。

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强调,“全世界现在有22亿多亩稻田,我们此前的数字,在国外已经有7000多万亩(种植杂交稻),如果有一半种上杂交稻,每亩增产150公斤来算,可以增产多少粮食呢?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口,这个梦实现了之后,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促进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我对水稻情有独钟,非常喜欢它,我放弃不得的;再一个,我身体还好。我还有希望,我还要发挥老骥伏枥的精神,志在千里,我是志在这两个梦。”袁隆平表示。

7011867711441056768.png

社会各界缅怀袁院士

7011867711441056768.png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消息传出,举国哀悼,各界用不同方式追思袁隆平院士。

农业农村部:

将发扬袁隆平的崇高精神,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袁隆平先生的离世是我国三农领域的重大损失,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我们将学习和发扬袁隆平先生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持续推进种业创新,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联合国官方微博:

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

听到袁院士去世的消息后,感到非常悲痛。袁隆平先生中国科学家灿烂的明星,是杂交水稻的奠基人,是名副其实的杂交水稻之父,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做出极大贡献。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为中国的水稻生产、杂交水稻产业发展,为杂种优质利用做出巨大贡献。

“去年与袁院士联系过,病重之前还在海南,我们后来听说他生病了,都希望他尽快康复。”谢华安表示,一定要学习袁隆平真正为国为民、无私奉献和科学探索、勇攀高峰的精神。目前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相信有更多科学家沿着袁隆平先生的足迹,继续保持中国杂交水稻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勇攀高峰。

楚天科技董事长唐岳:

唐岳曾在2019年与袁隆平院士一起参加湖南农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他回忆道,当时万人追逐簇拥袁院士的场景历历在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袁院士的真实写照。“袁隆平院士仙逝,是世界粮食领域的巨大损失,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湖南省的巨大损失。向科学家致敬,袁院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袁隆平母校西南大学:

微信公号发文《默哀!杰出校友袁隆平院士逝世》,其中配图显示,坐落在西南大学校园内的袁隆平塑像前,摆放了不少花,以表达来者对袁隆平的追思。目前,西南大学官网页面已转为灰白色,以作悼念。

湖南农业大学:

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再见,袁爷爷!》的悼文,称“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原所长李平:

袁老师是我国杂交水稻的旗手,在他的带领下使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隆平高科:

公司将深刻继承袁隆平院士“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伟大遗志,努力实现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向世界!公司将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充分发扬隆平精神,勇做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事业的接班人,为隆平事业薪火相传贡献力量!

荃银高科:

袁隆平先生的功勋业绩和伟大精神将永远鼓舞我们广大种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发展我国杂交水稻和种子事业而努力奋斗!

记者:吴泽鹏、金喆、于垚峰、陈晴、王帆

编辑:汤辉

视频编辑:韩阳

视觉:刘青彦

排版:汤辉 牟璇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袁隆平 共和国勋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杂交稻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