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银行强化对创新活动的支持,需要更新信贷理念、推动传统信贷转型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5-22 15:38:37

●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大关,但居民消费中服务类消费占比约为45.9%,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

●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的数据显示,教育培训已经成为2020年中国家庭消费排行榜的第一个项目,占家庭总消费的比重达到了32.4%,排名第二、第三分别为住房和保健养生。

● 2020-2025年,新基建相关领域的各类融资需求估计将达到14万亿元;根据测算,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32.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1.3%。

每经记者 张卓青    每经编辑 易启江    

5月22日-23日,以“新格局新发展新金融”为主题的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在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刘连舸表示,“十四五”时期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明显加大,但也蕴含诸多的新动能,他指出,有五方面的新动能——新消费,新基建,产业向高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国际竞争合作迎来新格局以及绿色引擎。

他指出,为培育和支持经济新动能,银行业需要强化对创新活动的支持,为产业需要打造全周期、差异化、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加大供应链金融等。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蕴含着五大新动能

第一是传统消费不断扩容增智,新消费持续涌现。一方面,消费增长的潜力大、空间足,我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和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大关,但居民消费中服务类消费占比约为45.9%,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

此外,消费的行为也在不断演变,新消费场景不断涌现,人们更愿意为教育、娱乐、健康、养老、医疗等付费,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的数据显示,教育培训已经成为2020年中国家庭消费排行榜的第一个项目,占家庭总消费的比重达到了32.4%,排名第二、第三分别为住房和保健养生。

第二、传统基建仍有空间,新基建需求巨大。刘连舸表示,中国的基建在全世界是得到公认的,包括5G、工业化、互联网在内的新基建在未来将释放更大的潜能,有更大的需求。2020-2025年,新基建相关领域的各类融资需求估计将达到14万亿元。

第三,产业向高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竞争力还明显不足,特别是当前还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制造业分流的双向挤压,我们只能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不断加大各方面的科研投入,向高端制造业迈进,提高制造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另外,数据作为继劳动、资本、土地之后又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将带来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根据测算,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32.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1.3%。

第四、国际竞争合作迎来新格局,区域多边贸易蕴含新的机遇。刘连舸指出,一方面,现在逆全球化趋势,各国政策的博弈确实给中国原来的全球化、国际化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全球化还是一个大趋势,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成功经验让世界知道,要想过好日子,要想谋求发展,只能走合作的道路。

第五、绿色引擎。刘连舸表示,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必须要在绿色经济方面有所作为。

银行要进行传统信贷转型和信贷理念更新

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培育肯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刘连舸也随后谈到了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基石应该如何支持产业升级,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是强化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刘连舸坦言道,创新活动周期长、风险大,现在从供给侧来讲,传统银行的产品、信贷理念已经远远跟不上现在的步伐了。

他指出,最根本的解决途径肯定是通过发展资本市场,但是在资本市场还没有那么快发展之前,传统的信贷转型,产品设计,特别是信贷理念的更新,以投行业务的思路来看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是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第二是产业发展需要打造全周期、差异化、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刘连舸认为,要遵循商业的规律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另外,疫情发生以后,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力度明显加大。未来两者可以在调节经济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是加大供应链金融。他表示,这一方面是服务中小企业的需要,同时也是银行自身的需要。银行今日之竞争已经到了过度竞争的阶段,从普惠金融到供应链金融到现在的绿色金融,都是在为金融未来发展寻找新的动力。

第四是进行产能的优化重组,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封面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