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21-05-21 16:09:16
◎5月20日,在2021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上,海尔产教融合平台相关负责人任学良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制造类企业通过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进行大规模人才定制,这将与工业互联相辅相成。
每经记者|彭斐 每经编辑|梁枭
在工业4.0时代,年轻人“宁送外卖、不进工厂”,众多企业饱受用工短缺之苦。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大规模定制不失为一种解渴之道。
“其实大部分企业面临的挑战是用工流失率相对较高。”5月20日,在2021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上,海尔产教融合平台相关负责人任学良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制造类企业通过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进行大规模人才定制,这将与工业互联相辅相成。
事实上,在政策推动之下,为解决企业用工难等问题,我国也正加速“产教融合”,尝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5月10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上述文件提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每所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支持不超过8000万元,每所中等职业院校支持不超过3000万元。
除了政策和资金对职业院校的支持,企业深度参与的作用或许更为明显。
“和工业化订单差不多,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中,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校通过课程、技能等培训的深度融合,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除了规模大和竞争力强,也能保证企业团队的稳定。”任学良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制造业龙头企业,家电巨头海尔正通过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
模式创新之外,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显然才能更有效果。比如,作为一家有着37年先进制造和管理经验积累的制造业龙头,海尔以人单合一模式为基础,以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将其制造和管理经验“平台化、教材化、体系化”,与高校共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一流学科。
有着深耕产教融合多年经历的任学良认为,海尔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除了能够满足海尔生态企业的人才需求,还能提升职业岗位技能的普适性,这更能够带动整个行业或职业院校的发展。
不过,在经过多年发展后,国内的产教融合虽早已突破简单的企业招工范畴,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也有一些亟待突破的方面。
“我认为混改等政策的明朗性是十分重要的。”任学良直言,未来,海尔愿意在推动教育理念创新、模式变革、内容重塑等方面,不断试错、积极探索。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