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新文化热点

每经网首页 > 新文化热点 > 正文

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30年才采集200个洞窟,如何把其他窟永久记录下来,是现在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4-23 21:53:20

“我们做了30年才做到200个洞窟数字化的采集,还有好多洞窟,以及以后我们还会面临一些新的技术难点和挑战。如何能够很快把莫高窟以及敦煌管辖的六个石窟永久记录下来,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每经记者 温梦华  毕媛媛    每经编辑 董兴生    

科技助力文化传承,在数字敦煌的探索下,文创敦煌频繁出圈,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半个多世纪来,从清理流沙开始,有一群人一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让敦煌文物保护工作,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高科技加持,续写着千年传奇。

4月23日,在人民文旅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文旅品牌影响力大会”上,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分享了敦煌的数字化探索,首个由敦煌主导的数字化回归项目,实现资源全球共享,推动敦煌文化在全世界的永久保存和利用。在他看来,数字化的最终目标是永久保存,持续利用。

数字化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数字化时代,科技赋能正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现场,俞天秀介绍,作为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节点,敦煌莫高窟从古至今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和互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数字敦煌,希望能把敦煌栩栩如生的彩塑、丰富多彩的壁画,永久地保存下来。

“我们在之前也做过很多尝试,像用胶片、录像等方式,但是因为这些介质不宜长久保存,所以尝试用数字化的方式探索。”据悉,1999年至今,敦煌数字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期、成熟期和创新期。

俞天秀 图片来源:人民文旅供图

“最早的时候,我们通过与国内外一些高校合作,以及跟美国西北大学共同探讨数字化方法;在2006年,敦煌成立了数字中心,专门有一个团队做长期的数字化工作。在创新期,我们聚焦如何将敦煌文化推广出去,2014年我们做了第一场数字化的展览。”俞天秀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敦煌共采集高精度洞窟数据229个,洞窟整窟图像加工156个,洞窟空间结构重建143个,彩塑三位重建45身,大遗址三维重建7处,石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210个洞窟。

在俞天秀看来,整个数字化探索尝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关键技术问题,包括采集、图像处理、三维、多媒体、视频,更重要的一点是档案的管理。“我们现在30年的数据量已经400TB了,这些数据如何保存好,在保存好的前提下,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体手段利用好,也是当下非常重要的研究点。”

当下最大挑战:如何加大科技力量更快速保护莫高窟

许多人认为,风沙侵蚀、自然磨洗、人为破坏,让有千年辉煌的敦煌莫高窟难逃沧海桑田的的巨变。俞天秀却表示,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确实是如何加大科技力量来更快速地保护莫高窟。

“我们做了30年才做到200个洞窟数字化的采集,还有好多洞窟,以及以后我们还会面临一些新的技术难点和挑战。如何能够很快把莫高窟以及敦煌管辖的六个石窟永久记录下来,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数字技术,尤其科技技术可以助力文化的传承 。”俞天秀直言。

图片来源:人民文旅供图

根据资料,敦煌莫高窟2019年的游客承载量大概200多万,而云游小程序的分享就达到了3700万,数字敦煌的访问量也在1000万以上。

在俞天秀看来,通过科技手段,让很多到不了敦煌但又非常喜欢敦煌的人可以直观了解敦煌。事实上,几乎每个月,数字敦煌都能收到来自十几个国家的访问。因为数字技术,敦煌莫高窟已经走向世界。

科技推动社会发展,而近年来,短视频、直播的火爆加速了文博领域的数字化进程。俞天秀直言,通过不同的媒体以及传播渠道,让大众更快速地了解敦煌,是一件好事。“不过,这里要把握住一个方向:正向性和正确性。一定要正确解读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价值,然后给大众传播正向的内容,这个很重要。”

当下,很多博物馆都在尝试衍生领域的布局,如何把握好文化性和商业性、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平衡,值得关注。“商业化确实不宜过度开发。”俞天秀坦言,但他也认为,可以通过一些其他途径,比如说文创产品、数字产品,让人们更多地去了解敦煌。“现在很多的文创产品都跟生活相结合,比如敦煌的丝巾,买回来可以送人或者自己戴,就代表了文化符号,这种商业性的推广潜力还是有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莫高窟 数字化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