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商学院动态

每经网首页 > 商学院动态 > 正文

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院长陈方若:全球化继续向前,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办好“全球工厂”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0-16 17:47:27

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应该如何应对其中的“危”、把握其中的“机”?也许我们需要立足中国面对的内外部实际环境,来理解这场与你我息息相关的战争。这恰好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安泰经管学院)的治学发展战略——纵横交错,知行合一,成为一所扎根中国的世界级商学院——不谋而合。

每经编辑 梁宏亮

_____20201016161912.thumb_head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供图

每经商学院记者 吴林静 每经商学院实习记者 王思雨

高端芯片从国外进口,光刻机需向荷兰ASML公司订购,种猪的引进也将“受制于人”,这些看似无关的新闻背后,是全球供应链正在巨变的现实。新冠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幻莫测,共同吹起了一股席卷全球的逆全球化风潮。

对此,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应该如何应对其中的“危”、把握其中的“机”?也许我们需要立足中国面对的内外部实际环境,来理解这场与你我息息相关的战争。这恰好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安泰经管学院)的治学发展战略——纵横交错,知行合一,成为一所扎根中国的世界级商学院——不谋而合。

疫情之后,安泰经管学院开启了全国巡回的“安泰E堂大课”,借此机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院长陈方若进行了专访,就全球化的管理视野以及世界级商学院的建设理念展开了深谈。

谈疫情下的全球化

“有人拥护有人反对,全球化并不是均匀的一种颜色”

每经商学院记者:受疫情影响,人流、物流跨国流动严重受阻,原本环环相扣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多个“断点”。您如何看待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陈方若:疫情给全球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各国会各自出台一些政策。然而我觉得要真正地理解这件事情,应该先把目光放得更大一点、更远一点。

全球化是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而发展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十分低下,供应链非常短。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不断发展,供应链开始变长。市场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张,生产成本随之下降,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于是在全球化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就形成了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局面。

一方面,全球化的确提高了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群体而言则得失参半。中国凭借改革开放成为“世界工厂”,促进了全球贸易、全球生产、全球消费这样的全球化进程。在美国,对全球化的评价则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居民购买商品的成本下降了,有好处;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本国的一些产业被转移到其他国家,人们因此失业,造成了损失。

所以当把全球化放在显微镜下看的话,你会看到它不是均匀的一种颜色,有人拥护,也有人反对。

每经商学院记者:现在逆全球化势力纷纷抬头,但您也提到“全球化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您如何看待这场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

陈方若:全球化一直都面临各种挑战,比如国家主义、保护主义。这次疫情又给全球化增加了新的矛盾。

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一个主导因素是:商业驱动力。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市场在哪里,他就会去哪里开拓市场以获得收益,因为企业必然是逐利的。如果因为外界因素,比如关税政策发生了变化,他就得重新调整政策,而调整的结果就是另一种全球产业链。“内外双循环”的提出就是因为在当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再次审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

当内循环阻力小的时候,内循环得以发展,这就是追逐利益的过程。总体来说,内循环、外循环一直存在,也都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只是在现在这样外部环境非常不确定的前提下,内循环自然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在外部十分不确定的当下,以内循环为发展重点。但就长期而言,全球化还会继续向前推进,这是因为人类对更高生产力的追求永不会变。

谈国内企业的危与机

“坚定不移办好‘全球工厂’,做好前瞻技术储备”

每经商学院记者:企业全球供应链的平衡已被打破,下一个阶段,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中将承担怎样的角色?

陈方若:中国应该坚定不移地扮好“全球工厂”的角色。以美国为例,他们把工厂移到别的国家,其中包括一些高端工厂,这导致了许多人失业。而中国人口庞大,如果不做世界工厂,就业就会出现问题。尤其是我国的工厂大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如果产业大规模转移,可能会出现大部分人失业的问题。

因此,我们还是应该保留“世界工厂”的属性,当然同时也要不断升级工厂,引入智能技术提高生产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的环境下,产业合作分工需要进行新的优化,我们要往产业链的上游走,去做基础研究和基础技术的研发。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技术发展,大幅提高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让制造业不断向更高质量发展,而不能一味追求服务业的高占比。

同时,在产业链的关键领域要做前瞻性的布局。如今我们已看到自己在高端芯片技术方面的欠缺,那么10年、20年之后的关键技术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提前布局的基础研究。

每经商学院记者:在全球供应链调整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陈方若: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最怕的是非常不确定的营商环境。现在大环境很动荡,大家自然就退缩了。所以在现在的情况下,内循环的风险相对会小一点。但是企业不能只关注内循环,即使外部大环境不确定,企业还是有能力从中抓住机会,并以此获得快速发展。因此企业要记住,即使环境不确定,也不能忘记寻找机会,机会一直存在。

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

“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到极致,管理也是生产力”

每经商学院记者: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变化,在您看来,未来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陈方若:思考、分析、判断是常被提到的几种能力。在新时代,我认为首先需要的是知识面的广度,也就是跨学科思维。未来跨界的机会越来越多,传统行业的概念可能会束缚你的思考,所以视野应该更开阔。

其次是与之相关的管理能力。大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风险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不只技术是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战场上,即使每个士兵都是勇士,人人骁勇善战,但如果没有好的战略战术,可能最终还是死路一条。未来人才的培养,十分需要强调管理的能力。

安泰经管学院的学生涵盖各行各业的人才,他们都需要前沿的管理知识。我们希望把好的管理方法教给他们,让他们学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到极致。

每经商学院记者:现在的管理理念、方法论大多沿用西方经济学或者西方管理学,我们如何用这些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呢?

陈方若:100年前,西方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人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任何一种管理,一定是跟实践结合,才能够解决你面临的问题。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会有新的问题,总结出自身的经验,建立自己的理论。这些新的理论不见得只适用于中国,也可能反过来被西方学习。安泰经管学院的一个方针就是希望能够完善世界经济管理理论。中国出现了新的管理问题、新的商业场景,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对象。我们提炼出新的理论,服务全球。方兴未艾的中国互联网“网红”现象以及引发的新商业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就是我国十分发达的线上支付工具,领先全球。新技术、新场景、新实践就催生了新理论。

每经商学院记者:2018年安泰经管学院落成行业研究院,2019年起陆续开设6个“行业社群班”。您一直提倡“纵横交错、知行合一”,怎么去理解和实现?

陈方若:中国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一定可以支撑形成一批全球顶级的商学院,但是关键是要扎根中国。我们致力于寻找最好的办法发展安泰经管学院,如今我们认为,那就是扎根中国。

如何扎根?通过“纵横交错、知行合一”的战略。这个战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学术研究(横向)与行业研究(纵向)齐头并进,交错发展。行业研究是扎根中国的一个有力抓手。在深入了解行业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发展理论,创造知识。这种发展模式与哈佛商学院的案例研究模式有所不同。案例更多的是强调管理场景,提供实战练习(但通常情况是不提供答案),而行业研究则希望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形成理论。

“行业社群班”是一种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社群班的每一个学员都代表着一个鲜活的案例。他们来自校友企业、非校友企业、政府部门与其他不同机构。这是一个跨界的人才培养模式,安泰经管学院的不同项目之间被相互打通,学生们彼此增进交融,校友们也常回来分享经验,“行业社群班”将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商学院 全球工厂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