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商业观察

每经网首页 > 商业观察 > 正文

陕西最严“限塑令”之下:塑料厂买可降解材料概念股,但不买材料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8-27 22:09:38

每经记者 任钢    每经实习记者 淡忠奎    每经编辑 师安鹏

8月,陕西版“限塑令”如期出台。

其中,到2020年底,西安市(含西咸新区)建成区的商场等多类场景,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最为引人关注。

规定严厉,红线明确,也因此,很多媒体愿意在“限塑令”之前加个“史上最严”的前缀,甚至索性把“限塑令”称为“禁塑令”。

但粉巷财经(ID:nbdfxcj)走访发现,一次性塑料制品市场上下游的反馈并不一致,比如上游生产可降解材料的厂家早已闻风而动,主动到陕西推广产品,但原来经销聚乙烯、聚丙烯材料的商家却还在观望;

生产一次性塑料袋的厂家,虽然已经买了可降解材料聚乳酸概念股,但自己工厂并没有改造生产线的准备

倒是下游消费品市场,保持欢迎,“环保肯定好嘛”。 

替代品厂家主动推销

老魏干塑料这行十几年了,从最开始在塑料厂做设计,到如今自己开塑料包装厂,他时刻洞悉这一行的变化。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他知道行业开始起了一些变化。

“年初看到的消息,后面一直在观望,现在也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可降解的材料也很多,到底做到哪种程度,没有标准。”老魏告诉粉巷财经。

根据公开资料,生物降解材料包括PLA(聚乳酸)、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和PHA(聚羟基烷酸酯)等,是可降解材料重要类别。因其具有与普通塑料相近的性能,以及可降解性好和安全性高的优势,在欧美国家应用范围较广。

其中,由于聚乳酸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及延展性,加上价格相对于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较低,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受关注的原材料之一,被认为是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在广东、浙江等地,聚乳酸已经到了一货难求的地步,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主要概念股均出现较为明显的上涨。

老魏也因此买了某支可降解材料概念股的股票,但却并不打算升级设备使用可降解原材料。 


图片来源〡每经记者 任钢 摄

“昨天还有人给我打电话,推销他们的可降解材料”,老魏展示了此前某A股可降解材料企业营销人员发给他的微信:

我们公司XX科技,是一家专业做原料的A股上市公司,全降解料目前年产能60000吨(国内最大),计划年底扩产到12万吨。

“我主要考虑成本太高,推广很困难”,老魏说,现在聚乙烯价格每吨在7000-8000元之间,如果用可降解材料,每吨要四五万元,“这还不算其他成本”。

所以老魏打算继续观望一阵,看看市场的动向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同在西安生产一次性餐具的王经理也表达了类似看法,“后期如果大家都换成这个料,我们肯定也要做成可降解,要跟着国家规定去走,要不就被这个行业淘汰了。但目前来看,成本太高。”

以聚乳酸为例,据粉巷财经咨询,目前市场上报价最便宜为4万元/吨,且暂时无货。

启信宝大数据显示,目前全陕西在业的塑料制品制造企业超过3000家,其中西安有1072家,占到三分之一。

在西安的塑料制品制造企业中,个体工商户有626家,占比接近60%。

所以老魏也表达了他的另一重担忧,这些个体户生产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多流向了非商超的普通市场,未来监管需要加大力度。 

传统塑化市场暂无影响

位于西安西郊的塑料化工市场,聚集着数十家塑料制品厂的上游产品经销商,每天约有1-2千吨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化工原料从这里运出,销往本地及周边省份。

这里是西北最大的塑料化工市场,他们销售的晶莹剔透的细小颗粒,最终都变成了塑料购物袋、塑料餐盒、塑料吸管以及其他塑料制品……

陕西刚刚出台的“限塑令”,还没有在这个塑料化工市场引起较大的波动。一位聚乙烯原料供应商告诉粉巷财经:“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消息了,还都在观望,谨慎操作”。

以价格和销量来看,除了生产口罩用的聚丙烯价格在年初有过“大起大落”之外,聚乙烯的价格和销量并没有大的变化。

原材料经销商多认为,“限塑”是大势所趋,但替代品成本高昂,普通市民短期内可能无法承担。“打个比方,要是买个1块钱馒头,可降解的袋子成本可能就1块2”。

图片来源〡每经记者 淡忠奎 摄

不过,这并不影响可降解材料厂家汹涌而来,目前已经有人上门展示和推销。 

“这个厂家已经研究多年,通过了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鉴定,(其生产的)塑料袋自然环境下50天即可完全降解”,从业20多年的李经理,展示了宁夏同行留下的可降解塑料袋样品。

这种袋子表面更光滑,质量相对于同尺寸塑料袋更重。

根据李经理的经验,西安的一次性塑料袋消费量巨大,“陕西做塑料袋的厂家很多,仅西安市塑料袋的销量一年就在5000吨左右,市场每天进货就有上百吨。”他以西安规模较大的一家一次性塑料制品厂为例,“一天就能用12吨料,是供应超市的。”

一家专营聚丙烯的国企工作人员亦表示:“陕西做一次性饭盒的厂家特别多,当地还有不少小厂(小作坊)”,主要从他们这进货。

目前市场上暂无商家销售可降解材料,也无进货打算,“现在也没有一个标准。”

有的商家根据前几年经验,考虑多做一点聚乙烯的存货;有的商家称,还要看接下来的执行力度。

李经理说,“现在规定2.5丝(丝,传统塑料袋厚度单位,1毫米=100丝)以下的不让做,但市场上用的最多的恰恰是1.5丝左右的,主要是便宜。” 

执行还需全产业链联动

比较意外的是,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端给出了积极反馈。

商超方面,华润万家陕西分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粉巷财经,“今年各地政府提出年底前实现商超停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的政策后,我司已在积极准备中,将在年底前实现塑料袋的替代,上市符合国家标准的可全生物降解物料。”

消费者方面,随机访谈的几位消费者对政策都表示支持,“毕竟环保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关键是后续会如何执行,让不少人有些担忧。

《华商报》曾在去年6月做过一篇报道——《“限塑令”实施11年了西安仍在大量使用塑料袋》,从标题就能判断出大概,人们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并没有因为此前的“限塑令”有太大改变。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曾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图片来源〡视觉中国

但实际上,无论是在大型商超还是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仍很普遍,特别是在农贸市场,塑料袋基本都是免费。

主要原因还是,“从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看,塑料袋成本低、用起来方便,大家还是没有别的选择。”

所以问题又回到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上游,如何推广可降解材料,如何让厂家使用可降解材料。

比如,李经理他们反复提到的成本就很关键,这需要科研力量的持续投入,也需要资本予以支持,那么在成本降下来之前,是否可以考虑给率先升级设备,使用可降解材料的厂家补贴;

比如,老魏说到的标准问题,用哪些材料,降解到什么程度,企业如何检测,对于违法违规的打击等等,还需要相关配套文件予以细化。

环保并非搞不搞得好的问题,而是舍不舍得投入的问题,只要科研、行业、政府、个人全链条联动起来,白色污染的治理想必能“塑战塑决”。


本文来自粉巷财经公众号原创文章,欢迎关注!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8月,陕西版“限塑令”如期出台。 其中,到2020年底,西安市(含西咸新区)建成区的商场等多类场景,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最为引人关注。 规定严厉,红线明确,也因此,很多媒体愿意在“限塑令”之前加个“史上最严”的前缀,甚至索性把“限塑令”称为“禁塑令”。 但粉巷财经(ID:nbdfxcj)走访发现,一次性塑料制品市场上下游的反馈并不一致,比如上游生产可降解材料的厂家早已闻风而动,主动到陕西推广产品,但原来经销聚乙烯、聚丙烯材料的商家却还在观望; 生产一次性塑料袋的厂家,虽然已经买了可降解材料聚乳酸概念股,但自己工厂并没有改造生产线的准备; 倒是下游消费品市场,保持欢迎,“环保肯定好嘛”。 替代品厂家主动推销 老魏干塑料这行十几年了,从最开始在塑料厂做设计,到如今自己开塑料包装厂,他时刻洞悉这一行的变化。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他知道行业开始起了一些变化。 “年初看到的消息,后面一直在观望,现在也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可降解的材料也很多,到底做到哪种程度,没有标准。”老魏告诉粉巷财经。 根据公开资料,生物降解材料包括PLA(聚乳酸)、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和PHA(聚羟基烷酸酯)等,是可降解材料重要类别。因其具有与普通塑料相近的性能,以及可降解性好和安全性高的优势,在欧美国家应用范围较广。 其中,由于聚乳酸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及延展性,加上价格相对于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较低,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受关注的原材料之一,被认为是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在广东、浙江等地,聚乳酸已经到了一货难求的地步,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主要概念股均出现较为明显的上涨。 老魏也因此买了某支可降解材料概念股的股票,但却并不打算升级设备使用可降解原材料。 图片来源〡每经记者任钢摄 “昨天还有人给我打电话,推销他们的可降解材料”,老魏展示了此前某A股可降解材料企业营销人员发给他的微信: 我们公司XX科技,是一家专业做原料的A股上市公司,全降解料目前年产能60000吨(国内最大),计划年底扩产到12万吨。 “我主要考虑成本太高,推广很困难”,老魏说,现在聚乙烯价格每吨在7000-8000元之间,如果用可降解材料,每吨要四五万元,“这还不算其他成本”。 所以老魏打算继续观望一阵,看看市场的动向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同在西安生产一次性餐具的王经理也表达了类似看法,“后期如果大家都换成这个料,我们肯定也要做成可降解,要跟着国家规定去走,要不就被这个行业淘汰了。但目前来看,成本太高。” 以聚乳酸为例,据粉巷财经咨询,目前市场上报价最便宜为4万元/吨,且暂时无货。 启信宝大数据显示,目前全陕西在业的塑料制品制造企业超过3000家,其中西安有1072家,占到三分之一。 在西安的塑料制品制造企业中,个体工商户有626家,占比接近60%。 所以老魏也表达了他的另一重担忧,这些个体户生产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多流向了非商超的普通市场,未来监管需要加大力度。 传统塑化市场暂无影响 位于西安西郊的塑料化工市场,聚集着数十家塑料制品厂的上游产品经销商,每天约有1-2千吨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化工原料从这里运出,销往本地及周边省份。 这里是西北最大的塑料化工市场,他们销售的晶莹剔透的细小颗粒,最终都变成了塑料购物袋、塑料餐盒、塑料吸管以及其他塑料制品…… 陕西刚刚出台的“限塑令”,还没有在这个塑料化工市场引起较大的波动。一位聚乙烯原料供应商告诉粉巷财经:“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消息了,还都在观望,谨慎操作”。 以价格和销量来看,除了生产口罩用的聚丙烯价格在年初有过“大起大落”之外,聚乙烯的价格和销量并没有大的变化。 原材料经销商多认为,“限塑”是大势所趋,但替代品成本高昂,普通市民短期内可能无法承担。“打个比方,要是买个1块钱馒头,可降解的袋子成本可能就1块2”。 图片来源〡每经记者淡忠奎摄 不过,这并不影响可降解材料厂家汹涌而来,目前已经有人上门展示和推销。 “这个厂家已经研究多年,通过了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鉴定,(其生产的)塑料袋自然环境下50天即可完全降解”,从业20多年的李经理,展示了宁夏同行留下的可降解塑料袋样品。 这种袋子表面更光滑,质量相对于同尺寸塑料袋更重。 根据李经理的经验,西安的一次性塑料袋消费量巨大,“陕西做塑料袋的厂家很多,仅西安市塑料袋的销量一年就在5000吨左右,市场每天进货就有上百吨。”他以西安规模较大的一家一次性塑料制品厂为例,“一天就能用12吨料,是供应超市的。” 一家专营聚丙烯的国企工作人员亦表示:“陕西做一次性饭盒的厂家特别多,当地还有不少小厂(小作坊)”,主要从他们这进货。 目前市场上暂无商家销售可降解材料,也无进货打算,“现在也没有一个标准。” 有的商家根据前几年经验,考虑多做一点聚乙烯的存货;有的商家称,还要看接下来的执行力度。 李经理说,“现在规定2.5丝(丝,传统塑料袋厚度单位,1毫米=100丝)以下的不让做,但市场上用的最多的恰恰是1.5丝左右的,主要是便宜。” 执行还需全产业链联动 比较意外的是,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端给出了积极反馈。 商超方面,华润万家陕西分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粉巷财经,“今年各地政府提出年底前实现商超停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的政策后,我司已在积极准备中,将在年底前实现塑料袋的替代,上市符合国家标准的可全生物降解物料。” 消费者方面,随机访谈的几位消费者对政策都表示支持,“毕竟环保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关键是后续会如何执行,让不少人有些担忧。 《华商报》曾在去年6月做过一篇报道——《“限塑令”实施11年了西安仍在大量使用塑料袋》,从标题就能判断出大概,人们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并没有因为此前的“限塑令”有太大改变。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曾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图片来源〡视觉中国 但实际上,无论是在大型商超还是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仍很普遍,特别是在农贸市场,塑料袋基本都是免费。 主要原因还是,“从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看,塑料袋成本低、用起来方便,大家还是没有别的选择。” 所以问题又回到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上游,如何推广可降解材料,如何让厂家使用可降解材料。 比如,李经理他们反复提到的成本就很关键,这需要科研力量的持续投入,也需要资本予以支持,那么在成本降下来之前,是否可以考虑给率先升级设备,使用可降解材料的厂家补贴; 比如,老魏说到的标准问题,用哪些材料,降解到什么程度,企业如何检测,对于违法违规的打击等等,还需要相关配套文件予以细化。 环保并非搞不搞得好的问题,而是舍不舍得投入的问题,只要科研、行业、政府、个人全链条联动起来,白色污染的治理想必能“塑战塑决”。 ------------------------------- 本文来自粉巷财经公众号原创文章,欢迎关注!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