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

每经网首页 > 推荐 > 正文

朱有勇:将小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

中国人大网 2020-08-04 16:47:59

文/《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 萍

核心提示:出身农家、投身农业科研、将自己所学无偿应用到农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的大半生都与农民和土地紧密相连。近年来,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工程,2020年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朱有勇毅然接下新任务:自2015年开始,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5年过去,他手把手教会了拉祜族兄弟种土豆、种三七,用科技光辉照亮了西南边陲这片热土。

 

澜沧县,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峰峦连绵不绝,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就有150多座,98.8%的土地为山区或半山区。当地居民大部分为拉祜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

谁也没想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的扶贫工作会和这个滇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了带富澜沧贫困群众、让更多人关注澜沧,朱有勇真的够“拼”!2018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朱有勇曾走上人民大会堂的“代表通道”,手举一颗澜沧产的土豆向中外媒体展示,笑呵呵的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激动和自豪。他兴奋地说:“这是开春之后全中国最先上市的新鲜土豆。这个季节北京吃到的土豆丝,5盘里有4盘是我们的土豆做的。”

 

2018年3月13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第四场“代表通道”上,朱有勇代表手举一颗澜沧产的土豆向中外媒体展示。(云南农业大学供图)

除了走进人民大会堂“推销”土豆,为澜沧人操心和张罗的事儿朱有勇还做过很多:

他劝退过想来澜沧投资花椒种植的企业,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教他们科学种植土豆和林下三七;

他把自己变成一个地道的澜沧农民,学习当地的语言,教村民们炒菜,和村民们一起唱歌跳舞喝酒;

他帮村民们改编扶贫山歌,和拉祜族兄弟姐妹合作录制刷爆网络的抖肩舞视频,还积极直播卖货,只为推广他们种出来的冬季土豆⋯⋯

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萌、潮、酷”——这就是脚踏云南厚重土地、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朱有勇。

2019年12月2日,中宣部授予朱有勇“时代楷模”光荣称号。但他还是那样质朴谦和,一顶草帽一身迷彩服,他的科技扶贫故事仍在继续,一有空就往澜沧跑,到了地里先蹲下抓一把泥土看看。

“现在正带领澜沧的农民兄弟发展林下经济,把青山变金山,让他们脱贫不返贫。”朱有勇告诉《中国人大》记者,他驻村扶贫的澜沧县,是全国还没有摘帽的52个贫困县之一,今年他有信心让澜沧县提前摘帽。

“农民院士”为何扑进深山?

“院士扶贫”谁来牵头?5年前,精准扶贫的战役正在中国大地铺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澜沧县。澜沧县扶贫任务艰巨,是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5年,澜沧县仍有贫困人口13.93万人。

这年冬天,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会上,刚满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站出来:“我年轻,我来干!”他说,“大部分院士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同志,扶贫去这么远、这么偏僻的地方,肯定是年轻的去,年轻的不去老的去就是突破了我做人的底线。云南是我的家乡,让我去澜沧扶贫吧。”

朱有勇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从小在农村长大,上大学前还当过知青,深知农民疾苦和科学种田的重要性。成为一名农学专家后,他以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而声名远播,多年来先后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朱有勇是一个用心在大地上写论文、做科研的人。多年的田间地头奔波,让他看上去更像一名乡镇一线工作人员,朴实敦厚、和蔼可亲。他说,既然是到农村扶贫,就要用自己的所学所长真真切切帮助农民,让科技的光辉照亮这片热土。

2015年12月,朱有勇和同事们来到距昆明600多公里的澜沧县,到竹塘乡蒿枝坝村调研。“四处漏风的土坯房、茅草房,几袋苞谷,几件炊具,一张床,一两头猪、一只鸡,这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当。”

“这个地方不该这么穷。”朱有勇发现,澜沧县地处亚热带雨林区,温度高、日照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他认为,由于没有技术和产业,当地群众素质性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才没充分利用起来。

劝退花椒企业,发展冬季土豆

首先要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们应该种什么?有企业找上门来,想种花椒。朱有勇左思右想,把企业劝退了,“中国花椒产地这么多,这里种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既要用好我们的科技成果,也要和这里的自然资源结合。”朱有勇院士团队研究开发冬季土豆种植项目十来年,“土豆博士”他都带出来好几个。朱有勇和其他院士专家一道,对澜沧县科技扶贫进行了定位:这里具备发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产业的优越条件。

 

2020年4月7日,朱有勇代表(左一)专门请购物网站的人直播拉祜族人挖土豆的场面,当天挖出的25吨土豆销售一空。(云南农业大学供图)

冬季土豆十一、十二月播种,第二年三、四月收获。“这个时候能产新鲜土豆的地方很少,澜沧县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新鲜土豆产地之一,收购价格也比较高。”扶贫团队里的云南农业大学教师黄惠川给村民们算账,“一亩地,一百天,一万元。”

村民们将信将疑,嘴上答应种冬季土豆,结果第二天就去地里撒了油菜种子。

2016年11月,正是冬季土豆播种季节。为了说服村民,朱有勇在蒿枝坝村找了100亩地先租地播种,搞起了示范种植。60多岁的他下地挖沟,切种薯,浇水施肥。

朱有勇说:“我一个老头扛着锄头到田里面去干,他们就跟着去了,我们是想用我们的行动去带动他们影响他们,而不是用嘴巴去带动他们。”

转眼3个多月过去,2017年初春,在土豆采挖的时候,蒿枝坝村破天荒迎来反季节的丰收。村民们从来没见过土豆能长出这么多,个头儿这么大!

朱有勇拉着村民们算经济账:每亩均产3.1吨,这个季节的土豆价格最好,一公斤能卖3元多,每吨能卖出3000元的好价格,一亩能增收9000元。“通过种冬季土豆,就能让边陲村寨里村民的冬闲田变成高产田、脱贫田。”

这下,村民们看到了冬季土豆的价值,不等朱有勇和村干部催促,他们就开始种土豆,主动到朱有勇的小院学技术。

收了1500个农民学生培训贫困户走上“富裕路”

2016年9月,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在朱有勇院士团队的具体运作下,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在蒿枝坝村正式开班,招收的学员是各村寨的拉祜族农民。

“院士专家们手把手地教,学员面对面地学。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朱有勇介绍,为了弥补技能短板,他邀请院士、教授、专家学者直接给农民授课,既讲通俗易懂的理论原理,又在田间地头指导实践操作,直到学员学懂学会。

如此高规格的培训班没有年龄限制,也无学历要求,入学只需达到两个要求:语言沟通没障碍,想脱贫。培训班全新的教学模式,为澜沧县培养了一大批立足农村的技能型人才和致富带头人。朱有勇说:“民族地区特别要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出具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这样产业才可以长远发展,这些贫困地区才能走上富裕的道路。”

为了彻底改变贫困面貌,从精神上帮助群众树立起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朱有勇要求参加培训班的学员统一穿着迷彩服,他自己也穿着迷彩服上手示范、指点,培训班开班的第一节课也由他讲授。

2017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在蒿枝坝村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少见的直接设在村里的院士工作站。蒿枝坝村活动室变成了一座“科技小院”。“这像是一个农民田间学校,在朱院士团队带领下,乡亲们一边种田一边学技术,树立了科技致富的观念。”竹塘乡党委书记黄镇说。

5年来,朱有勇和他的团队在当地为1500多名农民进行了培训。从冬季土豆、林下三七,到冬早蔬菜、茶叶种植、猪牛养殖⋯⋯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后共开设24个技能班。朱有勇向记者列出一组数据,培训的学员中,90%的学员都脱了贫,50%的学员带动了亲戚朋友脱贫,还有10%的学员带动全村百姓一起脱贫致富。

以村民马正发为例,他参加了2017年冬季土豆培训班,“作业”是种一亩土豆。结业时,他不仅种出了当年班上最大的土豆,还将一亩土豆卖了7000多元。马正发由此获得朱有勇亲手颁发的5000元奖金和奖牌。看到马正发靠着种冬季土豆挣到了钱,2018年冬天,他所在村小组的村民们全都种上了冬季土豆,其中包括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我们寨子全部脱贫了。赚钱也不是那么难的,像我2019年冬天种了十几亩地,最少也能赚到10万块。”马正发自豪地说。

“将拉祜族兄弟的劳动成果传递给更多人”

走上“云端”直播卖土豆,在田边农家小院现场炒青椒土豆丝⋯⋯今年春天,由于疫情导致线下传统的销售渠道没有完全恢复,当地有大约700吨土豆等待销售。但在朱有勇眼里,办法总比困难多。2020年4月,朱有勇专门请购物网站的人直播拉祜族人挖土豆的场面。1小时的直播吸引了54万人观看,当天挖出的25吨土豆销售一空。朱有勇说:“想通过直播行动,把拉祜族兄弟丰收的劳动成果,传递给更多的人。”

其实早在2019年11月,为了帮澜沧农产品扩大销路,朱有勇就和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一起举办了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班,来自全县20个乡镇的60名学员参加了三次集中授课,从零学习如何开店、如何提高店铺运营效率等电商知识,并开设属于自己的网络店铺。至此,澜沧农产品能够借助网络销售至全国,澜沧科技扶贫工作也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扶贫闭环。

朱有勇说:“我们的拉祜族兄弟,现在生产、种植都没有问题,但他们对于市场和品牌还不是很了解。培训班是为了帮助当地农民拓展销售渠道、培养品牌思维。”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山区群众产业收入

冬季土豆只是当地脱贫致富的一块敲门砖。除了冬季土豆,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还在大力推广林下三七、冬早蔬菜等种植项目,助力澜沧发展质高价美的绿色农产品和中药材种植,让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拉祜族女青年李娜努是勤劳肯干的庄稼人,但传统的耕作习惯,让她的家庭一直在贫困线上徘徊。2017年,李娜努听说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在蒿枝坝村招收林下三七种植的学员,尽管家住另一个村寨,她还是匆匆赶去报了名。

有一次,李娜努与其他学员在山坡上的林地里学习种三七,忽然下起了大雨。大家觉得山路陡滑,朱院士一把年纪了,大约不会来了吧。想不到如注大雨中,朱院士拄一根树枝做成的拐杖,一身泥水地从山路上蹒跚而来!

2017年,李娜努在团队的指导下种了两亩林下三七,两年后,喜获丰收。这是她在院士专家培训班完成的第一份“作业”。李娜努说,他们夫妇每天都开车去林地里干活儿,除了种好自家的林下三七,她还去院士团队引进来的三七企业打工。到如今,脱贫已然不是问题,小康目标近在眼前。

“山区有森林资源,而且森林资源的潜力很大,要让资源在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而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是发展林下中药材的种植,让中药材回归自然,同时也让山区群众有产业、有收入。”朱有勇说,“看到山区群众因此过上好日子,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云南是三七的重要产地,据澜沧县林业部门调研,全县共有269万亩思茅松林,其中适宜三七生长的有30多万亩。朱有勇认为,假以时日,林下三七也有望成为澜沧县的一个支柱产业。

林下三七在澜沧县种植成功后,绿色无污染、品质优良的三七引来了众多人追捧,被采用竞价拍卖的形式售出,在拍卖价折合干品8000元一公斤的时候,朱有勇主动叫停了拍卖,决定就用这个价格。旁人很不理解,朱有勇说:“如果再往上叫肯定能卖出去,但是这个价格拉得太高,老百姓吃不起,又违背了我们科技人员的初心,初心是要让大多数老百姓受益。”

“林下药材可以做成大产业,不仅是林下三七,还有黄精、重楼、石斛等。我们想摸索一套科学办法,让药材回归深山老林。希望以优质的药材原料,为中医药发展作一份贡献。”他强调。

将农业种植核心技术无偿与贫困群众分享

朱有勇扶贫不为利。三七种植一茬后,地力损耗严重,短时间内不可再种,这也让三七种植的土地资源问题越来越严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朱有勇带领的团队终于研究出“林下三七种植技术”。基于作物之间相生相克理论,只需加以适当的人工干预,就可以不用一滴农药解决三七易生病、不能连作等难题。一茬三七收获后,土地没有受到化肥、农药的污染,可轮种其他林下药材,如黄精、重楼等。

许多企业开价10亿元购买这项专利技术,也有人建议朱有勇院士团队租几座山林雇人种植,再成立一家公司,收入几个亿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对此,朱有勇都拒绝了。他召集团队的教授、博士们开会,专门强调:“我们是搞科研的,国家给我们经费,我们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应该回报社会,教给农民去种,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这个财我们不能发。你们的精力应该放在科研和教学上,这才是正道。谁都不许利用技术成果谋取个人利益。”

2016年,这项价值数亿的技术被他无偿教给了澜沧县的贫困群众。澜沧县副县长刘元昕说:“他是一个对群众有大爱的人,我自己内心深处也深感震撼,深受感动!因为这是一笔唾手可得的巨大财富,他却把它拱手让给了贫困群众,让给了澜沧未来的发展。”

现在,除了教澜沧县农民三七种植技术,朱有勇还同时为引进来的几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其推广模式是院士专家出技术、出标准,农民出林地、出劳力,企业出资金、出市场。按相关规定,企业无偿享有林下三七的种植技术,应拿出15%的利润交给技术提供方。但朱有勇要求企业把这15%的技术转让费都返给出租林地的农户。据初步估算,农户每出租1亩林地,可收获四五千元的技术转让费。

朱有勇说只要农民能获益,他就比过年还高兴。他说自己是农民出身,能够成长为“农民院士”,和他农民的经历密不可分。他的心早已和农民兄弟紧密相连了。对此,网友们纷纷点赞,评价他“国士无双”。

“自从教会了我们种土豆,我们仿佛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在科技扶贫助推下,5年来,随着澜沧土豆、林下三七等澜沧品牌产品的推广,澜沧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末的45.85%降至2019年底的1.61%,不仅已达到脱贫摘帽标准,还实现了从昔日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今日“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澜沧县即将提前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的目标,蒿枝坝更成为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这些成绩都见证着朱有勇五年如一日在一线脱贫攻坚的心血与努力。

眼见着澜沧县乡村的一条条泥巴路变成水泥路,一个个茅草房变成砖瓦房,原本贫穷落后的村寨变成干净整洁的美丽山村,朱有勇由衷感到高兴。更让他欣喜的是,村民们“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已变成了主动学技术、想致富、要发展的积极观念,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只有把农民的自身动力扶起来,把志气扶起来,把技术扶起来,才能巩固扶贫成果,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朱有勇动情地说。

如今,驻村5年的朱有勇深深爱上了澜沧这片土地,他也早已走进农民心里。正是满怀对土地和农村的爱,他在直播“带货”土豆时才幽默不断、金句频出:“澜沧冬天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土豆‘皮肤’好,‘体格’大,一个就能炒一大盘。”而澜沧老乡们也发自内心表达:“自从朱院士教会了我们种土豆,我们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多种两亩都能直奔小康,这一切都是朱院士的功劳!”

“澜沧江边蒿枝坝,花儿开了人人夸”

在朱有勇看来,他扶贫驻村的小山村蒿枝坝非常美,这里山清水秀,蓝蓝的天空非常清澈,夜晚的星空无比璀璨。“和小时候那种纯天然的生态环境很像。”他早上在村里跑步的时候,村民们会把煮熟的土豆、玉米悄悄挂在他住的小院门上,他回来就能取了当早点吃。能歌善舞的拉祜儿女还用一首拉祜族的民间小调《舍不得》来表达他们对朱院士帮扶边疆的感激之情。歌词是这样的:“我会唱的调子,像山林一样多,就是没有离别的歌。我想说的话,像茶叶满山坡,就是不把离别说。最怕的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舍不得哟舍不得,我实在舍不得!”

“澜沧江边蒿枝坝,林下药材满山崖,生态有机三七花,人人见了人人夸⋯⋯”蒿枝坝的村民,都喜欢唱朱有勇根据山歌改编的这首《蒿枝坝的花儿开了》。据介绍,蒿枝坝村道路旁,遍布一种名为三角梅的植物。朱有勇在蒿枝坝村驻村后,就引种了这种花。朱有勇说,他有一个想法——等闲下来,把自己和身边的人在这场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中历练并成长的故事写成一部小说,书名就叫:蒿枝坝的花儿红了。

朱有勇和澜沧百姓因科技扶贫而结下的深情厚谊,也感动无数人,让更多人追随他的脚步踏上科研之路、扶贫之路、为民服务之路。

封面图片来源:云南农业大学

责编 陈旭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脱贫攻坚 人大代表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